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针对不同速度档位和玻璃干湿状态组合工况下刮水器工作时由于摩擦作用引起的刮臂振动、挡风玻璃振动和车内噪声,进行了试验测试.采用时间域、频率域与时频域分析方法,分析噪声的时频特性、影响因素与噪声来源.研究表明,刮水器摩擦噪声可分为换向噪声与刮刷噪声两大类;换向噪声为瞬态冲击噪声,刮刷噪声为宽带并夹杂谐波成分的复杂噪声;换向噪声与刮刷噪声特性受到挡风玻璃干、湿与雨水状态的影响很大,而受速度档位的影响较小;刮刷噪声主要与刮臂侧向振动和法向振动有关,但雨水与半干条件下的刮刷噪声分别来源于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侧的刮臂振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结构参数对其低速重载工况下摩擦噪声的影响,使用复模态分析方法建立了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系统仿真模型,采用专业仿真软件分析了不同摩擦系数及结构参数条件下摩擦噪声产生的概率,进而研究结构参数对摩擦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平板型和圆弧型结构的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摩擦噪声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的水槽半径大小、摩擦面形状以及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对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的摩擦噪声有较大影响,而水槽的形状对轴承摩擦噪声的影响不大。对一定结构尺寸的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水槽半径为4mm、平面型摩擦面的结构可以大大减少轴承出现摩擦噪声的可能性,相关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汽车制动器摩擦颤振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动器摩擦颤振是由制动器的自激振动引起的低频结构振动和空气传播噪声现象,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和冲击性特征.论文从试验研究与分析、发生机理与理论、建模与仿真分析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建议从底盘角和制动器两个层次的多维多尺度空间运动切入,深入研究制动器摩擦颤振的发生机理及其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模态耦合和能量馈入是当前重要的两个摩擦尖叫发生机理理论,但是对于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尚未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针对一种典型的集总参数柔体刚体组成的摩擦振动副,建立2自由度摩擦振动动力学模型;推导了系统产生不稳定模态耦合的条件,并分满足模态耦合条件、满足临界模态耦合条件和不满足模态耦合条件3种情况分析了模态耦合理论与能量馈入理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能量馈入依赖于模态耦合理论,而不是一种摩擦噪声机理理论.  相似文献   

5.
对比例阀控液压马达低速摩擦转矩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以比例阀控液压马达静态特性实验曲线为基础,分析了液压马达低速运转时的摩擦转矩特性.建立了测试低速摩擦转矩的实验装置,并确定了实验研究的方法、步骤.测试了不同工作油温、不同负载转矩下的低速摩擦转矩特性,建立了液压马达低速运转下的摩擦转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液压马达低速摩擦转矩具有严重的非线性,而且受油液温度和负载转矩变化的影响很大;所建立的低速摩擦转矩模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CaSO_4晶须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并选用一种市售材料作对比,研究摩擦时间对两种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SEM及EDAX观测磨损表面形貌及成分变化,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摩擦时间的变化,自制材料摩擦系数维持在0.45左右,制动平稳性较好,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市售材料摩擦系数在0.32~0.36范围内波动,制动过程易产生颤动和噪声,磨损机理以粘着磨损和热疲劳磨损为主;两种材料摩擦表面平均温度及其磨损率均随着摩擦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且与对偶件存在明显的粘着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进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制造工艺,对摩擦制动材料的冷压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改变传统粘结剂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宜冷压工艺的配方,制定了冷压工艺路线,并确定了具体的工艺参数.分析了对比试验和定速摩擦试验的结果,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冷压摩擦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型效果、稳定的摩擦系数、良好的耐磨性质和满意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船用低速柴油机的十字头滑块-导板摩擦副,基于所建立的摩擦动力学模型和数值求解方法,分析滑块-导板配合间隙、润滑面积、滑块型线、曲轴偏置和十字头销偏置对十字头滑块摩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滑块-导板的间隙可以有效减小摩擦损失,但同时也会显著增加滑块的最大敲击能,从而加剧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曲轴向主推力侧偏置可以降低滑块的摩擦损失和发火上止点后的侧向力,同时最大敲击能也有所降低.十字头销向主推力侧偏置则使滑块的摩擦损失增大,发火上止点后的侧向力也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使用造纸工艺制备了一种碳质双层纸基摩擦材料,采用TG-DTA热分析、惯量摩擦试验和定速摩擦试验研究了摩擦材料的耐热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获得了碳质双层纸基摩擦材料的静摩擦力矩曲线.试验结果显示,碳质双层纸基摩擦材料耐热性能良好,动摩擦稳定,静摩擦系数低,磨损率小,载荷适应性强,是一种适合于在高载荷条件下使用的低静/动摩擦系数比纸基摩擦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经典摩擦理论中关于摩擦系数的问题,利用弹塑性力学建立摩擦微元体,并给出3个假设:(1)摩擦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成正比,(2)摩擦剪应力与正应力(压力)无关,(3)无磨损.然后提出了基于真实接触面积的摩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等高粗糙、随机粗糙和极端条件下的摩擦力.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经典摩擦系数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反映了界面摩擦的起因,可以用来有效分析不同类型的摩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材料模量对封闭式防渗墙负摩阻力的影响,以某黏土心墙堆石坝为背景,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坝体材料及覆盖层采用邓肯—张Et-μt模型,防渗墙与覆盖层之间的接触关键采用无厚度接触面模拟,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封闭式防渗墙上的负摩阻力的分布受材料刚度的影响较大,中性点位置随着防渗墙材料刚度地增加在不断地下移,增加到一定刚度时,中性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材料刚度地增加,防渗墙上最大负摩阻力值不断的增加,开始增加的速率很快,后期变慢;封闭式防渗墙上竖向应力受负摩阻力的影响较大,材料模量越大,影响越显著。其研究成果可为以后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制动摩擦副的特点,运用摩擦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以汽车制动摩擦副为代表的摩擦表面特性,进而得出对制动衬片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理论模型基于一级含时波恩近似,考虑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原子与^1П态双原子分子体系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  相似文献   

