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正常胚红米水稻"上师大6号"和白米巨胚水稻"上师大5号"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和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功选育出红米巨胚水稻新品系"上师大10号"."上师大10号"的单株重与"上师大5号"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地区试种比较结果显示,"上师大10号"产量高于"上师大5号",且生育期较"上师大5号"短4~5 d."上师大10号"的胚重与糙米重比值显著小于"上师大5号",但其胚体积与糙米体积比和"上师大5号"间没有显著差异."上师大10号"的成功培育为市场进一步开发应用红米巨胚水稻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香型稻米因其在蒸煮和食用时都会有特殊的香味受到人们的喜爱.研究中,分别以实验室培育的香型正常胚水稻和非香巨胚水稻“上师大5号”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结合水稻香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常规育种成功选育出香型巨胚水稻“上师大8号”.比较分析“上师大5号”和“上师大8号”两种巨胚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显示:虽然“上师大5号”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极显著地超过“上师大8号”水稻,但是“上师大8号”有效穗数略多于“上师大5号”水稻,而且千粒重也略高于“上师大5号”水稻,由此两者平均单株重接近,分别为29.10g和28.92g,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两种巨胚水稻胚性状分析显示:“上师大8号”巨胚水稻的胚重量以及胚体积都与“上师大5号”巨胚水稻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而且两种巨胚水稻的胚与糙米重量比以及胚与糙米体积比,统计分析都没有显著差异.开展此研究,为今后香型巨胚水稻的市场开发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对"上师大3号"水稻进行试种.两种种植条件下的"上师大3号"水稻大多农艺性状基本相同,全生育期分别为149 d和150 d;两种种植条件收获的水稻产量分别为8863.6 kg·hm-2和8407.8 kg·hm-2,直播比移栽增加5.4%;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尽管两种种植条件的"上师大3号"水稻稻米品质指标大多相近,都达到二级食用米标准,但是,移栽方式种植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两项指标略好于直播方式种植的稻米.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香型软米水稻“上师大18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香型软米水稻"青香软粳"作为软米基因供体亲本,以香型非软米水稻"光明粳2号"作为转育亲本,结合软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成功培育出香型软米水稻"上师大18号"."上师大18号"水稻全生育期约148 d,早于"青香软粳"水稻约5 d."上师大18号"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都与"光明粳2号"接近."上师大18号"稻米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为8. 2%,符合软米特征."上师大18号"水稻的成功选育有助于上海地区推广生育期相对较短的香型软米水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最适巨胚水稻种子发芽和出苗的条件,以"上师大5号"巨胚水稻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5种不同浸种方式和浸种时3种不同水分条件共15个处理,对"上师大5号"巨胚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8 h浸种每12 h换水的浸种方式,且种子与水的质量浓度比例为1∶4.5时,巨胚稻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96.17%,明显超过持续浸种但期间不换水以及浸种过程中有晾种的间歇浸种方式;巨胚稻种子发芽率与出苗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持续浸种且每12 h换水,既能满足巨胚稻种子浸种过程中对较大水量的需求,也能很好地避免无氧呼吸引起的酒精中毒,因而提高了巨胚水稻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6.
"巨胚红粳1号"是上海师范大学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育成的一个早熟晚粳功能性水稻品系,主要特点是产量高,胚大(比普通品种增大2~3倍),糙米呈红色,富含花青素.经分析测定,"巨胚红粳1号"稻米的营养价值均明显好于普通种的糙米和精米,尤其γ-氨基丁酸(GABA)和维生素E含量均高于普通种糙米2倍以上,营养极其丰富,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甜荞品种。选用7个甜荞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地品种"六桥1号"的产量最高达1 709.53 kg/hm~2,引进品种"香甜2号"的产量最低为557.17 kg/hm~2,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品质和产量表现较优的是"六桥1号"和引进品种"贵甜荞2号"。"贵甜荞2号"相比其他引进品种的品质和产量表现最佳,可在青海地区推广种植;"香甜2号"的品质和产量表现最差,但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其他品种,可为甜荞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以西巨胚1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淹水、旱种、垄畦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垄畦栽培方式下,西巨胚1号产量比淹水栽培下增产24.33%,产量构成较合理,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提高;旱种下产量各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减产显著。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较弱的负相关,因此,生产上巨胚稻栽培建议采用垄畦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在制定巨胚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德粒数。  相似文献   

9.
籼稻9311成熟胚再生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9311水稻高效再生体系,将有利于人们以9311水稻为受体进行遗传改良及籼型水稻基因功能的研究.报道了9311成熟胚高效再生途径.以9311成熟胚为外植体,设计了5类(N6DP,N6DA,MSDP,MSDA和MSDAP)共13种不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比较了9311成熟胚在不同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初始愈伤组织被继代后的表现.结果显示:9311成熟胚在添加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所有培养基中都能够形成愈伤组织;将最初被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在前4类培养基上诱导的初始愈伤组织,不论被分别继代于与原培养基成分相同的新鲜培养基上,还是被继代于MSDAP培养基上,继代后的愈伤组织都相继褐化死亡,而将从MSDAP培养基上诱导的初始愈伤组织继代在MSDAP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很少出现褐化现象,并且能够较快地增殖.由此表明,MSDAP培养基是9311成熟胚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采用MSDAP培养基培养,9311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7.5%.分化率为46.7%.再生植株的比例为23.3%、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双胚苗种子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离子束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种子活力、苗位和胚位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原始亲本01-04-01具有高的种子活力,正常单胚的频率比较高.出现多胚苗的水稻品系是D07-04-01和D07-02-01,其中D07-02-01的苗位类型最丰富,且每一种多胚苗苗位类型的频率都比D07-04-01要高.在4份供试材料的种胚内均能观察到双胚现象.D07-02-01不仅胚位类型丰富,而且双胚频率最高.对水稻双胚苗突变种子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在水稻中筛选和研究出无融合生殖新种质.  相似文献   

