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青海拟建的班多土石坝防渗心墙土料的分散性原因,通过碎块、双比重计、针孔、孔隙水可溶盐及交换性钠百分比等五种方法的土料分散性试验和化学试验,对土料进行了分散性鉴定.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土样中的粘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为主,蒙脱石含量较少;伊利土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使得伊利土象钠蒙脱土一样具有强分散性;pH值较高,使得土壤颗粒之间的净势能表现为斥力,这也促使土样土样产生分散性.土样中大量钠离子的存在及其pH值较高,使土样产生分散性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贵州绿豆岩进行了系统的粘土矿物学研究。确定了贵州绿豆岩中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为贵州绿豆岩的成因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重庆中梁山和广元上寺P-T界线处二叠系顶部的粘土岩主要由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而三叠系底部的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和混层绿泥石-蒙脱石组成。形成二叠系顶部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并使之得以保存的相对酸性成岩介质可能与晚二叠世生物相对繁盛和绝灭造成的有机质埋藏有关,而三叠系底部的粘土矿物则与相对富镁、钾的成岩介质有关。此外,两地混层伊利石-蒙脱石中混层比例的差别还反映了这一等时面上所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的差别,这与它们所经历的埋藏史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对江西信丰县铁石口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微量元素、碳及氧稳定同位素、粘土岩和沉积环境以及数学地质的有序最优分割计算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将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置于第26层底。界线粘土岩(第26层)的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仅含少量蒙脱石-伊利石不规则混层矿物,这是首次发现的新类型界线粘土岩。  相似文献   

5.
杨小宁 《科技信息》2010,(17):J0149-J0151
土料分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土料自身具有分散性,二是环境水影响。采用河水进行土块试验和采用蒸馏水进行土块试验相比,前者土块水解后混浊程度减轻,水色较清亮,这说明了河水中的钙离子置换了土粒双电层内的部分钠离子,对土样的分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蒸馏水和河水进行的孔隙水可溶盐试验,钠离子含量百分数均有所降低;当针孔试验采用河水冲蚀土体时,河水中的钙离子不断置换土粒双电层内的钠离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样的分散,抗冲蚀能力较蒸馏水冲蚀时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江西信丰县铁石口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微量元素、碳及氧稳定同位素、粘土岩和沉积环境以及数学地质的有序最优分割计算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将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置于第26层底。界线粘土岩(第26层)的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仅含少量蒙脱石-伊利石不规则混层矿物,这是首次发现的新类型界线粘土岩  相似文献   

7.
膨胀土是一种粘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蒙脱石与伊利石组成并具有显著胀缩性的塑性粘土。膨胀土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再吸水再膨胀这种反复胀缩的特性对工程构成很大的危害。我国属膨胀土分布较广的国家,所以,在公路建设施工中,研究膨胀土及其治理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往在膨胀土粘土矿物认识上的局限性、现行规范中判别土的膨胀潜势方法的缺陷以及公路施工中遇到的严重膨胀土工程地质灾害等问题,对广西南宁一友谊关高速公路宁明段膨胀土的物质成分、理化特性及工程性质等开展了多项试验研究.分析了膨胀土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干燥活化作用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鉴定结果表明:宁明段膨胀土的主要粘土矿物成分为高混层比伊利石/蒙脱石(L/S)混层矿物,而不是伊利石.本研究还对该土的膨胀势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判断,并提出了处治路基病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TEM/EDAX研究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成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EM/EDAX技术对粘土矿物作超显微结构观察和微区成分测定,表明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在(001)方向的晶面间路为1.3nm,1nm,0.7nm和1.4nm,且有明显的晶格像转化,其主要转化类型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伊利石→高岭石。在转化过程中产生的CO2,H^+和H2O会降低孔隙水pH,促进烃类运移和储层中次生孔隙形成。  相似文献   

