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国很多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中,各类防灾避难场所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使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减灾作用受到制约,也对灾后避难疏散造成了隐忧。本文通过分析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对管理保障措施的需求,提出防灾避难场所的组织管理、平时管理和灾时管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何建辉 《科技信息》2010,(36):272-272
防灾公园是具有完善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平时供居民游憩、观赏、运动与健身。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产生完善的防灾功能,转换成防灾避难场所,为避难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与环境,确保生命安全。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防灾避难场所,也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原则,由城市的规划部门、园林管理部门、灾害管理部门等协商规划,提出规划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进步和自然灾害频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在用地紧张的城市环境下,探索避难空间集约化使用的途径,将住宅建筑中的"高效空间"理念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空间高效"理念对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指导意义.并将避难场所中的"高效空间"理念运用到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以三明市城市文化广场为例,践行"高效空间"理念.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效益、经济效益、土地利用效益等,从而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平灾结合、空间高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相似文献   

4.
校园作为防灾避难场所目前还未获得足够重视,对规划设置避灾场所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及设施配套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校园作为避难场所的意义,并结合人体特征,摸索理想状态下校园防灾避难时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指标,望能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选取及相应指标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阐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地震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国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消防部队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我国城市地震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楠 《科技信息》2012,(23):467-468
"十一五"期间,以天津市长虹公园为试点,结合长虹公园的提升改选,建设了天津市第一个标准化的应急避难场所。本文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设计原则,以长虹公园试点建设为例,为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及防灾设计提供示范及借鉴。  相似文献   

7.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苏州市空间数据库系统,对苏州绿地空间防灾信息进行查询、分类和统计,对绿地分布现状和人员避难场所进行选择和分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符合避难条件的绿地和学校操场等空间场所进行防灾避险空间分布及服务半径分析,对绿地空间进行面积量算,认为苏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应以"五片多面双网碎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式、全覆盖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巨大灾害的发生不但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还伴随着道路损毁,电力中断,给水不足,排水受阻,通讯不畅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这些设施的破坏势必影响避难场所的避难承载人口承载能力,导致次生灾害如火灾,瘟疫的发生,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在多次破坏性灾害后发现,避难场所一旦遭受地震等灾害破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使灾后应急救灾工作和后续回复重建工作受阻,从而使灾情进一步恶化。所以灾后避难场所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数学与空间模型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方法体系.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引入城市规划路网、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人员第一应急反应等修正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各个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个数、位置和具体责任区范围.该模型适用于咸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员分配不均衡性及降低了灾害破坏性.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结合城市避难通道等进行规划布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灾害频发区预置足够的救援设施和物资是灾后有效执行救援行动的基石.在有限救灾预算下,提出一个以最小化灾民伤亡期望人数为目标的两层随机规划模型.上层为灾前战略性决策,包括医院和临时安置点的能力扩展、储备库选址、物资储备量和各类车辆能力配置;下层为各灾难情景的应急作业性决策,包括伤员从灾难点到医院的转移、灾民从灾难点到安置点的运送、医疗物资从储备库到医院的补给和生活物资从储备库到安置点的配送.最后说明性案例验证救援准备计划随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实地考察和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现象,将震害按照建筑的类型、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归类,指出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跨度以及粗糙的构造搭接方式等由于受力不均匀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的刚性和抗震性能.不仅底框架结构以及简易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导致整体垮塌的现象严重,非承重体构件的震害也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调研日本震灾调查的体系和经验,认为建筑震害的研究应以系统全面的全数调查为依据,建立一定区域的建筑受灾程度的数据库,通过分门别类(结构类别、结构形式、层数等)的统计分析,导出针对性强的抗震性能与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草原火灾风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已成为草原火灾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分析了在草原火灾风险管理中应用GIS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基于GIS草原火灾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子系统、模型管理子系统、草原火灾风险评价子系统、草原火灾损失评估子系统、草原火灾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该系统可为草原火灾管理部门提供动态监测信息和决策支持,是草原火灾风险管理与应急指挥的实用化工具.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面地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使自然灾害风险显示出新的特征:自然灾害事件或社会灾害风险持续增多,灾害风险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征,自然灾害风险的传播与转移现象显著增强。全球化过程不仅积极地推进自然灾害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为应对全球化新形势,建议:提高全球化进程中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的认识;把灾害风险管理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积极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切实加强对新型灾害和突发灾害地防御;积极开展减灾防灾领域地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图书馆危机管理与图书馆灾难管理的概念,阐述了国内外图书馆灾难管理现状,提出了图书馆灾难管理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浅谈灾害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多数灾害管理系统均以GIS系统建立工作平台,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地区减灾力的提高。但是,由于GIS系统在我国的开发利用还没有达到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此基础上所开发构建的各种灾害管理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灾害管理的需要。对此从灾害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灾害管理的计算机模拟以及人工神经网络与灾害管理系统的结合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将上述内容列入灾害管理系统中,使之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应急管理角度探讨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并结合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四个影响因素: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和社会支持,论述有效管理地震应急信息的关键技术对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论与协同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灾害管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我国实施灾害管理的战略目标,指出实施灾害管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