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抽水引起含水层变形对渗流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抽水引起含水层变形机理,推导出了考虑单元体位移的渗流方程,提出了抽水引起含水层变形对渗流场影响的数学模型。算例分析认为,在抽水渗流场定量计算时,单元体位移和含水层变形对渗流场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弹性释水系数较小时,单元体位移对渗流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岩体结构中渗透压力与应力张量的关系,研究了岩体中渗流场的存在对岩体参数的影响,利用区域分解方法,提出了考虑岩体非均匀层状特性和计及渗流作用影响的岩体参数识别方法,分别进行了考虑渗流作用影响和不考虑渗流作用影响的参数识别计算,讨论了渗流作用对参数识别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承受高渗流压力的岩体,根据测量变形推断岩体特性时,应计入水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力场与渗流场相互作用下裂隙岩体水流运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岩块相对不透水情况下大尺度裂隙中渗流运动的规律及其计算,推导了各种不同流态时计算渗流的公式,阐述了裂隙开度和应力的关系,介绍了考虑应力影响时的计算方法,算例表明了应力状态对渗流计算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深埋巷道围岩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深埋巷道围岩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基于传热学和渗流理论建立了深埋巷道围岩的热扩散数学模型.结合边界条件采用MATLAB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在风流和渗流耦合作用下围岩的温度场和温度矢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无渗流状态下温度场和温度矢量呈对称分布,风流速度对温度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但不改变其对称分布的状态。渗流改变了温度场和温度矢量原有的对称分布的状态,热交换平衡区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加,将向顺渗流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孔隙网络模型是预测多孔介质流动特性的有效手段。基于页岩气藏微观孔喉参数建立了随机孔隙网络模型,并模拟了气水两相流动,通过求解模型压力矩阵方程,绘制渗流图像;通过模拟不同速度下的渗流特征,分析了水侵现象、渗流速度对气水两相渗流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流速度与驱替压差呈正相关,在渗流速度大于临界流速vc的驱替过程中,压降梯度对渗流路径起主要影响作用,不同的渗流速度会形成不同的渗流路径,渗流路径符合分形特征;而由于较高渗流速度(大于临界流速vc)会破坏气/水界面稳定性,因此,高渗流速度更利于水侵而降低页岩气产量;若渗流速度小于临界流速vc,气/水界面趋于稳定,促使页岩气大量产出。  相似文献   

6.
复合管离心铸造工艺中的渗流传热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离心力场作用下铝熔液在Al2O3短纤维多孔介质内的渗流传热现象,考虑离心惯性力对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模型,研究分析了复合管铸造工艺中离心渗透过程的流场和温度场瞬态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渗透区域,随时间的延长,渗透前沿不断推进,复合层温度逐渐上升,在未渗透的多孔预型区,固相颗粒温度基本不变,转速和孔隙率对渗流速度场的影响较大,对温度场的影响相对较小,进口处渗透速度很高,会形成急速的紊流状态,使复合材料内部形成气孔,研究结果对于离心铸造的工业设计及开发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虑渗流场影响的混凝土坝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热传导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受渗流场影响的温度场数学模型,给出了有限元求解格式,开发出相应的程序。通过算例,定性分析了渗流场影响温度场的主要因素,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渗透性、渗控措施和温差对温度场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煤层气溶于水的情况下,探讨了水—气两相流在煤层中的运移规律,建立了煤岩体为弹塑性小变形时煤岩变形场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多相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两相流渗流场模型:通过煤体骨架变形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和流体渗流对煤体变形的影响,将有效应力、孔隙流体压力分别引入到渗流物性参数中,实现了流固耦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致密油藏大多含有溶解气,开采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溶解气析出,产生渗流阻力,影响产能。从致密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入手,阐述了脱气后致密油藏流体渗流特征形成的内因,分析了油藏脱气后流体的流动特征和影响因素,对比了致密油藏和常规油藏在脱气后流体渗流特征的差异,概述了现有的研究手段及相关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脱气后致密油藏流体渗流规律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煤层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地应力、地电场对某层瓦斯运移的影响,并应用渗流理论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考虑地应力、地电场在内的煤层瓦斯渗流方程。  相似文献   

11.
双连续相SiC/Al复合材料压渗工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发挥陶瓷和金属的各自优势 ,同时避免它们的各自劣势 ,文章采用鲜有报道的多孔陶瓷骨架压渗工艺制备双连续相金属 /陶瓷复合材料。首先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 Si C多孔陶瓷骨架 ,然后将纯金属 A l压渗到骨架中 ,为了改善压渗效果 ,还对助渗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纯金属 A l可以压渗进入陶瓷骨架中 ,使用助渗剂可得到更好的效果。该材料应用前须进一步改善压渗工艺 ,并选择合适的压渗合金  相似文献   

12.
以T700炭纤维准三维编织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在炭纤维表面CVI预沉积热解炭涂层,利用化学气相渗透-反应熔体浸渗法(CVI-RMI)制备C/SiC复合材料,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并探讨界面对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VI-RMI联合工艺制备的C/SiC复合材料致密度高,开孔率较小(10%),基体分布均匀;材料弯曲强度达133 MPa,呈逐层破坏机制,表现出良好的假塑性;热解炭涂层与CVI-SiC基体减少了RMI工艺过程对炭纤维的损伤,且热解炭涂层调节了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有利于纤维的拔出。  相似文献   

