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明艳 《科技资讯》2007,(36):128-128
目前,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本文直面高校我国德育的现状,对高校和谐德育问题提出的必然性、德育及和谐德育的本质内涵及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国际教育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德育研究中也在尝试引入这种新的研究范式.本文从德育研究的视角探讨质的研究方法,阐明了德育研究境遇中质的研究方法的界定、特点、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实施程序、收集材料的方法、限度及其弥合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核心理念,而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将人的生命纳入德育的视野之中,实施生命关怀教育.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需要.德育的本质是育人,生命成为德育的栽体.因此,以生命关怀为实质的德育就是关注生命的存在,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升华生命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高校德育提出的的本质要求与现实要求。高校德育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学的本质所要求.地理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要把德育教育寓学科教学之中.爱国主义、全球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创新意识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德育,完全可以有机地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学为主体的,"爱人"是其核心,"忠恕"是其主线,"孝悌"为其根本.他实现仁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立志与学道、慎言和力行、自省和自克、改过和迁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积极进步的,实质上提出了符合社会进步的德育思想体系.批判地继承他的德育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当今加强德育建设具有很大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适应与超越: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成功与否,理论基础的确立是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德育本质观、德育价值观、德育过程观入手,对德育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认为德育在本质上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追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而这些都必须以活动为基础,通过活动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借助于对以往德育本质“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反思,可以得出结论:学校德育的本质意味着教育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学生能否实现“善的生存”则取决于其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由此,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发展型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坚持的是全面的、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共时性角度看,人的本质包含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即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在历史维度上,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而实践使人获得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陈小平 《广东科技》2009,(16):126-127
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须应对和解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促进德育的理论创新,注重德育的人本关怀,不断提高德育实效.面对2l世纪的挑战,学校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践行的能动主体,是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谐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增强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构建和谐德育必须实现德育定位、目标、内容、原则、方式、环境、评价等德育过程诸要素的相对统一、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家庭德育的本质内涵规定了其外在表现,教育者应把握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特质,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实现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钱玉霞 《科技信息》2011,(11):I0178-I0178,I0420
德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既是意识运动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养成过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实现的"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应确立"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优化德育生态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道德实践环节,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德育对生命的本质关注。它不仅体现德育使命对主体当下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在哲学视角,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价值世界的确立中实现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回溯了本质安全的来源,定义了本质安全管理,阐述了本质安全管理的特征,对本质安全管理的理念与一般安全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了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绝不仅仅是造就社会需要的顺民、良民,它还要给教育者带来终身的幸福,帮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是一个被人性化了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实施没有突出主体性、远离“生活世界”、德育过程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借鉴和吸收科学的生活世界观,实现德育价值、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便进一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心灵的触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情操与情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集中体现,因此,德育渗透在学校古文教学中作用巨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古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当今古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提出了古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热的本质出发,分析了热质说和运动说之间的历史大争论,阐述了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热的本质的认识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德育过程,就是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内部的各基本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决定了德育过程的性质及发展方向,构成了高校德育过程的特殊性。只有正确认识高校德育过程的特殊性,才能坚持高校德育的科学发展,才能使受教育者把主观变成客观,把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