10.
粘性土的渗透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渗透系数是土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研究了不同取样方式、试验手段和计算方法对粘土和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取值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负压条件下原状土和击实土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为准确评价水库蓄水后库区、坝基渗漏情况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对比2种土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的试验结果,认为粘土和粉质粘土以3:7比例混合后,力学性能稳定,而渗透系数有很大降低,是良好的筑坝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土壤退化的概念,总结了土壤退化的种类、原因和土壤(地)退化的后果;分析了我国土壤(地)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土壤退化的状况,指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中山西高原被侵蚀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泥质海岸防护林对滩涂土壤盐分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苏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和水杉(Mte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不同龄级林分对林下土壤盐分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海防林能通过抑制土壤蒸发、促进土壤渗透及林分自身的物质循环等途径,减少土壤库中的盐分输入,增加土壤库中的盐分输出,从而有效地降低土壤含盐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海涂土壤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并参照国内外土壤的最新分类成果,拟出海涂土壤的系列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利用这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我国海涂土壤进行了定量化系统分类尝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土壤微藻改良贫瘠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自然条件下肥沃土壤中的微藻接种到贫瘠土壤中,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显示:黑暗条件下的微藻在30d内进入休眠状态或死亡;在光照条件下,微藻的数量在第30d以后迅速增殖,随着藻类的生长,土壤pH值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且藻类数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至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微藻能改善贫瘠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上述结果可为藻类用于农业生产和沙漠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藻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完全蔽光和正常光照两个对照实验组,研究了光照、植物和藻类3个因子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灰、微生物的影响,由极差分析知,混合藻对有效磷的变化和微生物数量的提高起主导作用。作者认为在80d内,混合藻类是藻类数量和有机质变化的主要原因;80d后,光照起主要的作用,在各处理组中,混合藻和光照的作用都强于植物的作用。土壤藻类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影响,与高等植物共同作用,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大尺度(中国)范围内,季风和降水等因素可能对土壤中挥发性元素汞和硒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表层土壤中汞和硒差异的关键因子及其贡献率仍未知。分析了干、湿沉降,微生物挥发作用对土壤中汞和硒积累的贡献,结果显示表层土壤汞和硒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国尺度上,湿沉降对表层土壤中硒的贡献率达到91.5%,对汞的贡献率为49.4%;植被覆盖指数对土壤中汞的贡献为23.4%。由于汞和硒在大气中存在方式不同,汞以不溶于水的元素汞为主,而硒以易溶于水的甲基硒为主,干、湿沉降对二者的贡献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福建省旱地土壤的水肥状况,认为土壤存在着退化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土壤水分性质不良和土壤养分亏缺,分析数据表明,这区旱地土壤潜在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大部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供应不足,土壤贮水库容小,尤其是土壤有效水库容有限,供水能力差,这容易导致和进一步加剧该区干湿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夏秋季节干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土壤水肥状况的原因和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起,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施人工模拟增温和降水改变实验,2013年7月采集实验区土壤样品,监测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粒径和pH值)以及碳组分(全碳、有机碳、可提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增温显著改变0~20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增水和减水显著提高和降低0~20 cm土壤含水量,但不影响土壤温度。2)在0~10 cm土层深度,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水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减水显著增加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砂粒比例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10~20 cm土层深度,增水显著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3)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测定指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体格局发生趋同主要是因为降水改变,而不是增温。结果表明,在未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降水持续增加的情景下,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可能会进一步对高寒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都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温度较高的夏季土壤湿度与林地(桤树,柏树)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性抛物线相关(p<0.05);三种林地中,针叶林柏树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当土壤含水量<25%时,随着湿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随着湿度的增大,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各季节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不一致,冬春两季各林地土壤呼吸都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现为先升后减的趋势;夏秋两季,因为较高的土壤温度和表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剧烈波动,各林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不规则波动.  相似文献   

20.
以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海拔异质性.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土壤均为偏酸性土壤,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有机质含量较丰且在较高海拔位置处含量较高,各海拔高度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较低,全磷含量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缺或极缺水平,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各土层的土壤脲酶、磷酸化酶与土壤各养分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单一的土壤酶活性指标不能很好地代表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