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专利合作、专利转移、论文合作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都市圈2010年和2020年的创新合作网络格局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20年,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出以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空间结构,镇江、扬州、马鞍山属于次级核心节点,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网络联系较弱;三种创新合作网络规模持续扩张,但不同网络扩张趋势不同,由强至弱依次为专利转移、专利合作、论文合作;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但内部城市合作分工地位尚不明确,资源共享机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中原定,天下安”,“十一五”期间“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安徽能否抢抓这一战略机遇,实现安徽崛起,人才是关键。本文结合安徽崛起的战略构想,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工业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适应安徽未来经济发展的人才总量、层次结构和区域需求,并总结出走人才强省之路所必须的五类人才类型。 相似文献
3.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根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5):480-484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地处中部东缘,沿江近海,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弱势和面向"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崛起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5.
安徽崛起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颗树枝繁叶茂,但是主干只有一个,枝叶依附主干,主要矛盾制约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在工业化、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力量的交互促进下,中国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圈战略成为提高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2006-2010)》的出台,江西已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南昌都市圈,形成强大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个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本文从探讨都市圈的发展条件和扩张模式出发,分析了南昌都市圈的战略规划,指出发展南昌都市圈的紧迫性和重要战略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基于ArcView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方法.根据江苏省各县级行政区的实力指教属性,用邻域分析方法求得省内的若干经济高地,作为辨识江苏省内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标准;以南京都市圈为例.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求得以南京为中心、100 km经济吸引区范围之内的县级行政区,并用Voronoi分析法对其进行修正;根据江苏省内快速交通网的drivetime属性.用网络分析方法求得南京市辖区的2 h车程范围;分析比较了南京市区100 km经济吸引区与2 h车程范围的交集和并集,综合确定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9.
兰州都市圈特征与规划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在负责组织兰州都市圈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中,以认识和尊重兰州都市圈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强调求真务实,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之路而提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些基本原则和特点在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强调应在建设中继续突出这些特点,落实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10.
11.
柳士双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2):32-35
“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城市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对于我国目前进行的。都市圈”建设热潮,应该进行理性的反思。如何合理建设“都市圈”是我国学者和政府在理论和实践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对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了济南都市圈等级规模分形维数和空间结构分形维数,结论如下:济南都市圈城镇数量和规模分布不均匀,区域集聚力不强,一体化程度不高.由此提出济南都市圈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金凯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
对南京市1681名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体育人口偏低;体育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健身活动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健身活动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江苏省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是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SPSS15.0软件,采用2001-2011年安徽省会经济圈城市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生态补偿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自2004年生态省建设以来,生态补偿效益逐渐改善,2007年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安徽生态省建设中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促进补偿效益的提高,本研究为生态建设和补偿政策实施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发展城市绿地,不仅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将间接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城市绿地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此外,还建立了南京市城市经济增长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据此模型对南京市2003~2010年城市经济增长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发现2010年的预测值与南京市编制的城市绿地规划所规定的该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为接近,表明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王军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87-92
乾隆年间戏曲禁令不断,但扬州由于家班班主商人的特殊身份和皇帝的庇护,戏剧演出不仅没有衰萎,反而借助于家班达到了它的峰顶,同时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形成了重艺的演出格范,使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演出重镇。但是,建立在商人高投入基础上的家班最终也因为商人的经济破产和文人的风流云散而日趋衰歇。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圈中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哈尔滨大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城市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正向着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的形式发展,城市和区域的发展都要求区域中的城市与周边地域协调互动。小城镇作为联结城市与乡村地域的桥梁和纽带,在大都市圈的城市化进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结合实例分析了大都市圈中小城镇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大都市圈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萍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
安徽近代报刊肇始于清末维新运动,发展壮大于辛亥革命前后.安徽近代报刊折射出皖南、皖北各自不同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俗.安徽近代报刊在呈现皖南、皖北地域空间差异的同时,适应民族主义整合社会以应对危机的紧迫需求,又对皖南、皖北地域空间的整合多有关注,这体现在:“我们安徽人”的叙事口吻、关于安徽昔日辉煌历史的描述及关于安徽行省的空间定位三方面.由此,安徽近代报刊为近代安徽民众构建了对于安徽地域空间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