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描述皱纹珊瑚8属12种,其中新种7个。通过珊瑚化石组合分析,本区珊瑚群性质守全属于中国南方型的特点。区内缺失Cyslophrenlis带,泥盆系与石炭系在该区内为假整合接触关系。Yuanlphyllum带在炎方区发育较好,但缺乏在华南区广泛分布的群体珊瑚类型,反映该区早石炭世的古环境为近岸浅海环境,不利于群体珊瑚的繁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部中二叠世地层对比及珊瑚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槽区中二叠统的海相地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及东部、吉林中部及黑龙江省的南部等地。依据皱纹珊瑚的研究,中二叠世珊瑚可以识别出两个组合。早期称Tachlasa-Calo-phyllum组合,主要是由小型、缺失鳞板的单体珊瑚分子组成,为冷水型珊瑚类型,与北方生物大区关系密切;晚期称Waagenophyllum-Wentzelella组合,以群体珊瑚为主,属于暖水型,与特提斯生物大区关系密切。因此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的西南部,其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与华北克拉通南侧秦岭造山带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特征能够帮助提取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信息.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澄城和韩城2条出露本溪组-石千峰组的剖面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从岩石性质、碎屑特征、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物源的详细信息,并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本溪组-太原组的物源为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板块南缘带;山西组-石千峰组的物源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物源区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晚泥盆-晚石炭世商丹带的点接触初始碰撞造成华北板块南缘发生抬升,早二叠世秦岭造山带进入面接触碰撞阶段,造成北秦岭弧后盆地和岛弧带依次发生隆升,成为鄂尔多斯南缘沉积区的主要物源供给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自东向西剪刀状的碰撞,造成鄂尔多斯南缘沉积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古流向由南东-北西方向朝南西-北东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冯胜 《科技信息》2012,(35):219-219,231
珊瑚个体一般生活在温带浅海,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也比较低级。但它特定的生长环境,能够作为重要的指向化石,在地质历史和地层研究和古地理恢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生代地层中埋藏着许多具有研究意义的珊瑚化石,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形成的珊瑚化石有较大区别.作为云贵高原地区,贵州珊瑚分布于整个石炭纪时期,通过判断珊瑚化石个体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能够推测当时的海平面变化和当时的沉积环境,对确定岩石的岩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肥城矿区晚石炭世苔藓虫的进一步研究,又发现了以往在山东乃至华北未曾报道过的苔藓虫化,属隐口目中的两个科,计有两属六种,其中新种四个,近似种两个,进一步丰富了山东乃至华北石炭纪的苔藓虫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福建西部龙岩、宁化等地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的四射珊瑚5个新属及其典型种。它们分别是:黄龙组的Yinophyllum crassus,Ninghuaphyllum typicum,马平阶的Pseudobothrophyllum fujianense,Paraantheria irregularis,Jingyangophyllum。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济宁唐阳井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71 属177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自上而下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即:ⅡGulisporitescochlearius- Sinulatisporitessinensis- 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 带和Ⅰ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 Thymosporapseudothiessenii 带。以上两个孢粉组合如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二叠纪孢粉组合带对比,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 太原组) 和早二叠世早期( 山西组)。  相似文献   

8.
根据沉积环境和珊瑚礁的特征,分别对两种礁体进行了沉积相带的划分和建造过程的对比研究.分析表明:扁平村珊瑚礁中充填了大量的蜓、海百合茎和腕足碎屑等附礁生物组分,而现在珊瑚礁中的充填物大都以珊瑚碎屑为主;两种礁体虽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具有类似的沉积相带分布和礁体形成过程,这与礁群落的盛衰状况密不可分.与晚石炭世的四射珊瑚相比,现代六射珊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现代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也更加曲折.  相似文献   

9.
肥城煤田石灰纪含煤岩系的石灰岩中含较丰富的类化石,经研究计有14属42种,主要产于本溪组的五灰及太原组的一、二、四灰,根据类演化发育阶段和在地层上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化石组合带,即:1.Fusulinella-Fusulina组合带;2.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3.Triticitesparamontiparus组合带。以上三个组合带经与华北、华南相关类动物群的对比,含三个化石组合带的地层分别代表了中石炭世中晚期和晚石炭世的沉积。此外,通过类及其他动植物群特征和空间分布的研究,对本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中、上石炭统和石炭、二迭纪界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山东淄博煤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植物化石经鉴定,共计37属104种,其中包括11个新种。分析了本区植物化石的埋藏类型,根据各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境,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植物群划分为五个植物群落,讨论了它们的多度、成分、结构和生活型等特征,并采用信息函数数理统计方法,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各植物群落的分异度和均衡度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1.
根据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已发现的28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资料,应用系统分析法,对其形成时代反复论证后,通过性质比较,确认该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性质为热带-亚热带森林为主的东洋界大熊猫动物群,其演替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其演替原因是环境的变化,主导因素是造貌运动和气候变化,但到中晚全新世则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汶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中的孢粉化石的研究,共鉴定出孢粉化石52属154种,其中太原组38属140种,山西组32属135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和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共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ⅡGulisporites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sinensis带和ⅠLaevigatosporites-Thymospora带。通过与华北部分地区石炭一二叠记孢粉组合带对比,新汶煤田的这两个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早期。  相似文献   