11.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坡向灌丛植物功能性状在营养性状(生长型、生活习性、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叶组织密度)和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上的差异,探究喀斯特石山植被对不同坡向微气候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阴坡的灌木和耐阴物种数多于阳坡,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为阴坡大于阳坡;阳坡的乔木物种数多于阴坡,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也均为阳坡大于阴坡。植物营养性状(叶片厚度和叶组织密度)为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植物群落差异显著的主要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喀斯特石山灌丛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植被的筛选效应。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生长和开花结实性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马尾松二代核心育种群体内亲本无性系的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及开花量、结实量等生殖性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51个马尾松二代亲本无性系7年生时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5.53 m、9.05 cm和0.021 m3,各生长性状在无性系之间的差异显著,各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较高。对进入开花结实盛期的39个无性系调查发现,开花量、结实量等生殖性状在不同亲本无性系之间的变异程度比生长性状的高。基于主要生长性状、生殖性状,将39个亲本无性系聚在4个类群内,不同类群存在显著性状差异:类群1生长性状总体较优,雌球花、球果量也较多;类群2生长性状总体较差,开花、球果量也较少;类群3生长性状较优、雄球花数量较多,但雌球花、球果数量较少;类群4生长性状总体较差,但雌球花、球果数多。无性系的雌球花、球果数与生长量呈弱度负相关,因而在选择杂交亲本或种子园建园亲本时,有必要在开展亲本配合力测评的同时,开展亲本的多性状选择,选出28个生长、生殖性状较为均衡(生长量、开花结实量均在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无性系,其单株雄球花数、球果数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参试群体均值高18.2%,8.0%和9.6%。可将这些无性系作为候选优良亲本,结合亲本配合力的测评,从中选择优良的杂交亲本及二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  相似文献   

13.
选取6个燕麦品种在辽西半干旱地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调查了株高、分蘖数、穗长3个生长性状,以及亩平均产草量、亩平均产籽量和千粒重3个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品种间分蘖数、穗长、亩平均产草量、千粒重4个指标差异显著;株高与亩平均产草量、分蘖数与亩平均产籽量、千粒重与亩平均产籽量分别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坝莜1号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北京昌平和河北廊坊13个黑杨派无性系引种试验林5~6年生苗木生长性状开展遗传变异分析,并对河北廊坊试验林生长性状与3年生苗木上、中、下3个冠层水平上叶片解剖性状和气孔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性状综合评价,以用于无性系生长性状间接选择,从而提高选择效率和缩短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麦京771×Pm97034产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碱性水保持力与其他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水保持力与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r=0.189,r=0.253),与谷蛋白膨胀指数表现出了极显著的负相关(r=-0.232,P<0.01);与面筋指数、Zeleny沉淀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膨胀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碱性水保持力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除与穗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其他产量性状均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青钱柳表型性状作为优良单株第1轮选择依据,结合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第2轮选择,再基于年度间稳定性评价进行决选,为青钱柳生物活性物质原料生产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2017年3月,根据植株叶片(叶色、叶形、叶面积)、分枝角、冠型(扁平和饱满)等表型性状,结合优良种源进行第1轮优良单株选择;并于当年9月底采收入选单株叶片测定总黄酮、总三萜和多糖含量,评价入选单株的改良潜力并进行第2轮选择。2018年9月对第2轮选择出的优株进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年度稳定性评价并进行优良单株决选。【结果】第1轮选择出的36份材料叶片的3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总黄酮、总三萜和水溶性多糖的改良潜力分别为34.3%、43.43%和36.41%;据此,单指标结合多指标第2轮选择出10株优良单株。比较第2轮选择优株连续两年叶内的活性物质含量,决选出含量稳定的3株优株LC1、LC4和CP3。分析表明,嫩叶红色的表型性状与叶内总黄酮、总三萜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总三萜含量与植株具较大分枝角和饱满冠型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关系;但水溶性多糖含量与观测的表型性状无显著相关。【结论】基于青钱柳红色嫩叶、大分枝角和饱满冠型与植株叶内总黄酮、总三萜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可将3种表型特征作为药用优株的选择依据。终选优株LC1、LC4和CP3 叶内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含量高,而且年度间表达稳定。为了保证高产稳产,需对选择优株进行多点试验并研究其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以确定其适宜生境和相应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南部和西部种源的果实和种子性状大小明显高于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种源。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毛红椿种实大小的主要因素。毛红椿的苗高和地径在不同种源间有显著差异,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毛红椿种源的地径生长与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源地径的变异模式为纬度渐变型。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可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9.
针对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沙子空心李果实性状和品质参差不齐问题,测定了70份沿河县沙子空心李种质的果实纵径、横径、平均单果重、白利糖度、酸度和糖酸比,利用相对值综合比较法筛选出LQG-5、XZM-6、LT-3和LYK-9等为适宜示范推广的大果型、口感优的优良种质。为沿河沙子空心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空心李产品品质、促进果农增收及推动空心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取10个具有抗倒差异的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式组配的45个组合为供试材料,利用Griffing方法4,估算一般配合力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所有抗倒伏性状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抗倒伏性状基因型变异中,其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同一抗倒伏性状不同自交系,同一自交系不同抗倒伏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明显差异.分析认为:以利用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的育种方案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改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