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探讨微课教学思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与目前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微课在教育目标分类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计算机原理与设计》为对象,结合该文提出的融合PBL教学方法的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微课的通用设计模式,包括需求分析、设计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等,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适应微课程的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2.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教学适合高职医学生学情特点,教师应明确微课设计的目的、标准与思路。在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应明确课程特点,将课前准备、知识内化和课后巩固工作融为一体,尽量注意激发并吸引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授课内容要紧密围绕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微课和"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军校"大学物理"微课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用碎片化的微课视频构成完整的理论和知识、降低课程难度等.结合陆军工程大学"大学物理"微课建设实践,从教育技术、教学艺术和教育心理等视角,研究了微课的"碎片拼图"设计、引入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虚拟化的教学情境设计.  相似文献   

4.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的在线视频教学方式。近几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微课程,从微课的定义、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特点,以及微课在小学数学中适用的课型等方面对一节合格的小学数学微课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微课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成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一个典型。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尊重个体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开发微课,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价值,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对微课、分层教学概念界定,分析微课与分层教学的整合优势,探讨分层教学思路下高职《税费计算与筹划》课程微课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微课视频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的衍生物,具备短小精悍、可移动式学习的特点,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本文介绍微课和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探讨将微课视频引入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对微课引入教学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践。结果表明,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和制作微课视频,以多客户端电子资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使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微课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在线教学方式。从教学角度,对微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以"缓冲溶液"课程微课教学为例,通过实践经验和体会来探讨微课的发展潜力与网络环境下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尤为广泛,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微课本身集时间短、设计精、方式新、实用性强的特点于一体,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为各省市电大办学系统实施微课程教学提供了基础平台。该文从微课程研究的内涵、发展沿革入手,分析了传统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微课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借鉴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等教学新方法、新思路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项目教学"的教学经验与"微"概念的理念,对"微项目学习"的含义、特点、知识内化的一般过程分别予以阐述,并以"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素材的处理"的课例为例,做相应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不断尝试与探索,改善课程的"课时不足、教学效率不高、知识内化程度不够"等教学问题与现状,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高校掀起新一轮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线课程重要组成单元的微课也成为此轮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优秀的微课教学设计成为当代高校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趋势.以高等数学课程中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详细探讨了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在MOOC思想下,高校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钻研教学设计,提高微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内涵和特征,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学习资源,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又提高了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本文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论,从微课的有效设计、技术开发、创新应用三个方面探索专科医学类课程教学中,微课实体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应用与重组以及微课教学策略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据微课和地方应用型高校"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的特点,对其微课进行选题分析、教学设计及制作;通过微课程的应用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分析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微课设计制作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效果显著(P0.05),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探索、进而创新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微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一种新型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高职院校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充分发挥微课在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作用,该研究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体会,就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微课设计、微课视频的制作、微课视频在理实一体化课程现实课堂中的应用及如何利用微课推动学生养成移动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套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教育"新三步走"战略方针引领下,高等教育需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关键期,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合高校等院校课程教学的现状。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受时间、空间和地点限制,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亟待提升;通过互联网在线教育,以慕课、微课、精品课程以及相关应用APP课程软件等为主要手段。该文对课堂教学与教育现代化进行智慧混合实践与探讨,进一步对在线教育的政策基础进行了分析,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否满足在线课程的  相似文献   

15.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经走进了高校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突出快速高效、灵活简便的优势,使其成为教学模式创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应用于高校各种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作为一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方法与特点较传统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和方便,更适应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本论述以民族高校藏族大学生为采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民族高校中微课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藏族大学生对微课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为民族高校构建微课教学课程模式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正不断应用在职业教育中。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尝试着发展"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微课的内在特点,以汽车专业课程《汽车维护与保养》为例,制定出了包括"建立课程"微环境"、"建立有效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内的微课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微课在中职真实岗位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分别是第一部分简要分析阐述了微课国内外的起源、发展、概念及特点;第二部分结合中职教育教学实际分析了实训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通过近一年的探索研究,以大连商业学校商校街为平台提出了校企双主体办学真实岗位实训教学新模式及其地位作用;第三部分通过对微课应用研究的分析,结合商校街经营管理特点重点论述了微课在中等职业教育真实岗位实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的微课热已经让这种短小精干的教学形式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微"不能长篇深论,"课"应有基本架构。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关键。笔者将自己的一个微课教学设计运用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中,希望与同行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19.
《3ds Max动画制作》课程是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的专业方向课.本文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教学现状和该课程实施威客的可行性,尝试着将"微课"引入到《3ds Max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文章以《打造黄金豹》为例,从微课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了探讨.实践证明"微课"的确能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与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教师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数字逻辑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繁琐、实践性较强等特征,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普遍欠佳。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微课资源的应用日益普及,探索将"数字逻辑与设计"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微课资源的应用成效,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