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丽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2-12,111
从根本上解决核力问题,进而得到一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即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较均匀地相间排列,然后首尾相连而构成的核子环,围绕其自身的轴线高速转动而形成的壳层结构的带电液滴球核.核子环的成环张力是由核环上所有质子相互推斥提供的,这样就得到了原子核这个微观量子多体系的直观结构图象--核子环.  相似文献   

2.
核素在引力常数减小过程中的放射性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地球板块运动、地震及火山活动的动力机制,地球圈层及岩石结构的形成,以及地球资源和能源等,是当代地球物理急待解决的问题.依据引力常数变化对核素的作用,以及核物理基本原理,建立起了一个核素结构随引力常数变化的动态核力模型,此核力模型与宇宙天体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步.此模型对上述多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作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引力常数减小而产生的地球结构能释放的论证,求证出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地球结构能的释放方式;论证及量化计算了地幔岩石化学结合能是对于地球结构能释放或核衰变能的吸收;证明了引力常数减小对宇宙宏观与原子核微观作用的内在一致性或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性;得出了原子核结构的稳定和非稳定性具有相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 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是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的规律。在核内的相互作用是来自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夸克、胶子等等。但是在原子核内还存在着只在客观物质才表现出来的集体的相互作用。原子核的基本问题涉及广泛的范围,有强、弱、电三种作用,从微观尺度上的核力直到宇宙的大尺度的结构。原子核物理研究强相互作用的多体问题,并研究有关对称性等基本理论的实验的检验。原子核物理在天体物理和宇宙论中起重要作用。在70年代,曾经发现一些新的运动形态,如巨单极的发现(这是和核物质压缩度相联系的),△激发的发现(即核内核子处在某种激发态,称为△的激发态)等等。高能电子的散射表明核内存在着某些介子或  相似文献   

4.
原子核的壳层模型自1949年提出以来,对于总结与联系大量有关原子核基态及激发态性质的实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壳层模型在它的广泛的意义上,提出原子核内存在着一个好的自洽(?),以及核子间的剩余相互作用是较弱的,也就是说核子在核内的单粒子运动是核内部主要运动机构之一。近年来在壳层模型的基础上已进行了大量的计算。与实验比较,得到不同程度的符合。这些计算的可靠性受到了—些不可避免的限制。这是因为我们对核力的知识还很不充分,更不用说在它的基础上求出好的自洽(?)与相应的剩余相互作用。这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绕过核力及自洽(?)的困难,直接利  相似文献   

5.
<正> 引言原子核壳层模型提出以来,许多核理论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计算,从各种角度检验了这个模型,例如都是富有成效的。但其共同特点是绕过核力及自洽场(Self-Cousistent field)的困难,在微扰论的基础上用实验值作参数来表达原子核的结合能。虽然他们的工作得到了颇好的结果,但是对依赖于自洽场的径向波函数和核子剩余相互作用(residue interoction)没有提供多少信息。原子核内存在着一个好的自洽场,核子间的剩余相互作用是比较弱的,这是我们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原子核的中子数 N 和质子数 Z 的乘积与质量数 A 的平方之商(NZ)/(A~2) 近似为一常数的事实,以及用核力的汤川势计算核结合能的结果出发,得出了一个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合能新公式。  相似文献   

7.
李政道教授于一九七四年五月访沪期间,作了题为“不平常的核态”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李政道根据高能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分析了参加强作用的自旋为零、宇称为正的σ介子场的特性,预言将有一种依靠这种σ介子传递核力的“不平常的核态”存在。当原子核从平常核态转变为不平常核态时,核的许多性质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  相似文献   

8.
在埃·玻尔提出的原子核综合模型理论中,假定变形是轴对称的,这一理论对于大变形核的能谱及躍迁,能作出较好的说明。但对于变形不太大的核(中间区原子核),1958年达维多夫提出的非轴对称陀螺模型,理论和实验符合较好。从理论和实验探索原子核的变形,对于发展核结构理论,具有一定意义。本文简单介绍原子核变形的实验根据,理论计算,和探求除能谱躍迁等实验外可能验证核变形是否轴对称的同位素移动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子核球堆积模型及液滴模型两种核结构模型的核素结合能解析式及推导公式,选取β稳定线上90种核素和具有α衰变能的152种核素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核素β稳定线解析方面,原子核球堆积模型比液滴模型能更好地解释β稳定线质子数Z与核质量数A之间的关系;但从α衰变能角度分析,液滴模型却比原子核堆积模型更适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首先介绍了原子核的发现与组成,并概括了基于这些发现所进行的包括原子核质量与半径在内的粗块性质的研究,以及原子核壳层模型的建立.随后,从原子核壳层模型出发,总结了自旋对称性和赝自旋对称性等原子核微观结构的相关研究.作为核结构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详细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转动原子核的研究.最后结合21世纪核物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核物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一、绪言原子核物理是以原子核为对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门科学。它研究核的结构,核内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核间的碰撞规律。另外,由于原子核本身是物质结构的一个独立层次,它具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特点,使它为检验和发展现代物理的理论基础——标准模型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强作用力——核力的介子理论加以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原子核是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会发生形变?本将通过核结构模型来讨论原子核的形变问题(指由球形核变为非球形核),并把它与普通物理学中某一力学习题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原子核的形变。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原子核结构模型理论的研究与发展,首重介绍了低能有核结构模型--壳层模型,集体运动几何模型,集体运动代数模型的研究思想,方法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原子核结构问题,在原子核物理中是一个首要问题,要进一步揭示原子核内部的各种性质就必须弄清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核结构的认识逐步深入,建立的模型也从简单到复杂,能解释或预见的实验结果也越来越多。在原子核结构模型理论的这个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理学方法论问题;但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见到专门的论著。由此,笔者打算在本文中对这方面做一些探讨。对于长期以来,广大核物理工作者通过方法论来解实际问题的手法和对这门学科所运用到的物理学方法的评估,不管是对将来建立完美的核结构理论,或是对其它物理领域的探索,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取 Talmi 方法,将核力的二体矩阵元当作参数,用多粒子壳模型理论详细分析了 O~(18)、F~(18)、O~(19)、F~(19)等原子核的能谱。计算时考虑了1d_(5/2)、2S_(1/2)壳层全部组态的混合.结果找到一组比较好的参数,按照这组参数,理论上预言的能级结构和实验很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各種超裂片或超核的蛻變的研究,在實驗與理論各方面都逐渐引起了很廣泛的兴趣。只是由于其出現的較少,(约為原子核星裂数的10~(-3),所以目前實驗资料还尚不足以完全確定其本身各方面的性質及對核力研究的意义;因而新的實驗結果還不斷在发表。我們實驗室在對一部份原子核乳膠疊的系統研究中发現了三个超裂片。其中兩个  相似文献   

18.
粒子加速器     
一、引言1911年,法国物理学家芦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元素的原子都是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而旋转着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后来,由于中子的发现,人们确定原子核乃是由中子和质子所构成,中子不带电性,质子带正电荷,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在原子核里,核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原子核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形成这种稳定结构的力,称为核子力,这种核子力,即不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也不可能是两个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电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原子核物理发展简况,着重介绍了21世纪前期核物理发展趋势,即超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原子核内强子和夸克自由度研究、原子核高自旋研究、超重元素合成和放射性核束物理等领域的前景.最后,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的部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原子核内核子的动量分布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的性质至关重要,核子关联是影响核内核子动量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基于核内核子短程关联的性质,分析研究了核内核子的动量分布,并计算了一些原子核内核子处在费米面以上的几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