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能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企业数字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分维度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等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上海信息化》2009,(8):86-86
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推进中国一东盟中小企业商务化进程,国际上首个以“东盟”命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东盟商汇”近日开通。“东盟商汇”以B2B、B2C网络贸易服务为主,拥有强大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网民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交换的贸易平台,具备网络贸易自动化、网络宣传数字化、网络推广全球化、网络创业信息化、网络商机多样化、东盟商情专题化和人才服务专业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界定了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并通过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城市数字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我国287个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活动正常运行的物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发展领先的态势;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中国城市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对城市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能源生产率变革,逐渐成为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基于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能源生产率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并以黄河流域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提高能源生产率的双重效应;能源生产率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的特点,且在区域位置、人口规模等方面具有异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治、经济等危机在贸易网络中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分析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结构及其危机传播路径,有利于各国规避贸易风险,优化原木贸易结构。【方法】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靴襻渗流仿真模型,首先分析2018年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结构特征,然后仿真分析不同情境下各国发生贸易危机时对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影响。【结果】全球原木贸易网络整体关系松散,局部关系紧密,不同国家的中心度有所不同,核心国家的“抱团”现象使得网络中“俱乐部”效应明显;不同国家发生贸易危机时对网络的影响总体上可分为“快而广”“快而窄”“慢而广”“慢而窄”4种类型。原木进口依赖型和出口依赖型国家在危机传播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者表现出较强的危机影响力。一国的危机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网络结构,还与其贸易结构相关。靴襻渗流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原木贸易网络中的危机传播过程,且不同阈值下,危机传播过程较为相似,但对网络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原木贸易网络的影响分析可得,一国对原木贸易依赖程度越高,受危机影响的程度越大。【结论】各国应从全局的视角出发,着力构建更为稳定的贸易关系,不断降低对单一国家的原木贸易依赖,从而分散风险,优化全球原木贸易网络。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基于我国2011—2019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并利用面板阈值模型研究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仅能够促进绿色经济增长,还促使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因此,为了促进绿色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促进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加快技术创新合作,促进城市经济互动,有利于缩减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的方法,分析中国30个省会城市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与经济网络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省会城市间的直接技术创新合作不断增强且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合作突破地理局限且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经济网络密度有所增强但整体偏低,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经济联系发展不均衡,各城市在经济网络中位置变化不明显.二次指派问题(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QAP)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正相关关系,格兰杰检验进一步证明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对经济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方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带动区域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系统。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廊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个体特征。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技术协同网络地域化发展趋势明显,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更强的社会嵌入性,集团企业具有更强的路径依赖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管制利率限制了信贷业务自主定价过程,导致信贷资源在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之间的错配.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资源约束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通过2013—2016年A股非银行类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资源约束及固定资产信贷资源约束的影响;并在不同企业属性及行业特征企业之间对这种影响进行差异化分析.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缓解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资源约束,但对固定资产信贷资源约束无显著影响;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在不同企业产权属性及行业特征的企业之间的配置,主要表现为缓解了民营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的信贷资源约束.  相似文献   

10.
方建国 《今日科技》2001,(12):20-20
近年来,临海市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抓手,努力提升支柱产业,基本上形成了市技术创新促进中心—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千家万户中小企业这一支持扩散体系。由于加强技术创新,企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去年120家“实力”、“希望”企业税收达到3.06亿元,对全市财政贡献度为42.5%。一、建立技术创新机构,为技术创新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去年市里依托科委成立了临海市技术创新促进中心,为千家万户的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牵线搭桥、技术中介、专利申报…  相似文献   

11.
浅析质的教育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近年来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趋向。对“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特征,它与定性研究的区别,质的研究方法如何产生,它的发展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有利于纠正传统的质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12.
数字贸易规则是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和各方博弈的焦点,研究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政策效应,对我国参与制定规则意义非凡。以33项数字贸易规则文本为研究对象,在文本挖掘基础上构建数字贸易规则PMC指数模型开展政策评价,运用fsQCA构建数字贸易规则不同类别的组合模式并开展成效研究。结果发现:33项数字贸易国际规则PMC指数总体均值未达到合格标准,其中DEPA指数评价为“完美规则”,USMCA、RCEP、CPTPP等在规则性质、规则评价和规则作用对象上的指数得分具有优势;存在4种规则组合能够有效促进数字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各省份间的关联关系是挖掘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网络分析法刻画了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特征,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关联“关系”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数字经济溢出呈现复杂的网络结构,但省份间关联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上海、江苏、浙江、北京以及广东等省份位于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的中心;效应分析表明,各省份中心性指标值的提高能够推动自身数字经济的发展。研究结果为从“数量—结构”角度完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寻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科技全球化高速推进,国际技术贸易获得了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利用2009—2017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国际技术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通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全样本和区域子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贸易中技术引进显著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根据技术引进的合同类别,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但技术转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够显著。此外,技术出口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而国际技术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技术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最后本文根据计量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许春  林美渟 《河南科学》2023,(4):586-595
基于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存在结构性差异;(2)不同类型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效果不同,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突破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数字经济无法通过提升渐进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分地区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双碳”目标下,统筹协调煤炭企业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对于促进能源保障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9年我国煤炭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一步检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整体上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存在线性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影响煤炭企业竞争力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且存在双重门槛,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环境规制对煤炭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7.
从“替代效应”和“外溢效应”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基准影响机制,并基于金融摩擦理论和行政垄断理论探讨了企业异质性下的影响差异,同时多角度分析了市场化的中介效应。而后基于2014—2021年的“长三角”面板数据,构建带有交乘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存量对不同性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市场化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化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社会资本存量对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市场化中介效应在社会资本存量影响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组织韧性反映了企业应对危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详细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对组织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2014—2020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韧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提升组织韧性,管理者风险偏好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韧性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相比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成长期企业技术创新对组织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最后,为上市公司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和发挥管理者职能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丰富了技术创新与组织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引导企业通过加大创新实践力度来增强组织韧性。  相似文献   

19.
陈昕  靳辉 《科技与经济》2023,36(5):41-45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赋权并测度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私企就业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正向促进私企就业机会,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推动私企就业机会发展的传导路径,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对私企就业机会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私企就业机会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以技术创新为门槛变量的双门槛效应,技术创新水平过低显著阻碍了数字经济对私企就业机会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关系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以2016—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创新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且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低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高效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