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维新运动中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观点。作者认为在维新运动中,由于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变法思想上有不谋而合之处,因而导致了他们初期的结合。然而他们毕竟代表两个阶级的利益,政治见解上有着根本分歧,所以他们合作不久就分道扬镳了。洋务派和维新派虽然分裂了,但是洋务派没有和顽固派合谋镇压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中间派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薛福成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既有中学色彩,也吸收了西方的先进观念。本文从西学和中学两大背景入手,关注他的法律思想,引入法理学、现代化理论,分析他的国际法和刑法等观点,分析这些观点的进步意义和局限之处。他的法律观从总体上看,呈开放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来的著名口号。当时,雄心勃勃的洋务派幻想着在“变器不变道”的原则下使大清国走向富强。然而,结局却令人痛心——随着甲午年的一声炮响,几十载的努力化为鸟有。  相似文献   

4.
出使生涯对薛福成从洋务派向维新派的转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出使经历中的见闻、感悟大多被他记录在《出使四国日记》之中。通过对西方近代工商业的探究,薛福成深感发展商业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薛福成还亲身体验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接触到了"议院"这个概念,提倡在国内实行君主立宪制,创办私营企业,学习近代民主政治,这表明薛福成转变为早期维新派。对近代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体验和考察是薛福成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但是早期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使薛福成的思想中也有不少幼稚之处。  相似文献   

5.
经世主义是中华元典的"伦理-政治型"的传统精神,晚清经世致用思潮是这种传统精神在古今、中西的冲撞对话中的历史贯通。在晚清社会政治巨变时,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经世思想出现了其如实用性和扩张性等共通性,但也都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明末以欧洲耶稣会士入华为开端,西方学术文化开始大规模输入,尤以宗教和科学为主。西学楔入中国社会,反响最为强烈、也最为复杂的莫过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他们面对同样的西方文化却作出了各异其态的反应;而面对不同的西学内容,同一个人却又有不同的态度。崇祯年间,同朝为官的徐光启与刘宗周,对待西教士和西学的立场正好站在了对立的两级,而从崇祯年间开始接触西学的黄宗羲,则在借鉴、调和徐、刘西学观的基础上,独树创见,提出了“中学西窃”说。本文将探讨黄宗羲与徐、刘西学观的关系,并揭示黄宗羲西学观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一…  相似文献   

7.
戊戌维新时期,樊锥和维新派都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他们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同点包括:都大声疾呼变法维新;都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宪政;都主张大力发展近代民族工业,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都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培养人才;都主张改革社会陋习,禁止吸食鸦片和女性缠足.然而,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包括进化论思想、法治思想、“三权分立”思想、自由思想、“地方自立”思想、重商思想、妇女解放思想、大同思想等,对此,樊锥没有明确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与戊戍变法有着极为相关的连系,洋务运动是经济上的维新,而戊戍变法则是洋务运动向政治领域的发展,洋务派的经济变法是维新派政治变法的先声。洋务运动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戊戌变法刺激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关注西方,并积极推进西学东浙,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但早在启蒙时期,西方就曾经掀起过中学西渐的潮流,其中以法国最为盛行,狄德罗和伏尔泰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该文主要通过对中学西渐风潮中的对中国的观点的研究,试图探索对他者的看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主、振兴中国的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工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义和团时期,山东地区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尖锐,几经反复,清流派因为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所淘汰。洋务派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终于占了上风,开始飞黄腾达了。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以及整个冷战国际背景,对中国的1958年大跃进运动起到了促动作用,使中国认识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国要以苏为鉴,以匈为鉴,走一条超常规、高速度的发展道路———大跃进。  相似文献   

13.
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是洋务派与顽固派就洋务运动进行的一次较为激烈的争论。争论开始于奕诉等人要求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并招收科甲正途出身者入馆学习这一提议。顽固派认为洋务派这一提议有违于传统治国之道,事实上则是担心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会危及自身的政治地位。慈禧太后的态度及其产生的作用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洋务运动的阻碍。虽然从表面上看争论以洋务派的胜利告终,但是这次争论反映了在晚清政治背景下,洋务派在深入推进洋务运动这一问题上所面临的强大阻力。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6.
聂士成耐劳苦,治国事如家事.所部一万六千人,为清军五大主力之一.用洋法操练,成效显著,可称为洋务派.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所部英勇抵抗,阵亡数千,他本人也壮烈牺牲,可歌可泣.他的死,也带有清流派与洋务派争斗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19.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别很大,但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多,各国的饮食文化开始慢慢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先锋.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应吸取别国文化的精华,摒弃自己的糟粕,向完美、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是中国图书对外交流的高潮,以中国书籍输入日本为主,为日本吸收汉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