13.
以FeCrAl粉末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FeCrAl多孔材料,试样烧结后表面出现球状物和结壳现象。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设备,对球状物和结壳进行表征,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表明:烧结体表面产生球状物和结壳与材料增碳(C)有关。C来源于黏结剂和石墨发热体,在烧结过程中会促进样品表层烧结,形成壳层;C的进一步渗入会降低表层区域熔点,使表层熔化形成液相,冷却后形成球状物。采用硅钼发热体烧结炉可避免试样表面产生球状物和结壳。  相似文献   

14.
将无压浸渗制备出的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通过高温反挤压方式成形杯形件.研究了在高温反挤压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流变规律,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分析了高温反挤压参数对杯形件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体熔点以上,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呈黏流体状态,颗粒与基体形成固-液混合体;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高温反挤压变形后,基体仍保持连续,SiC颗粒在压力作用下发生转动、重排,部分颗粒破碎,颗粒分布均匀性较好;当变形温度较低、挤压速度较大时,颗粒易破碎,SiCp/Al复合材料杯形件内部颗粒尺寸不均匀,杯形件内角处颗粒尺寸较小;当变形温度较高、挤压速度较小时,杯形件内部颗粒尺寸均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镀制ZrO2-PVP/SiO2多层膜,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其光学特性,发现与理论预期有很大偏差.采用Essential Macleod膜系设计程序对ZrO2-PVP/SiO2多层膜可能存在的膜层缺陷进行理论上的模拟.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引起多层膜光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间渗透和薄膜开裂.  相似文献   

16.
以炭纤维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用化学气相渗透(CVI)、浸渍/炭化(I/C)的方法制备密度和基体炭不同的C/C多孔坯体,采用真空熔渗将铜合金液渗入C/C坯体中制备C/C-Cu复合材料,研究试验条件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C/C-Cu复合材料摩擦因数趋于稳定;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先增后减,当载荷为80 N时达到最大值;试样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与对偶件有关,当采用硬度较高的40Cr钢为对偶件时,试样摩擦因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趋于稳定,且磨损量最大;当采用硬度低的黄铜和紫铜为对偶件时,试样摩擦因数随着时间变化不大,与紫铜对偶时的磨损量最小;C/C-Cu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料磨损、粘着磨损,采用40Cr钢作对偶时氧化磨损加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纳米材料增加碳纤维(CF)的表面粗糙度及活性官能团,不仅可以改善CF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而且不会对CF本体造成损伤,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CF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电泳沉积技术(EPD)将碳纳米管(CNTs)沉积在高模CF表面,然后与环氧树脂(EP)复合,制备了单向纤维增强层压板(CF/EP复合材料)。使用万能拉力机测试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在电压为6 V时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为58.9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ILSS=52.2 MPa)相比提高了12.8%。同时,通过EPD制备了海藻酸钠与CNTs共沉积修饰的高模CF,海藻酸钠的加入增加了CNTs与CF表面的黏附性及氧含量,提高了纤维表面对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当CNTs的质量浓度为0.3 mg/mL、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 mg/mL、EPD电压为8 V时,所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可达68.3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30.8%。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纳米材料增加碳纤维(CF)的表面粗糙度及活性官能团,不仅可以改善CF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而且不会对CF本体造成损伤,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CF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电泳沉积技术(EPD)将碳纳米管(CNTs)沉积在高模CF表面,然后与环氧树脂(EP)复合,制备了单向纤维增强层压板(CF/EP复合材料)。使用万能拉力机测试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在电压为6 V时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为58.9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ILSS=52.2 MPa)相比提高了12.8%。同时,通过EPD制备了海藻酸钠与CNTs共沉积修饰的高模CF,海藻酸钠的加入增加了CNTs与CF表面的黏附性及氧含量,提高了纤维表面对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当CNTs的质量浓度为0.3 mg/mL、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 mg/mL、EPD电压为8 V时,所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可达68.3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30.8%。  相似文献   

19.
The WC/CoCrFeNiAl0.2 high-entropy alloy (HEA)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through high-gravity combustion synthesi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below. First, using a designed suitable multiphase thermite system, the molten CoCrFeNiAl0.2 HEA was fabricated using low-cost metal oxides. The molten HEA was subsequently infiltrated into the WC layer to fabricate WC/CoCrFeNiAl0.2 composites in a high-gravity field. The porosity of the WC/CoCrFeNiAl0.2 composites was down-regulated, and their compressive yield strength was up-regulated when the high-gravity field was increased from 600gto 1500gbecause this infiltration process of a HEA melt into the WC layer is driven by centrifugal force. The WC particles in the composites exhibited a gradien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entrifugal force,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high-gravity field an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field. The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sample was down-regulated from 9.53 to 7.41 GPa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entrifugal force.  相似文献   

20.
对由熔铸法制备的CuNiMnFe/30CrMnSi双金属复合材料标准试棒与界面处具有阶梯状的变径试棒进行拉伸试验。测试了CuNiMnFe/30CrMnSi复合材料整体及界面的抗拉强度,表征了断口形貌和界面结合过渡区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CuNiMnFe/30CrMnSi双金属复合材料拉伸断裂优先发生在CuNiMnFe合金区域,说明该复合材料中界面结合强度明显高于CuNiMnFe合金强度。CuNiMnFe/30CrMnSi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较高主要是由于在CuNiMnFe合金和30CrMnSi合金熔铸时于界面结合处形成了一种结合过渡层,从而促进了CuNiMnFe合金和30CrMnSi合金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