14.
直觉模糊群与它的诱导商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Atanassov K所定义的直觉模糊集的概念.给出一个直觉模糊集为直觉模糊群的充要条件;引入直觉模糊群关于它的正规子群的诱导商集的概念;利用代数思想及方法证明直觉模糊群的诱导商集也是直觉模糊群.该结论完整地解决了一个直觉模糊群关于它的正规子群的商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理论模型基于一级含时波恩近似,考虑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原子与^1Π态双原子分子体系的积分干涉角.  相似文献   

16.
分析数理统计理论中各个量的特性,不难发现:若给统计均方差赋上变形场的具体含义,则所表达的物理特性是变形分散度;可将变形不均匀度定义为: S~(?)=(1/n-1)(sum from i=1 to n(ε_i-(ε))~2))~(1/2)式中:S~(?)——变形不均匀度; n——将待测变形分成n个单元,每个单元内的变形假定是均匀的; ε_i——第i个单元的真实变形程度; ε_i——平均真实变形程度。据此,研究了不同摩擦条件下,平塑压铅柱体时变形分布情况,发现存在一个临界摩擦系数f′,当f≤f′时,难变形区虽已消失,但物体仍处于变形不均匀状态。比较各种摩擦条件下高向、径向真实变形沿高向与径向的分布,得出随着摩擦系数的变小,变形体趋向均匀变形状态的结论;可见,采用变形分散度来定义变形不均匀程度是合理的。运用回归分析,由实验数据得出S_z~(?)-f的关系式为: f=0.015+27.09(S_z~ε)~2 (?)=20% f=0.037+71.17(S_z~ε)~2 (?)=15%上面两式均表明,摩擦系数与变形不均匀度成抛物线关系,这恰好和摩擦系数与受压柱体所产生的凸度情况相吻合,也再次说明用高向变形分散度作为整体变形不均匀度是可行的,并能更好地反映实际。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添加铝粉或锡粉以及用6-6-3青铜粉全部或部分代替铜粉所制得的粉末冶金铜基摩擦材料,分析了基体成份对材料硬度、摩擦因数和磨损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铜基材料相比,铝含量为3.5%(质量分数)或含少量6-6-3青铜粉的摩擦材料,在低转整、小比压时,摩擦因数不降低,而磨损量减小,硬度得到提高;含锡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都急剧降低,但硬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颗粒物质与固体交界面静摩擦系数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颗粒物质与固体界面的摩擦力是当前颗粒物理研究中经常遇到的边界条件,但文献上对其取值有较大分歧。本文实验测量了颗粒物质与不同固体界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发现界面摩擦均满足达芬奇摩擦定律,且测得的静摩擦系数约在0.17~0.20之间。而材料手册中同样材料的固-固接触摩擦系数高达0.94,这表明一般不能直接用材料手册的摩擦系数值分析讨论与它有关的颗粒问题。  相似文献   

19.
湿式离合器摩擦元件摩擦温升状态与车辆性能息息相关.首先考虑沟槽冷却、接触面局部散热和摩擦因数实时变化,引入了副间等效对流换热系数和等效增益系数,优化了温度场数值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并试验验证了有效性,比原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在滑摩稳定期,应用滑摩温度场优化模型分析了转速、油压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用试验方法研究了润滑流量对滑摩温升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测得了变形失效过程的温升特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