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所谓E-2T“鹰眼”2000型预警机,就是美国在E-2C基础上稍加改进的,可望在年内交付给台湾的预警机(此前已交付四架E-2T型)。“T”字是台湾英文名称开始的大写字母。该机一旦卖给台湾。美国军火商又将飞来一大笔横财,同时也给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统一蒙上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对外战争的宣战权在国会,而不在总统.可是从宪法颁布至今,美国的100多次对外战争只有5次是国会正式宣战的,其余均为不宣而战.在历次不宣而战的对外战争中,不仅国会照样同意拨款和派兵,而且最高法院也从未判总统违宪.可见国会是否宣战是无关紧要的.美国对外战争的决策主要在于总统.即使是国会1973年通过了限制总统战争权的“战争权力决议案”,直至今日,总统在对外战争上仍然是“不宣而战”.  相似文献   

3.
约翰逊接替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的任期已满,1月20日将开始他自己的任期。在过去一年里,约翰逊政府借口自己是过渡性的政府,避免采取决定性的措施,以此来掩饰美国政府在国内外政策方面走投无路的狠狈处境。现在,美帝国主义推行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遭到更大的失败,约翰逊政府的处境更加不妙。美帝国主义日暮途穷、内外交困的纸老虎本质更暴露了。就连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对此也无法掩饰而深感不安。从下面节译的文章,可见一斑。——编者  相似文献   

4.
近几个月来,美国统治集团中的有些人,为了替美国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日益孤立的困境寻找出路,进一步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常常大谈其“灌木林火式的战争”(Brush-Fire war)。而在实际行动上,美国帝国主义也在不断制造和挑起这种战争。灌木林火,这里是一种比喻。去年11月间,美国统治集团的喉舌“纽约时报”在“外交事务”栏里接连发表该报专栏作家苏茲贝格的五篇文章,反复阐述灌木林火式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正德国军事理论家冯·克劳塞维茨说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战争类型、自己的限制条件以及自己的独特观点。今天的美国军事家们正在思索一种新的战争方式——"混合战争",俄罗斯军事理论界在此方面也很超前。一般认为,"混合战争"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军事学者弗兰克·霍夫曼。他在2005年撰文提出,未来将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战争成了布什总统的梦魇。根据美国军方的最新统计,到今年4月15日,美军在伊拉克的死亡人数已突破3300人,战争费用则超过了4175亿美元,并且正以每月84亿美元的速度逐月递增。面对十几万美军深陷战争泥淖的局面和此伏彼起的反战声浪,布什在国内的支持率屡创新低,自己也心力交瘁,一筹莫展。当年布什政府一意孤行,发动打伊倒萨战争,未料却将伊拉克弄得一团糟,也算是咎由自取。然而,从美国  相似文献   

7.
美国先行一步,电子产业获利多;西欧行动迟缓,一时尚难形成大规模组合。军火交易曾是全球最有利可图的行当之一,美欧许多大军火商因此大发横财。可惜好景不常,冷战结束,军火市场萎缩,各军火公司"门前冷落车马稀,,。1985年全球军火交易额为1.2万亿美元,1993年为8680亿美元,下降约28%。军火市场的不景气迫使美欧军火公司纷纷改组。美国:遥遥领先去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同马丁·玛丽埃  相似文献   

8.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已持续一月有余,战争前景仍不明朗,但也并非无迹可寻。事态的发展表明,第一,美国和北约实现速战速决的目标已不可能。第二,通过派遣地面部队扩大战争来压服南斯拉夫,不仅难以收效,而且会使美国和北约付出惨重的代价,更何况还有战争失控之虞。第三,美国和北约也不会接受不体面地撤退的完全失败的结局。第四,最大的可能,是战争打到一定程度时,双方重回谈判桌,寻找政治解决的办法。上述第四种可能中提到的战争打到一定程度双方重回谈判桌的方法,如要取得成果,条件是美国和北约要降低谈判的要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国的反战运动不断升  相似文献   

