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DEM与TIN的数据精度与应用领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则格网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和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是表面建模的两种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及其适用范围.以陕西省耀县1∶5万比例尺的DEM为基准数据,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对DEM与TIN在基本地形因子提取、数据量与显示速度、数据精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精度差分GPS测量数据,在详细分析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过程中隔断线算法过程基础上,构建带约束算法的大比例尺沟道侵蚀形态的规则格网DEM,并将其与非带约束条件的规则格网DEM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带约束条件下的规则格网DEM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形态相符合,并优于依据同样点所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转换而来的同等分辨率的规则格网DEM,而且研究发现随着格网间距的减小,插值结果与实测值间的RMSE也随之减小,规则格网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渐趋增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精度差分GPS测量数据,在详细分析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过程中隔断线算法过程基础上,构建带约束算法的大比例尺沟道侵蚀形态的规则格网DEM,并将其与非带约束条件的规则格网DEM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带约束条件下的规则格网DEM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形态相符合,并优于依据同样点所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转换而来的同等分辨率的规则格网DEM,而且研究发现随着格网间距的减小,插值结果与实测值间的RMSE也随之减小,规则格网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渐趋增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义三棱柱体元的三维地层建模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决基于广义三棱柱(GTP)的三维地层模型自动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地层构造知识推理规则和建模方法。该方法结合钻孔数据特点和地层分布规律,首先以孔口数据生成地表面不规则三角网(TIN),然后根据地层构造知识推理规则,将TIN中的三角形逐个沿钻孔向下扩展生成GTP。建立三维地层模型,能够解决包括尖灭、分叉和断层等在内的复杂地层构造推理和自动建模。该方法对基于GTP的三维地层建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尚龙 《广东科技》2014,(Z1):108-109
探讨ArcGIS平台下建立不规则三角网(TIN)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现步骤。实现三维建模的可视化展示,并利用不规则三角网(TIN)的进行坡度分析,为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卢尚龙 《广东科技》2014,(3):108-109
探讨ArcGIS平台下建立不规则三角网(TIN)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现步骤。实现三维建模的可视化展示,并利用不规则三角网(TIN)的进行坡度分析,为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DEM的建模中,已有的可视化方法都是从等高线数据开始,把它转换到另一种高程模型。本文主要针对规则格网和不规则三角形往的数据结构,提出一种用于地图编辑的等高线区域内插值算法。文章介绍了算法的原理、实现,充分利用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计算速度快、操作简单,内插出的等高线质量较高,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简化传统方法用等高线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时需先提取离散点数据、构建大量不规则三角形网(TIN)的繁琐过程,提出简便的带状区域法.首先对等高线进行完整性处理并按多边形编号存储,利用既有的等高线及其单边邻接关系将整个地形图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带状区域,形成DEM模型;通过搜索查询点所在的带状区域及对应的等高线高程值,采用距离加权平均法计算查询点的高程.该方法建立的DEM模型明显减少了网格数量和存储空间,高程插值计算精度不低于TIN法,建模效率提高,适合于建立基于等高线的大型DEM.  相似文献   

9.
在由CAD数据转入GIS数据库时属性信息的正确获取成为当前研究数据转换的重点.探讨了利用河道地形高程测点数据生成的不规则三角网为CAD中不连续等高线自动赋高程值的方法:首先基于最短距离和最小方向约束进行断线连接;然后利用三角网进行计曲线赋值;再利用计曲线与首曲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对首曲线进行高程赋值;最后利用等高线上的特征点加密TIN网,并按高程值再次连接等高线.运用该方法实现了等高线高程值的自动赋值,为CAD等高线数据转入GIS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试验及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在少量人工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实现了高效率的CAD不连续等高线数据向GIS数据的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多源海陆数据中基准不一致、数据模型及格式不统一、同一地物表达上的差异等问题,设计了海陆数据的无缝拼接方案.利用坐标转换和垂直基准差拟合解决空间基准的不一致性,建立统一海部水深离散点和陆部等高线的多源数据无缝数字高程模型(DEM),基于点删除的不规则三角网(TIN)简化算法可实现海岸带模型的多尺度表达.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案可实现多源海陆数据的三维无缝拼接和多尺度表达.  相似文献   

