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概念设计早期阶段的需求获取过程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的决定性环节.为保证快速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对用户需求进行采集,利用领域专家系统建立用户需求与功能技术特征关系矩阵,引入三角模糊数法对关系矩阵中的信息进行处理,构建一种基于产品设计知识库的需求转换机制,以便在将用户需求向具体产品设计参数转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研发能力及资源的影响,最终获得满足用户需求、便于企业生产制造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产品.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开发了支持产品概念设计的多用户协同设计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B/S结构建模,将分布的多领域设计者和用户联系起来,协同参与需求获取和需求转化,以实现功能与工程参数的匹配和概念设计方案的输出.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通过智能手表的实例验证了概念设计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概念设计与结构设计的信息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实例推理进行产品概念设计,基于制造知识对产品概念设计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设计修改意见,从而指导产品概念设计,获得概念设计的优化解。基于用户定义的特征进行产品特征造型和产品初步结构设计,对产品初步结构设计进行参数化处理,采用提出的双向设计方法进行参数化产品结构设计。基于所提出的信息集成协议,使概念设计获得的结果直接驱动结构设计,自动生成产品的三维装配图,初步实现了产品概念设计与结构设计的信息集成。从而解决了产品并行设计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产品设计过程的信息集成与功能集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产品设计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概念设计处于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目的是提供产品方案,因此概念设计被认为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具有创造性的阶段。本文在阐述了概念设计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后,概述了概念设计方法学,概念设计的求解方式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面向绿色设计的客户需求转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户需求向设计要求的转化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文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来确定产品环境需求重要度,给出了产品绿色设计要求层次结构,并基于改进质量屋实现了产品环境需求向产品绿色设计要求的转化;以客户对产品环境需求的满意程度最优为目标,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以洗碗机的产品环境需求转化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提高减速器的设计质量是保证机械设备设计质量的关键,将QFD(质量功能配置)与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减速器概念设计的新方法,完成了相应的软件设计,对减速器的概念设计提供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手段。通过实例应用,设计结果充分体现了用户的需求,获得了最优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分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4次大的技术革命,指出了基于Web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可将原来产品的串行设计流程改为并行设计流程,从而提高了产品设计的速度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产品设计不仅是工程学意义上概念和物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人类学意义上创造和创新的文化过程。产品设计与企业人类学的有效结合使其能透过设计创意与市场运作的表象,寻找出更丰富复杂的设计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通过观察用户反应,找出用户需求的核心价值和行为习惯,帮助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在市场变化前进行有效预测,为企业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传统设计和现代产品设计工作模式的优缺点,介绍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产品创新设计的流程,阐述了该理论在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的四个主要阶段,并在这一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产品创新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0.
支持个性化产品设计的产品信息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产品设计是客户直接参与的基于原型的可变设计。为了支持产品设计全过程,将信息模型分为面向概念设计阶段的功能结构模型、面向技术设计阶段的结构配置模型和面向施工设计阶段的零件部件模型,3个模型集成后形成一种能支持个性化产品设计的信息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提出了建模3原则:集成性原则、装配性原则和可变性原则。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建立起基于多层原型类的信息模型框架,再由原型类的实例化实现对某个产品的信息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1.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并行工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命周期功能的概念,将产品功能的空间扩展到生命周期的广度,以覆盖生命周期各环节的需求,以生命周期功能的为基础,突破传统的价值分析手段,提出了面积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分析方法,以设计方案为评价对象,以面积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为评价结果,以模糊综合评价为手段,应用模糊集合和模糊数学,建立了一种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模,为模念设计的设计方案选择提供了决策工具,最后给出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包括的是产品概念设计的要求和作用的分析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设计实例。快速冰酒器作为产品概念设计的一个实例,对其功能,造型,结构,材料,色彩和各个零部件的连接和装配关系等要素进行设计。采用pro/E软件建模概念产品快速冰酒器的零件结构图,部分装配图和最终效果图。还包括有关的文字解释和总结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基于TRIZ/QFD/FA 的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提高设计效率,在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过程中实现创新设计.通过对TRIZ创新理论原理、质量功能配置(QFD)等设计方法的研究与运用,提出了基于QFD、功能分析(FA)和TRIZ的概念设计过程的集成模型.分析了如何规范从设计需求分析到设计方案提出等一系列过程,给出了各阶段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并对简单纺纱机构进行了实例分析,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机械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功能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概念设计中的功能分解方法易于操作,使生成的功能结构包含更全面的设计信息,分析了现有功能分解方法如FAST法、去除和操作程序法以及功能结构法的不足;通过研究技术系统的特征,揭示了机械产品的广义工艺功能特性.引入了输入约束功能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广义工艺功能的分解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分解步骤.该方法为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信息全面的功能分解模式.最后引用: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功能层次分析的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了一种针对微型机床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区别于以往在概念设计中的模糊评判方法,在从获取最初的原理解直至获得最优解的整个概念设计过程中均引入模糊评判算法。微型机床是是组成桌面式微型工厂的基础,其设计不同于普通的车床。详细描述了基于模糊评判的微型机床概念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算法的组织,并以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了说明。该方法对解决概念设计过程中的运算量过大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概念设计形式化解决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多色集合理论的个人颜色、统一颜色和递阶结构树建立了产品的概念设计递阶结构信息模型,分析了概念设计产品信息模型中的三类约束关系,并用统一颜色和元素个人颜色之间的的模块布尔矩阵对这些约束关系进行了形式化描述.提出了产品概念设计推理过程的形式化方法,实现了从产品功能需求到方案元表示的可行方案的推理过程,并把推理结果提供给下层设计进行优选和评估.最后,以隔振系统的概念设计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地对产品概念设计进行信息建模,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对我国的制造业既是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现代生产制造系统中的作用 ,将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要 ,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从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快速开发、人性化设计、设计管理等四个方面对工业设计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交互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新理念,主要强调产品设计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互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愉悦感对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交互设计中的外观形态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愉悦感可以提升品牌的认知度,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交互的愉快心理可以提升品牌的附加值,交互媒介的设计可以让消费者愉快地接受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约束和关键信息模糊不全,导致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设计出的方案可行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产品基因的概念设计方法,创建了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基因的概念和结构及一种基于功能元的产品基因编码方法.以无人探测小车为例对基于产品基因的概念设计方法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影响概念设计的关键产品信息明确化,降低设计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0.
支持并行工程的概念设计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将产品数据管理引入概念设计阶段的管理思想,详细讨论了实现的框架及其分解综合的流程,利用基于C/S模式的PDM技术及引入位于服务器端的DBMS作为公共的数据黑板,系统实现了用户管理、产品方案库的管理,并集成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实现了协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