9.
一德苏战争前夜的国际局势六月廿二日德帝国主义突然进攻苏联,使整个世界战争的局势,为之一变。这战争,对於直接受到攻击的苏联,固然有严重的影响,但对於二十二个月来与德作战的英国,和最近积极地走向战争的美国,也将有重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美国的政策动向,对於这次德苏战争的爆发,和今後这一战争的发展,事实上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在海湾战争以前伊拉克曾经是美国的盟国。美伊关系嬗变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历史上的盟国关系,两伊战争期间的密友关系,海湾战争前的挑衅与纵容关系,海湾战争后的敌对关系。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消灭了自己曾经的盟友,这也符合美国一向奉行的外交政策标准。通过分析美国和伊拉克从盟友到仇敌关系的嬗变特征可以看出,美国选择盟友的原则是利益需求,而不是道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照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掠夺财富上,无硝烟的战争比有硝烟的战争来得直接、隐蔽、节省。有人说,未来三五年内,如果美国的"金融快速反应部队"拿不下中国——即在中国制造一场大的金融动荡乃至金融危机,那么美国也就不会再有"延缓或阻止中国崛起"的幻想了。  相似文献   

12.
1812年的英美战争即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它从1812年起至1815年《根特和约》的缔结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它改变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形成的重商主义传统,开始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它进一步凝聚了美国的民心,使国家更为团结;战争的结果也推动了国家军事实力的增长,为美国的西部扩展与在南美的影响的扩大提供了实力保证;它改变了与英国关系紧绷的状态,从而避免了美国与英国可能的正面冲突,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假腔和真腔     
最近,关于战争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华盛顿听到两种不同的腔调。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联合国大会上大谈核战争的恐怖,表示美国“不喜欢大规模毁灭时代的世界战争”,假惺惺地叫喊:“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但是,美国的其他的一些政府官员却空前狂热地在鼓吹要进行核战争。像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这样的并非不负责任的人物,不断地叫嚷:美国政府“必要时将使用不论什么样大小和不论什么样数量的”核弹来从事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核武器来保卫柏林。”五角大楼人士并且公开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  相似文献   

14.
去年6月初,在美国军政头目腊斯克、麦克纳马拉和泰勒等奉约翰逊之命在檀香山秘密制订了“轰炸北越的计划”以后。美国就加紧在越南推行所谓“有控制地逐步扩大战争”的计划。近一年来的事态证明。美国扩大战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不仅没有“打赢战争”,反而越打越输,越输越惨。它在南越处处挨揍。它对北越的轰炸遭到有力的惩罚。它“逐步升级”扩大军事冒险,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一片混乱”,也得不到“盟国”的“同情和谅解”。  相似文献   

15.
泰国和菲律宾的反动政权急不及待地要求为美国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卖命。泰国总理(?)披汶在六月二十一日声称,如果美国扩大印度支那的战火,「泰国将愿意尽其所能来协助」。为了扩大战争他还希望美国和其他国家派遣侵略军队到泰国去。他厚颜无耻地说:「在今天,外国军队将会受到欢迎。」菲律宾总统麦格赛赛驻华盛顿的特使罗慕洛也在六月十六日叫嚣说,美国应该「大胆地」对印度支那采取军事行动。他还表示,菲律宾将为美国  相似文献   

16.
在“倒萨”战争如箭在弦之机,美国不大可能对朝鲜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过激行动,但美国当前的朝鲜政策同时也包含了强硬的成分,即美国可以以不断升级的方式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内战挽救了联邦的统一,破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美国人也为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林肯早在任职初期就提出的渐进赎买解放奴隶的方案提供了远远小于战争成本的解决努力问题的方法,然而却未通过国会,也没有得到黑人买账.回顾历史,经济学家通过计算说明这一策略在解放奴隶问题上的确成本远远低于内战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齐伟 《科技信息》2011,(9):I0191-I0193
对于朝鲜战争的研究,中国史学界多集中在中国政府对战争的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果,还有从军事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的;世界史学界多数是研究朝鲜战争中各国的政策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史学界对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关注的多一些。很少发现有专门性的对美国与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的介绍。本文希望能够尽可能广泛的搜集资料,填补这一薄弱点。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钱其琛在外交学院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资料本刊资料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响。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后后冷战时代”。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和苏联对峙和对抗。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的威胁,这就是“后冷战时期”。现在这个时期的标…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当代头号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的宪兵,是国际反动势力的中心。为了实现它称霸世界的野心,它肆无忌惮地奉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肯尼迪总统上台后,美国的侵略与战争政策就更加富于冒险性,与此同时.它也就日益走上军事法西斯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