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后张法预应力箱梁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在铁路客运专线中被广泛应用,箱梁具有其他梁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平稳性高、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特点。简述了后张法预应力箱梁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包括预应力张拉前预应力定位网片的制作与安装、管道的敷设,预应力施加阶段钢绞线及张拉机具的质量控制、张拉准备工作、预应力钢绞线伸长量及回缩量控制以及张拉后的质量检查。  相似文献   

2.
以GZ045线清嘉高速公路K264 158北大河2#大桥为例,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伸长量计算方法与控制技术。阐述了钢绞线张拉、预应力施加、伸长量复核的方法,提出了计算与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郭平 《甘肃科技》2014,30(24):125-127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钢绞线理论伸长量计算公式,以G312线牌路桥预应力空心板为例,介绍后张法预应力施工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量测伸长过程中较为适合现场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李鹏 《科技促进发展》2010,(6):149-150,144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工程实例,对桥梁预应力施工时,应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和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故理论伸长值计算相当重要。笔者通过对后张法预制预应力砼T梁预应力钢绞线的理论计算,总结出一套能够指导实际施工的伸长值理论计算和实际量测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预应力筋张拉是预应力砼结构的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关系到桥梁的安全和人身安全,所以施工质量要严格要求。该文通过在南林高速公路NLTJ-2标主线跨S209省道桥后张法预制箱梁的施工,就预应力钢绞线伸长量的计算与智能张拉控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桥梁预应力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所以伸长值的计算就相当重要。本文根据实际施工经验,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伸长值的计算,总结出一套较适用于现场施工的伸长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霍红星 《科技信息》2007,(32):117-118
桥梁预应力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所以伸长值的计算就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太澳高速济晋段五标沁河大桥实际施工过程,通过对后张法装配式预应力T梁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伸长值的计算,总结出一套较适用于现场施工的伸长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朱光业 《科技信息》2011,(1):288-289
桥梁预应力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所以伸长值的计算及锚下应力的控制就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施工过程,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预制箱梁中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的计算及实际操作中锚下应力的准确控制.总结出一套较适用于现场施工的使锚下应力准确达到设计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控制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实施预应力张拉前,必须要做各种检测,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预应力张拉技术,采用应力控制张拉,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即双控技术。本文论述了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应力控制和理论伸长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对比,判断预应力的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确保桥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刘新权 《科技信息》2010,(19):I0299-I0300
本文以30米预应力T梁的钢绞线理论伸长量的计算为例,详细介绍了曲线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EXCEL计算的相关函数。  相似文献   

11.
东海大桥预应力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了可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有、无粘结预应力筋影响的纤维模型分析方法并进行了验证.采用该方法建立了东海大桥引桥桥墩的分析模型.发现东海大桥引桥桥墩中采用的有粘结预应力筋对初始侧向抗弯刚度有影响,对侧向承载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并且该种类型桥墩残余位移较大.为了改善桥墩震后残余位移,针对桥墩特点比较了几种预应力筋布置方式,证明在箱形墩的截面中心布置无粘结预应力钢铰线既可以满足正常使用阶段性能,又能提高桥墩的抗震性能.但是预应力的施加水平、预应力筋含量等关键参数的取值,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向板难以实现双向布置并张拉预应力筋的问题,提出在双向板中单向布置并张拉预应力筋的设计思想.给出此类双向板的承载力及预应力效应计算、裂缝及变形验算等设计要点,并对单向布筋的四边简支双向板进行分析,探讨了预应力筋布置形式对其极限荷载、主次弯矩分布、裂缝及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筋总量相同时,中间板带布筋越多,对结构越有利.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对6根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进行张拉和加载测试,研究预应力构件在张拉过程中,其预应力钢筋伸长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比较缓粘结预应力钢筋总伸长值与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总伸长值的差异,并对其试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缓粘结预应力连续梁钢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均应考虑缓凝砂浆对预应力钢筋的粘滞作用,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运用预应力摩擦损失原理,推导出后张预应力钢筋理论伸长值的精确计算公式,在改进和完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理论伸长值计算方法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其计算精度,为保证预加应力的准确可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粘贴钢板厚度和梁侧粘钢高度、有效预应力大小、初始损伤程度等参数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粘钢抗弯性能的影响.在基本假设基础上,分别推导了U型粘钢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极限承载力和变形的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梁侧面粘贴钢板高度不超过梁高的1/3比较适宜,有效预应力和初始损伤不会改变明显其极限承载力,建立的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钢芯铝绞线在放线过程中,铝股与钢芯共同承担张力作用.由于导线的结构特性,不同层的股线所受的挤压分力与轴向分力是不同的.张紧的钢芯铝绞线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振动将使线股之间产生微小滑移或滑移的趋势,而引起线股的摩擦磨损.导线同层股线间接触区域的接触应力状况将对导线的磨损状态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型号为LGJ-150/25(GB1179-83)的钢芯铝绞线同层股线间接触问题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在接触中心,接触应力大,主要产生粘着磨损和塑性变形;在接触边缘区域,接触应力较小,滑移量大,主要产生滑动磨损.  相似文献   

17.
对高温作用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中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高温作用下产生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高温作用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高温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会产生预应力损失,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件完全冷却后,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会有所恢复,但钢绞线经历的温度越高,其恢复值就越小.受高温作用的预应力构件产生附加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高温作用下预应力钢筋的松弛和蠕变、混凝土的高温徐变和钢筋与混凝土的热膨胀差.高温作用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模型可为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设计和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抗剪加固用U形纤维布条带预应力系统设计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纯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技术中,FRP强度利用率低、端部极易发生剥离和被动受力等问题,自主研发了抗剪加固用U形纤维布条带预应力系统.它由锚固装置、张拉装置和转角圆钢3部分组成.详细给出了各部件尺寸的设计方法和预应力施工工艺.设计制作了适用于2层50mm宽FRP的预应力系统,分别进行了1组直线条带的承载力试验和8组抗剪U形条带的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系统能够有效锚固FRP并实现拉断破坏,使其强度利用率最大可达到96.1%;各部件尺寸设计方法是安全可靠的;施工工艺能够在确保FRP两侧应力的均匀性和对称性的基础上施加不同大小的预应力值;预应力系统适用于施加244.84 MPa以上预应力值的抗剪FRP,其长期预应力损失比约为15%.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某三层砖砌体建筑物因建筑功能发生改变,需将顶层两间办公室中间的承重墙抽除以形成一大空间的会议室。抽除承重墙体形成一大空间后,必将导致原结构体系中传力途径的改变,因此需对原有结构进行改造加固。根据预应力结构原理,采用楼层下面的预应力筋加固方案。在粱两侧的三折线型预应力筋上采用张拉配置,可减小需抽除的承重墙中的竖向轴力,最终达到抽墙而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目的。当原粱截面较小或混凝土强度较低时,张拉预应力的支承结构可由梁两侧增设的承压钢梁充当。本工程托换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竣工验收后实际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现代预应力技术与空间网格结构的结合,是我国空间结构的最新成就。预应国的施工以及预应力索的锚固,是预应力钢网壳结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两基工程实例,讨论了预应力索布置,张拉和锚固技术,说明大跨度钢网壳中施加预应力不仅可行,而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