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指出牧草抗寒力的强弱是决定牧草冻害能否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牧草抗寒力问题是研究牧草冻害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牧草冻害的关键。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搞的比较混乱,这是我国过去解决牧草冻害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导的牧草抗寒力和作者四年来测定的牧草抗寒力性质上的不同,对牧草抗寒力进行了分类。把牧草抗寒力划分为牧草田间抗寒力和牧草本身抗寒力两大类。本文揭示了牧草田间抗寒力的主要特征是高于牧草本身抗寒力,它是由土壤缓解力和牧草本身抗寒力两部分构成的,因此它是不准确的抗寒力。牧草田间抗寒力是牧草抗寒力概念不清,测定方法不当的产物。这种不准确的抗寒力给牧草冻害研究造成混乱,给牧草生产造成损失。本文为纠正牧草田间抗寒力  相似文献   

2.
在很久以前,一位航海家到南方一个富饶的孤岛上定居。他把从家乡带来的牧草栽在家门口。由于这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牧草繁殖得异常迅速,不到两年就长满全岛。岛上的农民天天割牧草也割不完,结果造成庄稼无处种植。航海家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感到很对不起大家,就从家乡带来了  相似文献   

3.
观测范围内牧草的整体高度(层高)是牧草长势群体特征中一个关键指标.针对现有牧草高度自动检测方法不能测量层高,而且普遍存在操作复杂、实时性差、适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积分投影对牧草层高进行无损、远程、连续定量测量的方法.首先利用自然条件下牧草颜色恒定性的特征对牧草进行分割,然后采用灰度积分投影得到牧草高度,最后利用相机标定的结果将其转换成实际的高度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结果与人工检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与生物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843,该算法简捷实用、易于实现、实时性高,测量准确性符合牧草长势自动化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分析牧民的放牧行为并予以指导,有助于缓解或避免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利用牧草生长-消费模型,引入贴现影响,分析了牧民接手草地后的承包前期和中期放牧行为。结果显示,在承包前期,无论草地产权制度多么完善,当初始牧草生物量较高时,牧民总会采用最大放牧强度,使牧草生物量迅速下降至经济最佳牧草生物量水平。在承包中期,牧民会降低放牧强度,使牧草生物量维持在经济最佳牧草生物量水平。承包中期的放牧强度与贴现率正相关,此时的牧草生物量与贴现率负相关。为保障牧草生物量不低于一定的阈值,可以采取向牧民发放生态补偿金的经济措施,以促使牧民降低放牧强度。补偿金额是补偿系数与实际牧草生物量的乘积,补偿系数与贴现率正相关,与牧草生物量阈值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用赤霉素920对紫花苜蓿、箭舌豌豆、柠条、无芒雀麦、披碱草、羊茅种子进行了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用10mg/L赤霉素920溶液浸泡牧草种子,可提高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并且可促进种子早期萌发和牧草根芽生长,有利于牧草播种。  相似文献   

6.
赤霉素920对几种牧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赤霉素 92 0对紫花苜蓿、箭舌豌豆、柠条、无芒雀麦、披碱草、羊茅种子进行了发芽试验 结果表明 ,用10mg/L赤霉素 92 0溶液浸泡牧草种子 ,可提高牧草种子的发芽率 ,并且可促进种子早期萌发和牧草根芽生长 ,有利于牧草播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适合川西北高寒牧区生态条件、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牧草混播组合型式,于1976—1982年在若尔盖县海拔3510米的打更沟牧场和海拔3473米的向东牧场进行了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牧草种类1.一年生牧草有燕麦(Arena SatiVaL.)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rar.oleitera DC.)收获籽实后茎杆作饲料〕  相似文献   

8.
<正>紫泥泉栽培牧草种类较多,供试的品种为牲畜所喜食的多年生、少年生、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005年牧草试验站按计划和要求,完成了相关的试验测定,小区采收62个品种,牧草测定2~4茬次、鲜干草取样179个,茎叶比分析取样73个、高度测定24个,现将牧草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实地采集植物的标本整理及分类学鉴定为基础,对组成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种类、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划分了生态经济类群牧草,并对各经济类群牧草进行了饲用评价。  相似文献   

