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Parus major)的最佳窝卵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鸟类繁殖季节,通过悬挂山雀类人工巢箱,确定了大山雀(Parusmajor)的常见窝卵数与最佳窝卵数.大山雀常见窝卵数为11枚(10.85±0.14,n=115).随着窝卵数的增加,卵重和卵体积逐渐增大,雏鸟出飞数、出飞率也相应地增加,达到窝卵数为11枚后有下降趋势.不同窝卵数的出雏数差异极显著(x2=39.016,df=6,P=0.000).回归分析表明:窝卵数与繁殖成功参数存在二次函数关系.运用二段最小平方法拟合,窝卵数与繁殖成功参数的回归方程为:窝卵数=11.1731-0.0305×卵重(W) (6.241603E-006)×卵体积(V) 1.1105×出雏数-0.0205×出飞数 0.5881×出飞率-12.6394×孵化率(R2=0.9691,P<0.01).为此,验证了常见窝卵数就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的Lack假说.也验证了个体最优化假说(IOH).  相似文献   

2.
2004—2006年的3—7月,通过人工招引的方法对大山雀的窝卵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工巢箱内繁殖的大山雀的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平均窝卵数为10.24±1.87枚(n=157巢),卵重为1.47±0.12克(n=484枚),卵大小为1.646±0.063cm×1.287±0.045cm(n=484枚).卵重差异显著(P<0.05),卵长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短径差异显著(P<0.05).此研究方法为其它鸟类窝卵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4—201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中,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种群,对其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山雀产卵期持续时间约90d.大山雀种群中部分个体一个繁殖季节会繁殖两窝,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4月27日(±0.38d)(n=336),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5月29日(±1.17d)(n=78).年际间首枚卵产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着年份推移而显著后延,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年份推移而极显著提前.大山雀一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11.3枚,变化范围5~15枚;二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8.9枚,变化范围5~14枚.大山雀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不同窝卵数的出雏率及卵成功率都无差异,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窝卵数与出雏数、出飞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2010年3~5月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河池学院校园的麻雀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收集的数据有麻雀的窝卵数、卵的特征值、雏鸟生长发育特征等。统计分析表明:麻雀4月初产卵,卵长径为18.85mm±0.98mm、短径为13.76 mm±0.54 mm、卵重为1.89 g±0.31 g、窝卵数3.33枚±1.00枚,育雏期15~18 d。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体重、翅长、跗跖、嘴峰长及18日龄前的尾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性别鉴定分子技术研究易危物种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的初雏性别比例(性比),探讨晚成鸟初雏性比与窝卵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在种群水平上,黄嘴白鹭初雏性比没有显著的雌雄偏向(47.37%雄性,p=0.37);平均窝卵数为3.71±0.09(n=109),其中,拥有4枚卵的巢最常见(57.80%).在巢水平上,初雏性比随窝卵数而变化(p=0.003);拥有3枚卵的巢的初雏性比具有显著的雄性偏向(69.23%雄性,p=0.02),而拥有4枚卵的巢无显著的性别偏向(44.23%雄性,p=0.17),拥有5枚卵的巢则有显著的雌性偏向(31.43%雄性,p=0.04);拥有3枚卵的巢的初雏性比显著大于拥有4枚卵的巢(p=0.005)及5枚卵的巢(p=0.001),而初雏性比在拥有4枚卵的巢与拥有5枚卵的巢之间无显著差异(p=0.17).综上可见,黄嘴白鹭具有晚成鸟特有的性别分配机制,即窝卵数的变化能调整初雏性比.  相似文献   

6.
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对次生阔叶林中的普通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窝雏数的在巢雏鸟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P<0 05),且各生长参数出现差异的日龄有所不同.对不同窝雏数雏鸟的体重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发现出飞前雏鸟的平均体重与窝雏数呈负相关.该区域普通的平均窝雏数为(7 59±0 94)只(n=17).对不同窝雏数的亲鸟的日活动进行了全天观察,发现亲鸟喂食次数、清理粪便次数与窝雏数呈显著正相关(F-检验P<0 05).  相似文献   

