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 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美的本质直接导源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族类本质,审美活动的发生学依据也只存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因此我对于美和审美的本质的立论是以人为本体的。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觉”是指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这种类本质属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他所说的“自由”是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带有诗意的活动,并依此预示了现代以后美学研究从抽象议论的“美是什么”到感性描述的“审美如何”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4.
体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深入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奥秘.本文通过对审美心理各要素的探讨,来揭示体育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心理综合活动,这对体育审美和体育美学的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美”,涵盖着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审美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1844年《政经学——哲学手册》).  相似文献   

6.
体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深入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奥秘,本文通过对审美心理各要素的探讨,来揭示体育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它们之问的心理综合活动,这对体育审美和体育美学的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今学界有一种倾向性认识,即将"美育"局限于审美教育,而所谓的审美,主要是指审美静观,即欣赏美。将美的活动狭义地理解为审美活动,这是西方审美静观主义的流弊。美育不应仅包涵审美教育,教会人们该如何欣赏美;还应包涵创美教育,教会人们该如何创造美。创美,以艺术创造为核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美的创造。美育,不应仅是认识论的问题,还应是实践论的问题。创美教育的脆弱现状,或许应该成为将来美育改革的一个标靶。  相似文献   

8.
公文的审美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公文像其他生产对象一样,被人们尽量按“美的规律”创造出来。对公文进行审美观照时,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实用的工具,而要以一种非功利的、客观的眼光,把它当作一种文体、一篇文章去欣赏、去玩味。为此,我们对公文审美有两个观照点,即艺术形态学的观照点和文学语言学的观照点。  相似文献   

9.
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象化活动。《西厢记》的创作体现了艺术创造的不断发展,创作者的精益求精是人类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的进化表现,马克思文艺学理论揭示的美的规律为我们更好理解《西厢记》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黄东阳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118-121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采用“物质条件最后成熟”的提法,通过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变迁中的关系,引申出对人类解放和物质条件之间联系的探讨.物质条件和人类解放密切相关:第一,“物质条件最后成熟”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人类解放和物质进步在契合中通向共同的彼岸;第三,解放的人类应当真正享有“物质条件最后成熟”的果实,同时还需拥有自主而快乐的生产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艺术     
朱莎 《科技信息》2007,(35):245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人的居住的需要。而人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于天性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因此,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的说法。近年来,中外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  相似文献   

14.
舞蹈审美,主要是指人们创造舞蹈美和欣赏舞蹈关这两方面的审美活动。在舞蹈审美活动中,创造和欣赏都集中在舞蹈美这个核心问题上,而舞蹈欣赏活动又必需以创作出的舞蹈作品为前提,同时舞蹈美还应具有独创性和技艺性等。所以如何在舞蹈作品中创造出舞蹈美来,如何用技艺性、综合性等艺术特征演绎出舞蹈美来,这就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体育中,首先培养学生塑造美的身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锻练者都希望有强健的体魄,健美的肌肉,动人的曲线,协调优美的姿势,在追求身体美的过程中,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意识。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优育思想史》中所说:“从身体美到做事也要美,进而发展到有美的知识。其次,培养学生的运动美。运动训练中,动作技能要靠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感受。培养感受性最适宜的是审美活动。在对美的反复体验中,能大大增强感受性,审美活动能培养学生灵活敏捷、反应快等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体育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需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培养人的坚毅、顽强、勇敢的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强健的体魄和积极乐观坚毅性格,帮助学生具有美的情感,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价值"与"财富"两个范畴的关系梳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论题。事实上,价值(交换价值)是市场经济生产方式中财富的社会形式。价值是以交换这种社会关系为中介,把劳动作为独立的社会范畴抽象出来的财富形式,它具有辩证性的历史规定。马克思讲"劳动创造价值"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是指以劳动中介和由此形成的财富的社会形式的生产和来源,而不等于总体上指称财富的来源以及其他财富形式的来源。只有坚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生产中"价值"与财富的基本关系和规律,并透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价值实体思想即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价值实体的质、量、度。这不仅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而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产带来的崭新面貌大不同于百年前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从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着新的情况的“挑战”。我们提出这一问题,还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这一中心,对现代化生产中出现的“无人车间”、“机器人”的实质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许多有说服力的见解。但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的价值实体思想本身,则少有探究。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最初的意识是人类各种意识和观念雏形的混合体,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类的“自意识”。自意识的产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人类内心需求目的被意识是一切创造性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人类对象化作品的被肯定及其需求满足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感受、情感、想象等心理机能的发展;体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决定性心理因素。人类乐生需要的被意识并从功利活动中独立出来加以创造性地表现,就产生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经济理性被高兹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将劳动被合理化,并在观念层面被意识形态化为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非自主性活动。经济理性的逻辑是当代资本主义劳动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它构成了对自由的事实上的戕害,而社会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必然是基于劳动解放和时间解放的真正自由。重建劳动即意味着重建私人领域,只有在这个领域内,作为主体的个体生活和劳动才能实现其自主性和自由,亦即内在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1)如何理解按劳分配的“劳”?有人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个“劳”应该是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时间”。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说过,劳动证书是“证明”“每一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似是实非的。只要我们把马克思这两句话的前后的话连起来读,就会看出,他在这两处提到的“劳动时间”,都是物化为“联合体的总产品”、“社会产品”的“劳动时间”,或“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按照各个生产者提供的劳动时间进行分配,实质上就是按照各个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即按照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