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花生DNA为供体,大豆为受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多种变异类型。为探讨外源DNA 导入技术的可靠性,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CaMVneo 用同法导入大豆。所收获的种子发芽后培养于一定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中,其中部分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抗性,可继续生长发育。分株提取这些植株的DNA,以质粒DNA 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供试的14个植株中出现了13个阳性斑。实验结果证明质粒DNA 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获表达,从而间接地证实了授粉后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 的技术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富钾植物DNA导入早稻变异后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和浸种法将两种富钾植物空心莲子草和商陆DNA导入到不同的水稻品种中,结果在其后代产生了广泛的变异,并从中筛选出耐低钾的变异材料。应用PCR技术对其中耐低钾的4个变异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所用100个随机引物中有7个引物在受体和变异后代间扩增出了多态性产物。后代和受体的相似系数均在90%以上,而与供体的相似系数只有6%以下,其中有三个引物的扩增产物中出现了供体的特异性带。这说明空心莲子草和商陆DNA导入水稻后确实引起了水稻基因组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为变异后代所发生的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提供了直接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醇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的春小麦变异株系的单株及其受体种子的分析结果:小麦各变异后代电泳谱带在15~19条之间变动,受体谱带为16条.多数谱带与受体相似,也出现了受体所没有的新谱带.各后代的谱带着色深度、谱带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的出现与外源DNA导入有关.同时说明,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可用于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小麦变异后代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大豆DNA导入后的稻米粗蛋白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为外源DNA 供体,采用浸种及幼苗期浇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将大豆总DNA 导入受体水稻,经常规栽培获得水稻后代种子⒚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Juliano 法分析水稻后代种子糙米的粗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⒚结果显示:糙米的粗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762,达极显著水平⒚由此推测将大豆DNA导入水稻培育高蛋白稻米的同时,可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从而达到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豆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苯酚-氯仿-异戌醇-RNase法从草决明、玉米、栽培大豆周89⑦-2-Al、花生、豫豆12等作物幼叶中分离提取DNA,用柱头涂抹法将DNA导入栽培大豆,导入后的当代大豆成荚率为30%~40%,其后代(D1~D4)主要在株高、生育期、叶色、抗病抗倒状性和产量等性状上出现变异,其突变率为2%~4%。以大豆89⑦-2-2Al,玉米90-1和花生为供体的DNA导入受体周So3-1,周86①-1-1等组合的后代变异株,其抗病性提高,生育期缩短5~7d,产量比受体(ck)增加10%,SOD同工酶检测其变异株均多一条供体的谐带或谱带强弱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继80年代以来植物自花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棉花、水稻和大豆为受体的研究获得成功之后,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黄承彦等又在小麦上导入外源DNA的研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采用醇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的春小麦变异株系的单株及其受体种子的分析结果:小麦各变异后代电泳谱带在15 ̄19条之间变动,受体谱带为16条。多数谱带与受体相似,也出现了受体所没有的新谱带。各后代的谱带着色深度,谱带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的出现与外源DNA导入有关。同时说明,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可用于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小麦变异后代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菠萝DNA导入黄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菠萝为供体,黄瓜为受体,应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技术,在黄瓜自花授粉后直接导入菠萝DNA,导入后代在产量、糖分含量等性状上产生了变异。结果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DNA是改良黄瓜品种的有效技术,这一技术将在作物品种改良及远缘杂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物技术是新兴的学科,它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多个领域里起重要的作用。本摘要只谈其在作物育种方面应用的设想。一、研究的主要内容运用生物技术开展属中不同染色体组的种间杂交,将野生种的特异基因导入栽培种,旨在育出新的突破性良种。具体途径有: 1.外源DNA的导进。即利用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栽培良种为受体,导入具有特异性状的外源野生种DNA(供体),使其变异,从中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外源DNA的导进技术,周光宇、黄骏麟、段晓岚等已分别在棉花、水稻中获得成功,可供我们仿效借鉴。我们从1984年起和上海生化所合作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青菜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青菜株系75F5、14号大白菜、紫阳等三个品种的总DNA及质粒pAct1-D DNA导入青菜605品系,收获青菜种子。种子发芽后分别提取约两周苗龄的小苗总DNA,并经EcoRⅠ酶切,以gus基因片段为探针做子杂交,证实了外源gus基因已整合到青菜605品系中;田间观察还获得了一株与供体大白菜花形相似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DNA导入小麦及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小麦,以期获得变异系小麦.对小麦球蛋白的SDS—PAGE,印迹表明,冬小麦T2l6#产生了新的蛋白亚基,其分子量为78kD,而有的变异品系一些蛋白亚基消失了;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分析表明小麦后代T216#的总蛋白含量增加,其氨基酸组成,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明显提高.RAPD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基因组出现多态性,并具有供体特异性DNA带,这些变异现象表明该小麦品系为转基因后代.本实验为选育高蛋白、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导入大豆总DNA改良大麦籽粒营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法将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大麦。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大麦后代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显示:(1)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大豆总DNA获得的大麦后代有6个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超过对照(12.91%),它们是18.23%,16.61%,16.42%,16.58%,16.22%和16.38%,占总数比例的7.06%;(2)经基因枪法导入大豆总DNA共获得12个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超过对照(13.29%),它们的蛋白含量分别为16.70%,16.52%,17.9l%,19.59%,17.44%,18.56%,18.46%,17.3l%,16.5l%,18.8l%,18.8l%和19.02%,占总数比例的8.33%;(3)籽粒氨基酸含量分析显示在高蛋白变异后代中,随着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同时,籽粒总氨基酸和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有明显提高.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导入大豆总DNA的后代籽粒赖氨酸等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试验结果充分说明,直接导入大豆总DNA有可能提高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测定天麻DNA指纹图谱,从中选择需要的特异DNA片段.经过DNA回收、克隆与鉴定,获得目的DNA阳性克隆.通过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目的DNA的新颖性及其所含的生物信息.应用PCR技术研究了该DNA序列在天麻种群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该DNA序列是新发现的,而且含有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成果为天麻基因组DNA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可应用于天麻种群的遗传分类,对其他经济植物包括药用植物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能N+注入凤仙花的变异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低能N 注入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L)种子后获得了高茎、矮茎2个变异品系.对其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POD)检测的结果表明,2个变异品系叶片的POD分子大小、表达强度和条带数目与对照相比都发生了一定变化.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结果也表明变异品系DNA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了变异,从2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9个具有多态性.实验证明适当剂量的低能N 注入能够在基因水平引起凤仙花的变异,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遗传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离子束介导的小麦变异株系染色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低能离子束将大豆DNA导入新麦九号后获得了4个性状和蛋白质含量基本稳定遗传的第六代变异株系05-5-1,05-49-1,05-61,05-8-1,对其染色体畸变及有丝分裂指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离子束介导的4个变异株系小麦的有丝分裂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离子束介导的变异株系小麦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金华地区野生大豆小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阐明小地区范围内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浙江金华地区5个一年生野生大豆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根据RAPD数据计算得 Shannon指数估计了5个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野生大豆种群间,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17.
六种蝗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技术对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中三属六种蝗虫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比较 ,共扩增出 2 2条特异性片断 ,分子量大小为 650~ 1 990 bp之间 ,并根据各种间片段共享度构建了 UPG聚类关系图 .研究结果表明 ,大垫尖翅蝗和甘蒙尖翅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375;红翅皱膝蝗和鼓翅皱膝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2 86;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片段共享度也为 0 .2 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