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4个维度16项指标建立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熵值法及GIS技术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及综合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城市仍处于质量提升阶段;辽宁省城市化空间分异明显,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双核"城市化特征突出;以大连、营口、盘锦等城市为主的沿海经济带是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的引擎;空间城市化直观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的扩张、空间的拓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将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江艳  张毅 《创新科技》2021,21(6):41-50
2018年国务院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建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和美丽宜居的生态经济带.基于2009—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数据,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2009—2019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特征,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空间维度上,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集聚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高高型地级市多处于江苏省,各地级市之间呈现分化格局,且各地级市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从所考察的"五大发展理念"各维度看,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两个子系统差异较大,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起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两个指标测度辽宁省境内高速铁路建成及通车前后的2012年与2020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省内、区内可达性,分析研究时段内省内、区内经济联系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辽宁省各地级市的省内及区内可达性有较大的提升作用;2随着省内、区内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各地级市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与京、津、冀、晋、内蒙古、黑、吉七省(区、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有大幅度提升.最后,通过研究区域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对比分析,论证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可达性与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SPSS的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7年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距越来越大的格局;辽宁省在旅游经济发展上存在2个很大的断层,并且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扩大;大连在辽宁省的旅游经济中首位度过高,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益倾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SPSS的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7年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距越来越大的格局;辽宁省在旅游经济发展上存在2个很大的断层,并且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扩大;大连在辽宁省的旅游经济中首位度过高,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益倾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辽宁省2002—2014年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竞争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地级市的城市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水平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以城市创新能力滞后型的发展状态为主.(2)辽宁省城市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水平的耦合度多以中、高程度为主,随着时间稳步提升;两者耦合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了"中心-外围"结构,表明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3)辽宁省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竞争力水平总体较为低下,城市类型以中、低协调度类型为主,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提升状态;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分布于哈大-京哈高铁沿线,呈现出"人"字型空间分布格局,且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呈现出一定的"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8.
对地区间旅游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和对比,能够很好地兼顾地区差异与整体发展,推动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中部地区重要旅游省份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旅游经济为结果变量,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接待设施、开放程度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省域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皖南地市旅游经济相较皖北更为发达,且指向高旅游经济和低旅游经济的路径分别都有3条;(2)开放程度较高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资源禀赋缺乏是阻碍城市实现高旅游经济的关键因素.安徽省应继续从找准定位、深度开放、盘活资源等方向开展旅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软件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nich指数,分析2009—2018年湖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入境旅游经济的收敛和分散格局更显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铁的开通降低了时间成本,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以海南环岛高铁沿线12个市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经济潜力模型,从旅行成本、区位吸引力两方面分析海南环岛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地区可达性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缩短区域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区域间可达性,由开通前沿线地区总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1 599.53 min缩短至768.15 min,可达性水平最优地区为北-东部,可达性水平最差地区为南-西部,可达性水平提升程度最大的是临高县、文昌市和三亚市;环岛高铁的开通使得海口、三亚和儋州3个地级市经济潜力得到明显提升,不同程度上增强地级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促使沿线地区经济潜力变化差异较大.环岛高铁在海南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一环、两极、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的构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SWOT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吉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研究了对内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和战略任务,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和对策.结果表明:边疆近海的地缘区位、较为丰富的产业类型、开放政策的不断出台是吉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开放水平整体不高和现代物流水平较低是劣势,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政府的重点支持是机遇,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竞争的国内环境是威胁.据此,以提升中部长吉图开放开发水平、实现开边通海为核心,以开放东部沿边城市带、推进与朝鲜整体经济合作为重点,以拓展西部"两山"铁路、打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为目的,提出了吉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高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年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中部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2)辽宁省旅游经济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区域,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北部、西部边际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滞后。3)辽宁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整体上协调度一般。以沈阳为主中心地区协调性高,西部、北部边缘城市发展协调性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和Ucinet等分析工具,探究了辽宁省地级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辽宁省各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2)各市旅游经济存在不均衡的空间结构,但网络密度增长明显;网络中心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沈阳市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余城市;旅游经济核心区数量变化不大,但区内联系逐渐增强,边缘区区内联系不强,与核心区的联系也较弱;3)为了使城市间旅游均衡发展,需要强化核心区城市对边缘区城市的"渗漏效应",不断强化边缘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整体网络空间结构以增强辽宁省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人口和经济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重心分析模型及Tobit回归,分析2000—2019年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程度较低,即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地带性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呈现"中南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断裂点理论,以城市关联度、相对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衡量城市可达性,引入可达性参数对城市间产业辐射强度模型加以改进.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各市2011~2017年创意产业的辐射效应.通过对创意产业空间强度分布结果的比较,分析辽宁省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和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便捷性对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辽宁省创意产业联系不紧密;辽宁省的创意产业呈现出两个核心——沈阳市、大连市,两条发展线路——京哈路线和环渤海路线的现象;根据城市发展强度的相似性,应加强同一层级城市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选取了1990—2003年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人均GDP等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对山东省内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运用重心测度公式,分析了山东省10多年来经济重心转移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东、中、西3大地带与17地级市(地区)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拉大的态势;地级市(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较之3大地带间更为显著;依据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利用2003年的数据,将山东省内107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山东省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偏东,且东、西偏移波动大.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集近6年山东省各市经济数据,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分析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出各市发展率,利用GIS技术处理数据,得出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可见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明显,表现为三大区域阶梯状分布,在空间上还有明显的"双核"式增长极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交通是人与物质流动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度整体较高,局部存在波动现象,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较低和低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组团式"分布特征。②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差异性显著,但近十年间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区域整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以长江为界线,江苏南部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③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公路交通与经济相对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总体以交通发展超前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本研究为完善江苏省公路交通网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加速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作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应之间的等价命题,一直都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研究任务之一.以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系和数学研究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研究了辽宁省城市规模与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经济效应之间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城市规模的扩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经济效应的提升;同时,城市人口密度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且无规律可循.因而,在工业化建设浪潮的推动下,不能盲目和无限度地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城市空间与入口规模的无序扩张.应该在不断做大做强城市产业的前提下,逐步产生扩张城市规模的自然和内在需求,最终寻找城市规模与经济效应之间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