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文化表达技术手段落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战略定位和旅游发展目标,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契机.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在保护文化、传承文明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着制度障碍、科技创新障碍和能力障碍等问题.为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放松产业管制、借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推进大型文旅集团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全域旅游发展是2015年我国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2019年是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元年,辽宁省作为我国的文化旅游大省,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赋能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抓手,文旅融合赋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成为必要.锦州率先成为全域旅游市级示范点,其全域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组合优良.基于ASEB栅格分析方法,供需双视角解析了锦州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探寻得出锦州全域旅游的1234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和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产业的泛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方向.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全面小康、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文旅供给、高质量的文旅消费、高质量的价值输出和高质量的融合环境.文章进一步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观、市场观、产品观、空间观和创新观.最后,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公园战略、解说提升战略、入境旅游战略、未来遗产战略、机制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晋商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满意度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满意度进行评测,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资源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是影响游客满意的主要因素,三者对游客满意度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过度依赖传统物质文化资源,缺乏深层次文化市场开发,文化功能与旅游功能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是造成晋商文化旅游满意度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推动资源转化,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创新融合模式等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四条路径实现。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典型与核心城市,来自景德镇的调研表明:通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与发展,可以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促进陶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融合与发展中还存在的体制条块分割、营销不力、资金缺乏等问题;可以从协作机制、整体营销机制、投融资机制、人才机制等维度来构建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想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甘肃省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存在融合程度低、资源未能有效共享等现实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融合发展对策:实现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健全和完善两大产业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发多元化的知名品牌项目,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和推进市场化进程以提高市场认知度,加快中高端融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歌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鲜活、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将民歌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是文化的活态回归,是民歌价值的体现,更是推动当地旅游产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鉴于民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耦合性,提出将湖南花瑶民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通过深挖花瑶民歌文化内涵,打造音乐节会文旅品牌、深耕花瑶文旅产业,开发多层次文旅...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在非遗传承与活化工作中融入现代旅游,有助于实现非遗的再现、再造、再生,能更有效地实现其价值。以安徽省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非遗的传承与活化和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在分析了六安市非遗的基本状况、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开发,促进非遗有效传承与活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学习需求的做法是发展可持续性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必经之途.乡村特色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客源优势等.目前研究区域文化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探讨区域文化的优势给乡村旅游带来的决策依据;2)讨论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3)如何利用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优点,结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析了云南文化品牌与名村名镇的关系,指出乡村文化保护的是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及其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例分析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关系,指出要做好云南名村名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首要的工作就是固本,要对所幸存的遗址遗物加以科学的保护,并分析论述了旅游与乡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融合及其发展态势,指出云南当下一些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提出在乡村的建设规划中应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村落周围环境中的水源、森林等也应纳入规划、保护之中,更要把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理地区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厚。从大理宗教文化和大理旅游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大理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对大理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创新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拓展客源市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建立长效的宗教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深度开发对策。使大理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大理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是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内源性的文化创新和外源性的文化整合及其交互运动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要逻辑路向,而文化和谐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农村文化创新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新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系,有助于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准确理解当代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核。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地营造文化旅游氛围,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并极大地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和游客的旅游质量。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诸多的旅游产品中,民族歌舞表演是展现新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迎合市场需要,目前新疆的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大多经过不同程度的舞台加工,服饰、舞蹈、音乐等方面或多或少经过不同程度的改变提供给游客的消费。文章首先探讨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侧重分析了维吾尔音乐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中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江汉运河的开通,运河及其滨水区将形成独特的景观,并给运河沿岸地区的旅游开发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从区域经济开发的角度对江汉运河滨水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江汉运河滨水旅游开发的6项基本策略,即资源整合与优化,文化发掘与塑造,市场巩固与拓展,产品改造与升级,产业扩张与演进,区域协调与融合.并指出运河旅游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水体旅游开发中以保护为重,谋求综合效益;注重组合开发,实施精品战略;注重文化内涵,推进深度旅游;注重整合开发,实施区域联合.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新热潮下,正确处理好布依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有效保护具有民族特色,承载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布依村落,对发掘、研究传承布依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 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 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 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多样化发展,传统古镇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如彝人古镇的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古镇的研究,内容及视角等都具有多样性,但从文化真实性视角对新出现的模仿式古镇进行利弊分析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彝人古镇是模仿式的,它没有原生文化系统却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能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遵循文化本质的模仿式古镇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要把握好原则,不要使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