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研究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探究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回归分析和景观扩张指数探究全域和县(市、区)级建设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定量化政策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明显,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占用耕地为主,其年变化率由1.968%提高到1.97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景观优势逐步增强,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上升,水域分布更加集中,整体景观趋向于离散化和复杂化;全域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每单位距乡镇中心距离增加将使建设用地扩张机会减少到原来的0.615倍,各斑块以邻接扩张式为主,扩张中心小幅南移。县(市、区)尺度上,社会经济、自然与政策因素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交通运输用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长以交通建设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引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唐弋  陈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378-9387
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参考价值。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关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5年华中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极限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结合SHAP模型解析其主导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扩张趋势,新增居民点用地主要表现为对耕地的占用,农村居民点聚集分布态势明显,主要以局部集聚的形式分布,整体分布密度相对较低;斑块扩张态势明显,破碎程度增加,且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现象;整体分布呈现随距离道路、水系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的状态;XGBoost结果显示较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性,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因素的影响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为例,利用2003、2008、2013和2018年4期卫星影像和CLUMondo模型,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10年9月确定成立以来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截至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517.416 hm~2的速度增长;未利用地和耕地受城市扩张的影响向建设用地转变;受人类活动影响,大量林地向耕地转换,耕地面积增长了699.57 hm~2.(2)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对研究区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建设用地在不同情景下均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尤其在经济建设情景下,年增长速率达到了30.45%;林地和未利用地在各个情景下均呈现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在耕地资源保护情景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鄂北岗地为研究区,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使用数学模型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空间分布状态,定量揭示2001—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1—2013年鄂北岗地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差,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就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而言,13年中,转入剧烈的是建设用地,转入面积达到84.967 1km2;转出剧烈的是耕地和林地,分别转出了72.365 4km2和45.832 5km2.动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1—2013年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为3.916 8%,耕地最小,绝对值为0.453%.状态指数方面,正值地物为建设用地和水域,说明面积出现增加趋势;而负值地物说明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S技术为支撑,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进行遥感判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福建省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而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的区域集中在闽西北地区,且主要来自于草地类型的转变;耕地面积的减少则主要由于城乡居住建设用地的扩张与占用,且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闽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城市边缘物质空间的演化研究,以武汉市光谷地区为例,运用基于知识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利用ENVI与Arc GIS分析了武汉市光谷地区的物质空间,结果表明:(1)从2013—2017年武汉市光谷地区的低矮建筑的用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高层住宅以及高层商业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从2013—2017年,高层商业楼从光谷转盘周围,沿着交通要道进行扩张;高层住宅楼也主要从光谷转盘向四周扩张,从2014年开始部分的高层住宅楼周围出现了高层商业楼;2013—2017年,整体来说建筑用地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扩张,2015年与2017年西部开发较完善,东部出现大量建设用地。(3)从2013—2017年建设用地主要是在光谷地区西部发生了用地的转变;高层住宅和高层商业楼都主要是在光谷地区西部发生变化,且都主要在光谷大转盘四周以及沿着珞瑜路、砺志路、鲁磨路、珞雄路、民族大道等主要交通要道发生变化。反映出光谷地区变化较大且变化进程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中获取南沙区30 m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模型测算了南沙区2010、2020年各类土地的时空变化;基于当量因子法,修正了社会经济因子调整系数和生物量因子调整系数,构建了南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并探讨了在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下,南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南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除建设用地和湿地的面积得到增长外,其他各类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2)在空间分布上,南沙区耕地、林地与草地的布局呈现明显的碎片化,而建设用地的扩张较为集聚。(3)2010—2020年,南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34.59亿元。建设用地占用城镇周边的耕地及围海填地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重要因素,其中,围海填地导致水体和海域大面积减少,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湿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因此,为保障南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定,应及时对湿地采取保护措施、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规模、稳定林地及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陆良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对陆良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林地是陆良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草地、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平缓,建设用地增加较快.(3)耕地、草地、林地相互转移量大,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占用中部坝区的耕地来实现.(4)建设用地总体呈东北—西南的布局特征,重心迁移变化不明显,2000年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Markov链的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年、2005年两期TM影像对平朔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结合矿区开采规划,分析了矿区的土地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以侵占大量农田为代价的.利用空间马尔柯夫模型对平朔矿区2021年土地进行预测并结合矿区规划进行修订,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各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的趋势最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研究区的城市化过程和工矿用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能够带给经济增长更多的动力和空间,而城市经济增长反馈于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和GDP数据,运用脱钩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主城区在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处于扩张性复钩(2001、2002脱钩指数r1分别为-0.504,-0.173),随着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逐渐从扩张性复钩转变成弱脱钩(2003,2004,2005脱钩指数r1分别为0.064,0.245,0.307),跟理想状态的强脱钩的差距逐渐缩小;重庆东南翼和东北翼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则是处于弱脱钩状态,2006—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向扩张性复钩转变。2)2000-2005年间重庆主城及周边少数区县建设用地扩展与第二产业增长呈扩张性复钩(g10,t10),其余区域均弱脱钩(g10,t10),2006—2010年间弱脱钩趋势更为显著;主城区及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区县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状况逐渐减小,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两翼的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武隆、黔江等地多数区县处于明显的弱脱钩状态,其他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况愈发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