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心理学发展史和人类认识史的角度,通过考查三分法与二分法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阐述三分法的历史合理性,二分法的现实合理性,以及用二分法代替三分法是心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庞朴在《中庸》的理解中提出了三分法的观念。相比于二分法,三分法意在突出被二分法弱化的“中”的观念,它通过强调“中”与过、不及的三极状态,将“中”观念由“隐性”变为“显性”,突出了对“中”观念的强调;它将“中”视为一极,将其从“过程”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相对于二分法,这种思维清晰了《中庸》的中国哲学特色,而免于滑落到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中。三分法是庞朴理解《中庸》的一种建构,也是其理解中国哲学的一种新思路。但三分法由于本身的特征,也存在着“中”作为一极如何处理与“过”“不及”这两极的统分关系,及三分后“中”与两极的位阶矛盾及诠释迭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规范的研究,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到“内部控制结构”三分法,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到“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八要素,美国内部控制在概念上和内涵上不断拓展和进步。我国内部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一生中有很长时间用在旅途上,远游经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他对来访的远游者持欢迎态度,也鼓励读书人主动走出去,提出了“游必有方”的远游思想,用“有方”来构建儒家伦理框架下的远游观。孔子的阐述常被后人有选择地误读,说明他的旅游思想具有创新性。孔子的旅游思想强调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修学”、“游于政”等内容,也有一定的隐逸情调,为后世儒者向释道打开心灵之门预设了一种可能。孔子倡导的“游必有方”既注重实践过程,本身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文章以介绍孔子的和谐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说明其对维护当今社会秩序的启示。孔子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突出指出其中“义利观”、“尊尊”、“仁政”等观点对现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对待孔子的和谐思想应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其扬弃,从而使孔子的和谐思想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分法在传统逻辑学中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在我国大陆出版的逻辑学著作中,都只把二分法看作是类的二分或存在对象上的二分,忽略了作为纯粹逻辑意义上的二分法与作为方法学意义上的二分法的区别。牟先生指出,把二分法限制在类、对象或存在上,只是二分法的应用,而非逻辑二分法的本质意义。逻辑二分法的本义,乃是“肯定与否定的对偶性”,是“理性之二用”,因而有其绝对性、先验性与必然性。牟先生通过“形式的解析”与“超越的解析”阐明了对偶性原则与思想律对于逻辑推理的关系。同时,牟宗三先生也反驳了现代逻辑学家对于对偶性原则的批评,证明对偶性原则是所有逻辑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老子思想的涵养;老子对孔子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礼”、“仁”、“道”几个核心概念上;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同时也使老子思想的传播成了事实。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思想,检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时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商等正当职业,不歧视平民百姓。他们都强调仁政,重视正已,主张勤政,反对独断专行,但孔子认为礼治、德政优于法治,释氏崇信法治,孔子厌烦谈论富国强兵,释氏重视世俗人方便获财和统治者的气力强盛、降服外敌。  相似文献   

9.
“非智力因素”在概念的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对实践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应把非智力因素放回到心理结构中去重新构建,应当把反映主体性的自我突显出来,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共性过程、自我倾向和个性特征三大类,传统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都是迷失自我的心理学。心理科学的研究应重视思辨和实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