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获得受灾居民到避难所总旅行成本最小的疏散路径,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替换插值机制算法,以满足城市避难所容量限制且保持避难场所空间连续性为目标,运用C#语言编写算法划分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广场和绿地等应急避难所的服务区范围;以疏散总距离最短为目标,在不超过容量限制的条件下,确定各受灾点到达对应避难所的最佳路径,并基于SimpleMap自主开发应急疏散分析工具对路径选择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城区共有避难所842个,避难总面积为18 802 480.87 m~2,在受灾居民疏散路径分配中有594个容量满员,248个未满员.受灾居民到达避难设施总旅行成本为3 753 036.977 km,与直接插入算法相比,替换插值算法所得结果节约旅行成本59.06%.研究结果为建设城市安全系统、制定灾后应急疏散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数学与空间模型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方法体系.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引入城市规划路网、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人员第一应急反应等修正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各个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个数、位置和具体责任区范围.该模型适用于咸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员分配不均衡性及降低了灾害破坏性.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结合城市避难通道等进行规划布置.  相似文献   

3.
结合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与UGIS技术,对临汾市中心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险)场所进行可达性、受灾人口预测分析,综合选取7个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应急避难(险)场所责任区进行合理科学的区划和承载力进行评估,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技术中最大覆盖模型进行真实模拟与优化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规划A区、规划B区和规划C区应当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进行补点规划,并提出将平阳广场和华门尧庙广场建成国家Ⅲ级避难场所标准的建议,以期对临汾市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应急保障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急避难疏散空间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设计、建设,可供居民紧急疏散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和Voronoi多边形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ARCGIS的应急避难疏散空间区位选择及负责区的划分方法,并对某市中心区应急避难疏散空间进行筛选和责任区划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城市既成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问题,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从网络总体布局、拓扑特征和社团划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度分布不具有无标度特性,识别出了对网络连通起重要控制作用的关键避难场所。通过不同形式的攻击模式探究网络的抗毁性,明确各应急避难场在复杂网络中的地位,为场所设施的合理化升级和网络抗毁性的强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是近年来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建设的重点。以福州市三环路以内区域为研究区,引入规模影响系数,改进传统的潜能模型,并利用基于GIS的最小距离法和指标统计法等方法,评价了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不均衡,避难场所数量和规模均达不到现有人口的应急避灾需求;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的地区主要为晋安区南部与东北部、仓山区大部和鼓楼区西北部。建议在仓山区东部等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扩大单个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在晋安区及仓山区南部等区域根据居民区的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并完善各级道路网络,提高福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7.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避难场所选址和避难人员分配问题,开发了基于GIS和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图层叠加,筛选出城市风险区之外的绿地、公园等空间作为避难场所备选点。通过GIS的网络分析功能,提取城市道路网络的拓扑,计算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建立城市避难场所选址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优化城市所需的避难场所个数、选址和服务区域。以中国某市的数据为例,该模型和系统已应用于避难场所规划中。结果表明:该模型能适用于实际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依托GIS软件和评价模型,以山地小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3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分别从各需求点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应急救援设施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以及各应急避难场所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三个层面来进行评价.并将模型应用于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评价中,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研究构建的模型和研究方法也为其他山地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鲁甸县文屏镇为例,在政府指定的地震灾害应急避难所候选场址的基础上,结合基础地理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建立以最短化避难总距离和最小化避难所总容量为目标、不超出最大服务距离和不超过避难所最大容量为约束的多目标模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解算,并结合地震灾害避难所要求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避难所分配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共得到12种优化的方案;从安全性角度方案6为最优方案,从收容性角度方案12为最优方案,从成本投入方面方案1为最优方案;综合3个指标考虑方案12为最优方案.各种不同评估方案能为该区域避难所的责任区划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变得愈加复杂,针对城市内大型商场及其周边数量众多,但容量有限且空间分布不均的避难疏散空间,以福州市仓山区万达广场及其周边部分社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实际的城市道路网数据、社区单元楼分布数据和建筑物人口数据,采用Dijkstra算法,结合网络流模型和GIS系统,通过算法求解选择最佳疏散路径,并根据路径选择结果,采用空间单元替换的方法对避难疏散空间进行有效动态分配实验.按照避难所容量、避难所服务范围、疏散过程时间和总行程距离,综合分析3种情况下的疏散路径规划和避难疏散空间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筑物人口数据进行尺度扩展,为城市大型商业区灾害疏散情景模拟和城市应急疏散指挥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进步和自然灾害频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在用地紧张的城市环境下,探索避难空间集约化使用的途径,将住宅建筑中的"高效空间"理念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空间高效"理念对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指导意义.并将避难场所中的"高效空间"理念运用到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以三明市城市文化广场为例,践行"高效空间"理念.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效益、经济效益、土地利用效益等,从而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平灾结合、空间高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相似文献   

13.
 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收集了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应急避难场所的数据,建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统计,分析了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存问题,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方法探求诱发当前问题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中国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重建设,轻宣传”“重体量,轻标准”“差异大,布局不均”“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应主要从“城市经济水平”和“政策严格程度”两个指标着手改善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响应城市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各类潜在的城市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应急避难场所,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定准则。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现状,综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工作,认为目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工作还有较大的空白,应该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与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爽  赵士达  张楠  邱虎 《科技信息》2012,(17):36+38-36,3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汶川和玉树的两次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地震后,安置震区难民是应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解决灾区难民安置和紧急避难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天津市地震局滨海新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通过对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馆等建筑进行分析,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滨海新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志牌制作和埋设的技术要求。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以往建设经验,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宣教服务功能的提升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阐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地震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国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消防部队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我国城市地震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有效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的重要措施,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充足的建设空间,有助于各级避难场所建设和落实。文章主要从汶川震区受灾城镇避灾场所的缺失入手,对城市避难场所用地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三级避难场所是解决城市避难场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中小城镇避难场所系统布局优化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卫星城镇避难需求与避难场所系统层次性特征,利用P-中位数与MCLP模型确定了一套适用于卫星城镇避难场所系统优化布局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短临避难阶段疏散距离最短与中长期避难阶段覆盖最大需求综合目标,结合规定疏散距离及实际设施容量,以典型卫星城镇为实例进行了分级分步计算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方法确定的避难场所系统设施层次更为丰富、备选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且应急疏散效果相对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中小城镇避难场所系统布局优化问题,通过分析卫星城镇避难需求与避难场所系统层次性特征,利用P-中位数与MCLP模型确定了一套适用于卫星城镇避难场所系统优化布局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短临避难阶段疏散距离最短与中长期避难阶段覆盖最大需求综合目标,结合规定疏散距离及实际设施容量,以典型卫星城镇为实例进行了分级分步计算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确定的避难场所系统设施层次更为丰富、备选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且应急疏散效果相对高效。  相似文献   

20.
张楠 《科技信息》2012,(23):467-468
"十一五"期间,以天津市长虹公园为试点,结合长虹公园的提升改选,建设了天津市第一个标准化的应急避难场所。本文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设计原则,以长虹公园试点建设为例,为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及防灾设计提供示范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