10.
蚯蚓粪肥不同施入量对桂牧1号象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蚯蚓粪肥不同施入水平对牧草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进行了5次刈割测产,测定了桂牧1号象草单株株高、单株鲜重、鲜草产量,分析了牧草中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及重金属铜、锌、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蚯蚓粪肥栽培桂牧1号象草,并用猪场沼液灌溉,能明显促进其生长,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增加适口性。当蚯蚓粪肥单株施入量为2.00 kg,即2.55 kg/m2时,试验效果最佳。随着试验进行,蚯蚓粪作为有机肥到后期吸收更加充分,对牧草后期生长有明显的影响,牧草单株株高、单株鲜重、刈割产量均有明显增加,能有效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了数量生态学分析. TWINSPAN分类将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分为14个类型和10个类型,分类的结果与林分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DCA排序将不同林分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都分为了4个生态类型, 其中,灌木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是光照和水分,而草本层生态类型的区分环境因子则是水分. 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并不是都存在显著差异,只有Gleason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2.
牧草中矿质元素的测定前处理的方法有干灰化法,混酸消化法,本文提出用4NHCI煮沸提取,并将此法与前两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统计检验结果得出,酸煮沸提取法与干灰化法、混酸消化法比较,大多数结果非常一致,除铬外,其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地上优良牧草中,有机氯农药(666,DDT)和苯并(a)芘(简写B(a)P),污染现状的调查,对四个地带性草地类型十个调查区域内154份牧草样品中,两项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情况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66、DDT和B(a)P平均含量在草甸草原牧草中分别为0.0927mg/kg、0.0086mg/kg、0.0050mg/kg,在典型草原牧草中分别为0.0450mg/kg、0.0030mg/kg、0.0052mg/kg,在荒漠化草原牧草中分别为0.1003mg/kg、0.0015mg/kg、0.0056mg/kg.在草原化荒漠牧草中分别为0.2529mg/kg、0.0000mg/kg、0.0056mg/kg.全区草地上生长的16种牧草中,两项有害物质均被检出,大部分含量都比较低,但个别样品含量很高,说明内蒙古草地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植草护坡草根加筋原理的分析,论证了植草的浅层加固边坡土体作用的机理,并以详实的试验数据进行了说明,证实浅层加固作用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推荐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应当优先采用植草坡面防护。  相似文献   

15.
昆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χ2检验、Ochiai关联度指数、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指数对昆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负相关的种对数远远大于正相关的种对数,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少,昆嵛山灌草层群落还处于演替当中. (2)Pearson相关检验在研究中有较大偏差,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灵敏度要大于χ2检验、Ochiai关联度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 (3)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灌木和草本层之间的种对数>灌木层的种对数>草本层的种对数,灌木的存在为草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4)不同林型下灌草层物种的种间关系有所差异,杂木林的演替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鲁梅克斯 K-1杂交酸模牧草在西昌市的种植情况,结果此牧草年产鲜草21459kg/亩,但其水肥条件、管理要求远高于豆科牧草,不适宜在浅山及二半山大面积种植,坝区水肥条件好,农户小规模种植,作为畜禽青饲料,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在了解了山西文峪河河岸带林下不同海拔草本群落各个主成分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计算出各海拔草本的综合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对草本群落进行排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山西文峪河河岸带林综合指标最高的样地在海拔2 160m处,综合指标最低的样地在海拔1 560m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黄土高原县级范田内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估算方法.计算出各自然小区粮食、森林、牧草的生产潜力,分析了温度、水分条件对生产潜力的衰减后的损失率,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作者1987~1990年完成农八师草地饲料资源调查的资料为依据,进一步就石河子垦区的饲草资源种类组成、产量结构、品质特征、饲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并对整个垦区饲草资源的生产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加以分析讨论,亦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开发利用饲草资源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