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古莸的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一之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6(2):195-197
依据我国的植物标本及有关文献资料,给制了蒙古莸的分布区图,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蒙古莸的植物区系地理分成为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分布种,并讨论了本种分布起源及其与邻近地区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层析色谱技术,从大叶紫珠70%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数据对照方法,将其分别鉴定为7-O-乙基愈创木基甘油(1)、松柏醛(2)、胡萝卜苷(3)、3,12-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11,16-二羟基松香醇-8,11,13-三烯(4)、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β,23,29-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7)、阿江榄仁树葡糖苷Ⅱ(8)、2α,3β,23,29-四羟基-12-烯-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苷(9)、悬钩子皂苷R1(10).其中,除化合物2和5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金叶莸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叶观赏灌木金叶莸为材料,采用三因素(激素、处理浓度、处理时间)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全光照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金叶莸属易生根树种,以皮部生根为主兼愈伤组织生根的综合型生根,插后10d即产生爆发性生根,各处理生根率均达94%以上。采用极差以及方差分析法分析认为,以ABT1号生根粉100mg/L浸泡2h的处理组合为最佳处理组合,不同激素、不同处理浓度对金叶莸扦插生根率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不同外源激素是影响金叶莸扦插生根的主要因子,处理浓度是影响扦插生根的第二因素,处理时间是影响扦插生根的最次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为了充分发挥采种(穗)圃的作用,最大限度增加单位采种(穗)母株的优质种子(穗条)产量和延长母株寿命,从田间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试验得出:培育唐古特莸采种(穗)圃f,以3月份施肥并在母株定植后距地面5cm处平茬,其单株的产条和产种量可以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蒙古黄芪无菌苗的不同外植体(叶片、子叶、下胚轴)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种外植体分别在MS BA2.0mg/L NAA2.0mg/L、LS BA2.0mg/L NAA0.1mg/L、MS BA2.0mg/L NAA2.0mg/L 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很高;在这三种外植体中,子叶和下胚轴所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基上能分化出芽;试管苗在1/2MS NAA5.0mg/L培养基上生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以黄芪种子和带子叶的上胚为处理对象,用在培养基里添加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黄芪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对象的诱导效果受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两方面的影响.以成熟种子为处理对象,各种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均可诱导出多倍体植株,但以秋水仙素浓度100mg/L,处理时间14d的组合加倍率最高,达13.3%;以带子叶的上胚为处理对象,从秋水仙素浓度50mg/L,处理时间7d开始有较低的加倍率,以秋水仙素浓度100mg/L处理时间7d的加倍效果最好,为10.9%.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32;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2x=16.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兰香草挥发油,得油率为0.35%~0.52%.其相对密度为(20℃)0.9980~0.9900,折射率为(20℃)1.4608,比旋光度为 0.51^*,酸值为1.5,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色-质联机等对该挥发油进行了系统的成分分析.在分出的112个色谱峰中,共鉴定出7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其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紫苏醇、香芹酮、荠芋烯、4-甲基-6-庚烯-3-酮、菉草烯、马鞭草烯酮、左旋松香芹酮、2-壬烯-4-炔等。 相似文献
12.
13.
回心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云南省大理州产的大叶藓属植物回心草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三十三碳烷、棕榈酸、木栓酮、表木栓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及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4.
补骨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中药补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种子中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得四个化合物。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补骨脂查耳酮(1,bavachalcone)、补骨脂色烯素(2,bavachromene)、松醇(3,pinitol)和对羟基苯甲醛(4,p-hydroxybenzaldehyde)。化合物3系首次从补骨脂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南鬼灯檠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常规硅胶柱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了4个化合物。结果:4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儿茶素(catechin,Ⅰ)、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O-gallate,Ⅱ)、岩白菜素(bergenin,Ⅲ)和齐墩果酸(oleanoli cacid,Ⅳ)。结论:这4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西南鬼灯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刺果苏木(Caesalpinia cristal)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北部湾采集的剌果苏木(Caesalpinia cristal)中分离得到4个结晶化合物,通过 IR、~1H NMR,~(13)C NMR,MS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本文报道(D)-4-O-甲基-肌-肌醇和24,26-甲基-3β-羟基-5-烯胆甾醇。前者是一种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北马兜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种子中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得6个化合物。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IVa(1)、VII(2),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N-β-D-glucopyanoside(3)、aristoloctam Ia N-β-D-glucopyanoside(4)、松醇(pinitol,5)和葫萝卜苷(daucosterol,6)。化合物5系首次从北马兜铃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山光杜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光杜鹃中分离得到4个二萜成分和一个酚甙,根据光谱法和文献比较分别鉴定为:木藜毒素,-Ⅰ(Ⅰ),木藜芦毒素-Ⅳ(Ⅱ),5,6-异丙叉基木藜芦毒素-Ⅰ(Ⅲ),5,6-异丙叉基本藜芦毒素-Ⅳ(Ⅳ),自桦甙(Ⅴ),其中Ⅲ和Ⅳ为次生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