13.
石珊瑚起源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石珊瑚是现代最重要的造礁动物,在地质史的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石珊瑚的起源一直是珊瑚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石珊瑚究竟是起源于古生代的皱壁珊瑚、一种石珊瑚形珊瑚,还是一类软体海葵,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建立在现代石珊瑚及其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基础上的传统研究手段和新兴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手段,是研究石珊瑚起源问题的2种主要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珊瑚的18S rDNA,构建了珊瑚纲珊瑚的系统发育树,对当前国际上争论纷纷的有关石珊瑚起源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更好地解决石珊瑚起源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吉林省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薄片镜下观察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环境。长石岩屑杂砂岩的碎屑颗粒具有分选和磨圆度差以及成分复杂的特征,表明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获得114颗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480~276 Ma,可划分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2~276 Ma)和早石炭世(349~323 Ma) 2个主要年龄组,另有4个早古生代和中泥盆世年龄。通过区域岩浆事件对比,推测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活动陆缘型岩浆岩,少量来自研究区附近的早石炭世岩浆岩、早古生代岩浆弧、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弧-陆碰撞岩浆岩以及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综合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沉积以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认为石头口门早二叠世砂岩应是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海底扇沉积序列的组成部分,并在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作为基质与一系列成分、规模和时代复杂的构造岩块或岩片共同构成了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对其孢粉化石的研究较少,此外还存在地层时代厘定不清、古气候古环境特征判识不明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盆地西缘乌达剖面羊虎沟组的孢粉化石展开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种属及其含量变化,建立了2个孢粉组合带:第I孢粉组合(Lycospora noctuina-Stenozonotriletes lycosporoides组合)和第II孢粉组合(Dictyotriletes bireticulatus-Ahrensisporites guerickei组合),分别产自羊虎沟组下段、上段。通过与内蒙古白彦套海地区羊虎沟组、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孢子带等进行对比,确定了2个孢粉组合的时代,分别为维斯发A—B期和维斯发C—D期,属于巴什基尔晚期和莫斯科期。研究发现羊虎沟组下段较上段的蕨类植物孢子化石含量稍有增加,裸子植物花粉化石含量稍有减少,但总体变化不大,表明羊虎沟组沉积时期气候较为稳定。对孢粉化石与古植物类型的亲缘关系进行推测,羊虎沟组沉积时期生长的古植物多为热带—亚热带型;运用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验证,研究区应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型气候。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鳞木类化石十分丰富。陕西省韩城地区发现3属12种。本文就华北地台各地同期地层中已发现的鳞木类化石进行了统计和百分比值对比。并以叶座叶痕形态的异同,对鳞木属进行了形态分类,分为三类七亚类,计论了其演变。从中可以看出鳞木类的发育程度,太原组的和山西组的十分接近,而和下石盒子组的则差别较大。因此太原组和山西组归属一个地质时代,为密切相关的上下两个组,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涠洲岛不同底质下最适宜的硬珊瑚苗圃架设方法和最佳移植培育种类。【方法】在涠洲岛周边海域砂质、基岩、珊瑚碎屑和礁石等4种不同底质架设固定式(20个)及悬浮式(112个)珊瑚苗圃,移植块状、枝状、叶状等7种硬珊瑚断枝,共2 436个;观测记录苗圃保存情况及珊瑚成活率、珊瑚体积增长率等。【结果】礁石底质海域的苗圃保存程度最高,为70%;其次是珊瑚碎屑海域(北部牛角坑)的苗圃,为57%。铁架式苗圃的平均保存率为63%,是保存程度最好的苗圃形式。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育,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的成活率为20%~80%,体积增加3.5倍;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成活率为25%~49%,体积增加1.5倍。其他种类珊瑚生长较慢,成活率较低。【结论】铁架式苗圃结构稳固、不易受台风等风暴潮的影响,是涠洲岛最适合的珊瑚苗圃形式。涠洲岛四面环海,珊瑚苗圃应架设在岛屿北部礁石和珊瑚碎屑基底的海域。风信子鹿角珊瑚在一年时间内体积可以增加3倍,且存活率高,是涠洲岛珊瑚礁移植最优先考虑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鲁东胶北隆起带上蓬莱群板岩中伊利石结晶度值测量,确定了蓬莱群经历过低绿片岩相(浅变带)区域变质.这期变质是胶北隆起带上晚石炭世"蓬莱运动"造成的同构造区域变质.处于华北板块南缘上胶北隆起带内的"蓬莱运动",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隆起带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盆地周缘露头、盆内钻井资料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白垩纪的古环境.白垩系划分为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及银根组,上统乌兰苏海组.地层特征盆地各区差异明显,巴音戈壁组北、东部以含烃源岩,西南部以不含烃源岩为特征;苏红图组西部以不含火山岩系和含煤层,东部以含火山岩系为特征.白垩系地层中发育介形类、双壳类、叶肢介、轮藻、藻类、腹足类、鱼类、昆虫、古植物和孢粉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的暖温带—亚热带干湿交替过渡性气候和晚白垩世的亚热带—热带半干旱—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区历来被認为是淮阳地盾,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对淮阳地盾的論点,逐漸怀疑或否定。認为該区是古华北板块与古华南板块的結合带,在具体划分上应归华南地区。笔者从板块构造的观点出发,根据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野外和实驗室等資料和数据的研究,認为大別山区的南部:从湖北省大悟以西經紅安—广济—宿松—桐城—庐江—綫,是古华南板块向古华北板块碰撞型的結合带。大別山区应划归华北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