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  相似文献   

2.
史丽杰 《科技信息》2012,(34):227-227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第一人称代词是最先接触到的词汇之一。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数量多、使用方法复杂,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不及汉语。而日语初学者在会话中往往特意地使用像“ちたし”、“镤”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本文通过比较初级日语教材中舍有第一人称代词的部分例句及其汉语翻译,从日语语言结构方面分析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3.
孙驰 《科技信息》2012,(30):209-210
关于人称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在日语的普通的会话中,有极力避免采用人称代名词的倾向。在日语中,通常尽量不使用人称代词,而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或者直呼其名来取而代之。比方说,「それ、ちょっと渡してもらえる?」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人称代名词,但是它的意思却是显而易见的。通常的日语中像「あなた、それを私に渡してもらえる。」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汉语中,如果没有人称代词就无法正常表达了。在汉语中由于没有词尾的变化,所以人称代词在会话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方说,如果把「把那个给我」说成了「把那个给」,那么对方就会不知所云,当然对话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与日语中人称代名词的使用频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可见日语和汉语分别在使用人称代名词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浅谈日语会话课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超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5):154-157
日语专业教学迫切要求外语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口语会话水平。结合当前日语会话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的薄弱环节,探讨日语会话课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日语中的汉语汉字词汇与和语汉字词汇前面加上接头词时,是要区别使用“お”和“ご”.如何正确使用“お”和“ご”,不仅是日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分日语词源中汉语汉字词汇还是和语汉字词汇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是"、"对",日语的"はい"、"そぅ"等在会话中可以重叠使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叠音附和词.它们在会话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析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迁移有时会造成言语行为的失败;人们会因谈话时象的不同或发话人态度、语气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如果无视语境的存在,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败.本文将探讨两者的语用迁移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日本人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日常的会话中都频繁使用被动语态。日语的被动句有很多种类型,按照句子结构可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在将日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种译法,将其全部译成"被",而是要弄清被动句的类型,以及日语的语言习惯,并且结合汉语的习惯,将其译成"叫、让、给、遭受、挨、受"等。而且日语的有些被动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能将其简单的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而是要将其译成主动句。这样才能把日语的被动句翻译的准确无误。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句子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为资料,探讨汉日母语者在进行请求行为时的异同点,得出以下结论:在请求行为的方式上,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语母语者较多使用间接请求或含蓄请求。而当与对方的社会关系属于明显的上下级时,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都避免直接请求,显示出类似的使用倾向。在请求行为中所使用的前置语列方面,日语母语者较多使用"道歉型"前置语列,而汉语母语者则较多使用"顾及周围型"前置语列,并根据与对方的社会关系使用不同的前置语列。  相似文献   

9.
张婷婷 《科技信息》2009,(28):I0155-I0156
翻译日汉语句子的时候,有很多中国的学生都会把汉语的“你”、“您”译成日语的“ぁなた”“きみ”“ぉまえ”。但是在现实的日语使用状况当中,日语“ぁなた”“きみ”“ぉまえ”却远远没有汉语“你”、“您”出现的频率多。也就是说他们虽然中日的意思对应,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的使用状况却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现在中国正普遍使用的日语教材《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中,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在24篇课文当中仅仅只有两处使用到“ぁなた”。它们分别是:  相似文献   

10.
语境与日语话语的语用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用原则角度出发,结合语境,阐述日语话语的生成机制,并认为在进行日语会话时,必须遵守的主要语用原则为四项,分别是内省主义原则、他者本位主义原则、礼仪原则和空间原则.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话题,而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主题。在中英爱情诗中,除了语言风格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外,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诸多相同点,如: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借助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来抒发感情等等;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民族个性差异等等使得中英诗歌在表述爱情时又有不尽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解决问题,毕业后在中日交往活动中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基本是零起点教育,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对广大师生来说绝非易事。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数的限制、日语外教聘任的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中听力成绩偏低,以及在日资企业工作中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欠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高职学生日语语言交际技巧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中美两国大学生在同一命题作文下通过情态动词的运用实现人际意义,体现人际关系的异同,发现中美两国大学生在采用情态类型表达人际意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大学生习惯于运用表示责任、义务的责任性情态词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以达到建议或规劝的目的。而本族语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了表示提供信息或对命题判断的认知性情态词。但在情态词使用的量值方面,中美大学生表现得较为相似,总体而言,他们中值和低值的情态词使用的次数较多,高值情态词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声调”纠偏,是语方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空。对于日本和韩国留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汉语四声中的第二和第三声的发音。分析他们的情况,从静态声调训练、动态2声调训练及语流声调的纠偏三方面加以分析。以列表方式阐述了静态声调练习结果、动态声调练习结果以及语流流语段声调练习结果,探究日韩留学生语音纠偏的方法和规律,以便在语言教学中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克服“声调”的困扰,学好汉语普通话标准音。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前后几年留日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日本人,其中日本女子占很大比重,并且类型多样,个性特征丰富,美好与丑恶并存。小说中日本女子与中国男子存在爱恋、婚姻和一般交往三种关系形态。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某些方面,曲折地表现了留日作家复杂矛盾的日本观,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120名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作为语料,研究中心句的位置,观察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修辞特点,以及显性导引对大学生英语修辞习得的影响。前测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均倾向于将中心句放置于中间和结尾位置,表明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倾向于间接和归纳式的修辞模式。后测结果显示:接受过显性导引的实验组大幅提高了开头部分中心句的使用频率,使中心句位置大幅度提前,演绎式修辞模式获得更多采用,从而提高了篇章语义的直接性;而控制组则变化甚微,两组呈现出显著差异性。由此可见,显性导引对我国大学生的英文修辞习得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着重阐述了日中机器翻译中可保留歧义关系(RSA)这一新概念及其处 理手法.所谓可保留歧义关系是指即使不消除原输入文中授受构造上的歧义 性也能生成反映原文意思的译文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研究由并列助词[]、 连体助词[の]和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及由用言连体形构成的句子中授受构 造上的可保留歧义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方法.从技术论文 的2 919个句子中抽出了含有上述可保留歧义关系类型的句子806个进行了 翻译实验,正确率为97.7%.从而确认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而且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隐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爱情,人类情感永恒的主题,其隐喻的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比比皆是。研究爱情隐喻在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问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爱情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忠娟 《长春大学学报》2011,(5):112-114,117
本文通过自然语料的搜集及北语HSK动态语料库里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韩国留学生常用的但又经常出错的递进关联词是"不但(不仅)…而且(也、还、更)…"、"并且"、"反而"、"连…也(都)…",这里我们对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将做详细的分析。并对习得情况做出归类,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原由。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伤害导致大学生心理、躯体、行为等出现异常表现,因此,必须提升其选择爱的对象和行为、鉴别爱和表达爱、接受爱和拒绝爱,以及发展爱的能力。大学生对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性行为以及同居现象有较高的认同度,这表明了他们开放的恋爱观和理解、宽容的性态度。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对性爱和性的责任的认识,正确理解爱情的内涵,积极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地度过"性待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