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青云 《科技潮》2005,(4):52-53
最近,火星探测的热潮激起了大家对探索生命起源的兴趣,科学家在火星上也发现了类似于地球的陨石坑。不少科学家推测,生命可能起源于这些陨石坑。于是,人们又把生命起源的目光投向那些可能撞击地球和火星的彗星和小行星。现在,一种时髦的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他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纵横》2006,(1):59-59
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2005,(2):61-61
1月12日,美国宇航局按计划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7月4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将发射一发探测“炮弹”与“坦普尔1号(TEMPELI)”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此次撞击将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4.
《科技信息》2005,(12):7
由《科技日报》评选的2005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于日前揭晓。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 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 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 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科学世界》2007,(4):41-43
大家知道,薛定谔是量子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为《生命是什么》。书中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生命这种神秘现象。那以后,陆续有不少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思考生命起源的问题。戴森博士可以说是现代的薛定谔。在这个访谈录中,戴森博士介绍了他独自提出的一种生命起源理论,即“生命二次生成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黄永明  NASA 《科学世界》2005,(8):60-66
“深度撞击”大获成功,天文学家到底得到了什么?我们对彗星的认知有何进展?在撞击两周之后,坦佩尔-1彗星重归平静之时,《科学世界》记者连线“深度撞击”的直接参与者、一线观测者以及著名行星科学家,试图勾勒出这惊天一击带来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所知在宇宙中惟一一个存在生命的星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地外高等智慧生命",这些天文学家研究的课题,同样也是普通大众极为好奇、并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前几个问题的研究部分别取得了突破。天文学家不但确定了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也意外地发现了字宙在加速膨胀。从天文学角度看,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与小天体撞击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行星际飞船对太阳系行星和行星卫星进行探测所获得的成果,使人们对地外生命充满期待。而地外高等智慧生命(外星人)的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代表的脊椎动物是怎样演化来的?后口动物的起源是什么?生命大爆发和进化论矛盾吗?……这一系列早期生命演化的重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成为科学界的难解之谜。近年来,有一位长期致力于早期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家,相继发现了“云南虫”、“华夏鳗”、“西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长江海鞘”等奇特动物活化石和灭绝动物类群“古虫动物门”,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五步走”的新假说,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成果迭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用一个铜质锥体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这颗重达372千克的炮弹的撞击能产生相当于4.5吨TNT炸药的巨大威力。这将给彗星和地球带来什么影响,一直成为科学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家认为,爆炸在彗星上会形成直径约100米、深25米的弹坑。这次撞击将在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进行,位于室女座的角宿附近。  相似文献   

10.
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准备在一个名为“深度撞击”的计划中用一架太空船将成千上万个名字送到一颗名为“腾佩尔1号”的彗星上。“你的名字将和太空船一起旅行,并融入宇宙中最漂亮的烟花中”耗资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是人类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计划。为了加强普通人对这一人类空间探索史上重要行动的关注,NASA决定,在执行任务的“撞击者”飞船上携带一盘微型CD,用于记录人名。目前,NASA已开始通过网站接受报名。2004年12月,该计划开始后,这些名字将随“撞击者”跨越宇宙空间,并于2005年7月3日与“腾佩尔1号”彗星“亲密接…  相似文献   

11.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12.
叶清 《厦门科技》2005,(5):24-27
2005年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3.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以10.2公里/秒的速度向“坦普尔一号”彗星撞击(图1)。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这是人类第一次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  相似文献   

13.
梁祖霞 《科技潮》2000,(10):62-63
近代以来,由于学者的努力,生命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使得人类能深入到分子水平来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尽管如此,但生命科学的未知世界却依然广阔,每一个新的进展都会引出新的疑问。1、生命起源之谜。最早的生命从何而来?有人认为来自于“宇宙胚种”;还有的人则认为起源于化学物质。当然,即使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也只是把问题从地球推广到宇宙。其实,“宇宙胚种”归根到底只能起源于  相似文献   

14.
于畅 《青年科学》2009,(6):41-41
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都在制造“第二次物种起源”,每一项成就都是一次伟大的科学突破。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大卫·邓麦表示虽然从零开始制造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是一项令人畏惧的艰巨任务,但他坚信5~10年内将会制造出入造生命。他说:“这种势头正在形成,我们正在敲开人造生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7月4日,举世瞩目的“太空焰火”在深空绽放,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任务的撞击器以每秒钟10km的速度撞到了坦普尔1彗星上。这架撞击器的质量大约有360kg,它随着母探测器经过了172天飞行,跋涉4.3亿km才到达彗星身旁。  相似文献   

16.
太古宙生命起源研究是地学领域争议激烈的热点研究方向,已报道发现太古宙生命遗迹的地区集中在格陵兰岛istu绿岩带,澳大利亚西部Pilbara克拉通和南非Kaapvaal克拉通等三处。判别太古宙岩石中关于生命存在指示信息的可靠性是探讨生命起源的首要内容,当前微组构分析技术、生物标志物测试以及古生物学形态类比法的融合大大推动了对太古宙生命鉴别研究的深度,但现有认识或推论均带有不同程度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如δ^13C指标的有效性、形态类比法的局限性、化石的微构造等诸多科学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今后多学科思想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是研究太古宙生命起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对象上要重视对化石母岩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生命起源与演化被列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13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生命起源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研究现状及中国的生命起源研究。中国的生命起源研究局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整体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8.
“新陈代谢先起源”假说认为新陈代谢的出现先于(或同时)模板复制能力的出现。“复制先起源”假说则认为前生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非生物自发聚合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信息系统,并逐渐拥有了“新陈代谢”能力。针对这个“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鸡”-“蛋”悖论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炮轰彗星     
飞了173天,追了4亿多千米,“深度撞击”探测器终于等到这一天,对准“受害者”坦普尔1号彗星发射一颗铜质炮弹:撞击器。哈哈, 它要制造一场令所有行星都胆颤心惊的太空事故——炮轰彗星。水桶大小的撞击器以每秒10.2千米的高速向88万千米外的小点(彗星)飞去,“深度撞击”则躲到一边凉快去了,不,是躲到一边看热闹去了。当然要亲眼目睹自己的“佳绩”才行,瞧,它带着照相机准备拍下整个撞击过程, 好与你分享呢。  相似文献   

20.
正39亿年前的晚期重轰击(LHB)时期,还未成型的太阳系可谓是充满了彗星、小行星的射击场。许多彗星和相当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大小的小行星对火星持续撞击,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使火星的气候条件变得适宜生命生存。2016年3月,一项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研究认为,如果火星早期像现在一样寒冷与荒凉,那么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就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以融化火星的地下冰。这样的撞击会在火星局部产生类似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的水热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栖息某些以化学能为生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