7.
普通(币鸟)不同窝雏数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对次生阔叶林中的普通(币鸟)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窝雏数的在巢雏鸟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P<0.05),且各生长参数出现差异的日龄有所不同.对不同窝雏数雏鸟的体重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发现出飞前雏鸟的平均体重与窝雏数呈负相关.该区域普通(币鸟)的平均窝雏数为(7.59±0.94)只(n=17).对不同窝雏数的亲鸟的日活动进行了全天观察,发现亲鸟喂食次数、清理粪便次数与窝雏数呈显著正相关(F-检验P<0.05).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4属15种雀形目鸟类的生殖参数,发现其窝卵数和生殖力都随经纬度的升高而增加,卵的大小和卵重随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只有伯劳属随经度升高而增加),即雀形目鸟类在北方和东部地区产多而小的卵,其生殖对策倾向于r选择,相反在南方和西部地区则倾向于k选择.  相似文献   

9.
比较分析4属15种雀形目鸟类的生殖参数,发现其窝卵数和生殖力都随经纬度的升高而增加,卵的大小和卵重随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只有伯劳属随经度升高而增加),即雀形目鸟类在北方和东部地区产多而小的卵,其生殖对策倾向于r选择,相反在南方和西部地区则倾向于k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自动离合器的自适应最优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起步工况是汽车AMT系统自动离合器最佳接合规律研究的难点。经分析,油门开度、发动机状况,档位、载荷等是影响接合品质的主要因素。对发动机状态进行非线性参数模型自适应监测,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熄火或失速,滑摩功和冲击度是相互制约的性能指标。本文建立综合最优目标泛函,根据极小值原理,衽最优控制,影响接合过程的参数在最佳接合规律中表达为显式形式,便于精确控制和深入分析各种因素对接合过程影响的动力学机理,通  相似文献   

12.
针对装配组合式离合器的两挡行星变速器电动车辆的换挡问题,建立了换挡过程动力学模型,选取冲击度和滑摩功作为综合控制目标,考虑换挡过程驱动电机转矩和变速器输出端阻力矩的变化,建立组合式离合器摩擦转矩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模型,得到油压最优控制轨迹.选取电机不同油门开度和路面坡道工况,仿真分析了两挡行星变速箱降挡的控制过程.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最优轨迹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换挡品质,且换挡品质对电机转矩的变化较变速器输出端阻力矩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运用有限元和试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离合器从动盘的离散化数学模型,分析研究其动态特性;通过选择两种最佳匹配的减振弹簧刚度,使从动盘减振性能明显改善,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离合器离合销出现的断裂情况,进行强度校核,并对其应力集中现象进行有限元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其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TLAB乘用车离合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擦片式离合器在设计过程中,对比较重要的基本参数,过去一直采用初选、后校核的方法,需反复修改计算,工作量大,而且很难获得最优结果。采用MATLAB优化工具箱Fmincon函数对其基本参数进行优化,可以迅速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优化设计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改善工艺的有效工具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以单位滑摩功和平均温升最小为目标的行星变速箱换挡离合器的优化设计,建立了换挡离合器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对离合器进行了二维温度场分析,给出了计算实例和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磁力温控离合器设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磁力传动原理传递扭矩,利用热敏软材料和永磁材料巧妙组合构成温控磁路,设计了一种磁力温控离合器;根据磁学最基本的库仑定律,推导出了该磁力温控离合器的最大扭矩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验证,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对同类类型磁力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牙嵌式离合器重量最轻和齿根弯曲应力最小为子目标,用理想点法建立了多目标约束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设计实例用惩罚函数法进行求解。对齿根弯曲应力进行了可靠度分析,验证了离合器结构参数优化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软件开发方式与架构设计的角度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内核为基础,构建了DCT控制系统软件架构.通过引入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machine,FSM)实现了DCT的复杂换挡过程控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DCT多任务控制系统.基于DCT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对所设计开发的控制系统软件进行了功能及性能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DCT控制系统软件既满足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