11.
灰色地理信息系统——动态修正地质空间数据的理论和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提出了灰色地理信息系统(Gray Geographical Info rmation System,GGIS)的概念以及2D-GGIS与TIN,3D-GGIS与ARTPN(Analogical Right Triangular Prism Netuork)一体化的数据模型,为实现地质数据的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此外,对自动生成TIN、PEN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将小波提升应用到GIS数据压缩中,提出一种新的数据压缩方法,其使用一系列不相交的三角形来近似表示地球表面。这个方法分成如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将任意的数据点集合通过使用Delaunay 三角形来构建TIN;然后使用插值小波过滤方法通过分裂和提升两步对TIN进行处理,在分裂过程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几个小三角形,在提升过程中对分裂后的点坐标进行修改;最后使用第二代小波对数据点集进行压缩。  相似文献   

13.
无约束的数字地面模型(DTM)空间三角网算法生成的三角网外围边界是一个凸壳,这对于实际区域为凹多边形的区域(如公路弯道)会有较大的模拟失真.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算法,通过分析实际边界多边形的精细度影响因素,导出确定区域相邻离散点平均边长的计算方法,进而确定一个边界多边形边长的最大值.以该边长最大值对无约束的三角网外围边界...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煤层建模方法大都从多源数据中提取点或边界来构建实体模型,对开采过程中煤层动态变化的过程缺乏足够关注.提出一种逐步细化的煤层精细建模方法,首先,对开采边界内进行网格划分后将其转换为三角网,通过全局数据中提取的采样点和普通克里金法对三角网节点的高程及厚度属性进行插值,之后将其拓展为三棱柱作为初始煤层模型;其次,确认开采数据的影响范围,并对初始模型进行动态修正.在唐山市钱家营煤矿进行应用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运用了开采数据,使煤层的真实变化能够及时反映在煤层三维模型上,提高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维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开发了"地下工程施工引起地层位移和建筑物变形三维预测系统"。系统中采用经验法对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层以及建筑物的变形进行预测,采用三维规则格网模型以及不规则三角网模型来表达三维的变形场,并采用自适应三角网加密算法对不规则三角网进行加密,以满足在不增加数据量的前提条件下对变形场提供高精度的...  相似文献   

16.
不规则三角形网上的等值线索进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以绘图域不规则曲边三角形网络为基础的曲面化函数等值线计算机作图方法。该方法吸取了矩形网格曲面插值法和不规则三角形网络线性插值法的优点 ,采用局部坐标映射变换原理对直边及曲边不规则三角形单元进行正规化处理 ,并根据走向关系建立 6种基本等值线追索方式 ,以及追索结束判断式。通过实例表明该法具有对原始数据点保真、内外边界拟合度高等功能 ,可用于高精度与复杂等值线作图。  相似文献   

17.
TIN作为DEM的一种重要表达模型,其生成算法一直备受关注。首先对传统的生成算法原理进行总结,并针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利用凸壳建立TIN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描述。由于许多计算几何学对点集进行限制以简化凸壳的建立过程,对凸壳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改进。在点集的排序过程中剔除重复点,将点联入原凸壳过程中,排除共线这一特殊情况,建立新的凸壳,直至所有点都被包含在凸壳中。至此,三角网建立完毕。通过对三角形公共边进行LOP优化,使其满足Delau-nay三角网的特性。当所有三角形满足特性时,Delaunay三角网构建完毕。该算法的优势在于构网速度较快,并能够对重复点进行处理,同时在生成网的过程中对共线这种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8.
公路环境仿真系统中三维地面模型简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它在公路管理中将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需要依赖较为复杂的数字地面模型的支持 ,这必将制约其更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这一情况 ,对公路环境仿真系统中三维地面模型的 DTMs模型及 TIN模型的简化技术作了一定的讨论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