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鹿茸中分离得到有强烈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粘多糖。测定了多糖的理化性质,是由氧基半乳糖、糖醛酸、中性糖和硫酸根组成,比较了鲜茸和传统方法加工的干茸,冻干的鹿胎粉和烘干的鹿胎粉,鹿茸蛋白和鹿茸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粘多糖的活性和含量。  相似文献   

2.
茸角是公鹿的第二性征,它的生长是受雄激素制约的,又是成周期性的变化。为了探索雄激素对鹿茸生长作用的关系,我们于1973—1979年在灌县养鹿场做了一些试验。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法测得的炸干茸和冻干茸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分别为2400μmol/(min·g)和4880μmol/(min·g),探讨了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作为判定鹿茸的质量指标,以及鹿茸加工工艺是否合理的参考依据之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养麝取香     
养鹿取茸,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事业,既保护了鹿,又满足了鹿茸的需要.麝香,也是药材和香料的一项重要资源,能不能象养鹿取茸一样,改猎麝取香为养麝取香呢?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水田冬种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对后作水稻的作用机理,通过水培试验,探讨了接种和不接种南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条件下黑麦草品种樱早生和早生丰的生长发育和氮素营养.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微生物参与并促进了黑麦草的物质生产过程,证明了在冬闲水田栽培黑麦草使后作水稻增产的现象与黑麦草的根际活性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6.
依据阿勒泰马鹿在一年内不同生产时期的生理特点,分成冬季恢复期、生茸前期、生茸期。生茸结束期、发倩控制期等五个生产周期,提出不同时期的标准化饲料程序及日粮配合要点,并分析了增茸措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麇鹿茸、马鹿茸、梅花鹿茸中无机宏量及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鹿茸中微量元素进行综合评价,为麇鹿等鹿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报导了月季(Rosechinensisjacq)和冬青卫矛(EuonymusjaponicusThunb)扦插再生过程及其机理.比较发现,两者再生存有较大差别:月季为愈伤组织生根型;冬青卫矛为潜伏根原基生根型.同时本文总结了月季和冬青卫矛大批量扦插繁殖的成功方法,为生产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u-Ti合金较低温度时效的胞状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时效胞状反应经历了调幅分解、有序化等过渡过程.过饱和固溶体先通过调幅机理分解为贫、富溶质区,然后富溶质区发生有序化,形成亚稳有序相Cu4Ti(Dla型),最后发生胞状反应,亚稳有序相转变为同成分的斜方晶系平衡相,基体贫化为极稀浓度固溶体.低温时效胞状组织或者由调幅组织直接析出形成,或者通过调幅组织中亚稳相的粗化和平衡相的重组来形成,后者不同于经典的胞状反应.  相似文献   

10.
冬虫夏草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医药宝库中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国内主要产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采集困难,药源稀少,致使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为解决天然虫草货源奇缺的矛盾,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对冬虫夏草菌种进行了分离与人工培养,并开展了大量的药理与生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虫生真菌致病机理研究的许多重要突破,使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和产业化成为可能。一、天然冬虫夏草的形成及药用价值天然冬虫夏草是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的复合体,通常由麦角菌科的…  相似文献   

11.
分离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使用SV40 LT抗原慢病毒载体建立永生化软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系并鉴定。将含有SV40 LT基因片段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获得包装后的病毒粒子,感染鹿茸软骨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形态观察、细胞增殖、real-time PCR、甲苯胺蓝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SV40 LT抗原表达以及细胞性质。实验所建立的永生化鹿茸软骨细胞系与间充质干细胞系能够稳定传代并具有较强的体外增值活性。RT-PCR检测到SV40T抗原的表达,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所得细胞系具有原代细胞的基本性质。成功获得永生化的软骨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系,为后续鹿茸生长及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疆马鹿茸血口服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采集的新疆马鹿茸血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酶水解和酸法水解,使鹿血中蛋白降解,得到的酶解液与中药浸膏配制成口服液,经检测,其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及SOD酶类均成倍提高,产品稳定性好,增加了鹿产品科技含量,对工艺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疆马鹿茸血酒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采集的马鹿茸血用现代生物化学酶水解和酸法水解的方法,使鹿血中蛋白发生降解,得到的酶解液再与白酒、中药配制成药酒产品,经检测,结果表明,其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及SOD酶类均成倍提高,产品稳定性好,解决了鹿血酒长期存在的酒血分层、色泽暗淡、易沉淀、易变质等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并对工艺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鹿茸皮肤及肉质部分组织块的培养及继代培养方法、从鹿茸各组织中分离细胞的方法及分离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进行了研究。由鹿茸皮肤细胞建立的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了近四个月,传至第三十代,由鹿茸的肉质部分建立的细胞系已在体外传了二十几代。传代工作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对锯茸期白唇鹿血浆中的睾酮、雌二醇、孕酮.雌酮等性激素的含量连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睾酮含量较低,雌二醇等雌激素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鹿科动物分布现状和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科动物中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驼鹿Alcs alces(cameloides)、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和驯鹿Rangifer yarandus fennicus在内蒙古均有分布,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是鹿科动物在内蒙古分布较集中的区域。马鹿分布于这睦山体和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的一个较小地区;驼鹿仅见于大兴安岭;狍在内蒙古内广泛分布于除贺兰山以外的山体、森林和摹;东北梅花鹿只在兴安岭有分布记录,但现在已无野生个体存活的直接证据。1987~1997年,在对内蒙古境内鹿科动物已有记录的分布区所作的多次调查中,于内蒙古中部的中蒙边境地区,新发现一处现存马鹿数量较多的分布区域。结合1963~1990年商业部门对内蒙古境内鹿角、鹿茸、鹿筋、鹿尾和狍角、狍筋收购量的统计数据,对鹿科动物在内蒙古的分布和资源状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鹿茸对去卵巢小鼠性器官和雌二醇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究其有无雌性激素作用。方法雌性昆明小鼠72只,其中12只为对照组;60只去卵巢后随机分5组,即正常对照组,激素对照组,3 mg/kg鹿茸低剂量组、6 mg/kg鹿茸中剂量组和12 mg/kg鹿茸高剂量组,灌胃给药。结果 12 mg/kg鹿茸组和激素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性器官脏器指数、雌二醇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且12 mg/kg鹿茸组与激素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12 mg/kg鹿茸组具有激素样作用。结论灌胃给12 mg/kg鹿茸,可使性器官系数升高,且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kopschi)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根据梅花鹿种群的相关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 9.99,以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梅花鹿种群在1983年后100 a内的动态及敏感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该种群在100 a内灭绝概率为0。第1阶段(1983-1998年)种群数量从60只快速增长至226只,第2阶段(1998-2011年)种群数量从226只增长到341只,第3阶段(2011-2083年)种群数量维持在352只左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5%、3.32%、0.04%。虽然高死亡率、灾害延缓了种群增长的速度,近亲繁殖导致近100 a内基因杂合率下降了7.46%,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显著影响桃红岭梅花鹿种群近100 a内的命运。在不考虑其它条件的情况下,环境容纳量对梅花鹿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明显的影响,是限制该梅花鹿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生境质量,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促进该梅花鹿种群增长的有效途径。有计划的火烧、植被矮化以及开辟生境走廊,可以有效地改善鹿类环境容纳量,是当前梅花鹿保护亟待开展的工作。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杜绝偷猎盗猎,降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对梅花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从培养的鹿茸皮肤组织块建立细胞系(定名为PAS—001)的方法。目前该细胞系已进行了30代培养。同时,对该细胞系的生长率、分裂指数、染色体组型以及不同培养基对其生长的影响也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