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好坏,直接影响到桩的承栽力、要在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就必须避免桩的侧向位移.本文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发生的现象,分析了打桩、降低地下水位、土方开挖等桩产生位移的原因,讨论了位移的桩承栽力的变化,以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室大型水槽内的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对高速铁路长江沉管隧道基槽开挖过程中长江水流输砂量的变化以及泥砂冲淤对环境的影响作了研究,研究结果为高速铁路长江沉管隧道的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超  段寅 《工程与建设》2015,(2):248-249
文章通过不同的隧道施工开挖方法,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来模拟分析开挖对土体位移的影响,通过对地表竖向位移沉降、横向位移以及隧道周边土体位移的分析,进而更加清楚地了解隧道开挖对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技术对某滑坡中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工程经验,值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路堤下软粘土地基的侧向位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述路堤下软土地基在施工期和固结期的侧向位移与沉降的关系,通过现场实测结果和理论预测值之间的比较和分析,对路堤下软基的实际变形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刘墨云 《海峡科学》2007,(11):93-93,96
该文对某基坑工程围护墙体深层侧向位移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工程经验,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某市双地道基坑开挖对既有高架桥桥墩变形影响为研究背景,重点研究在轻轨高架桥正常运营情况下利用数值模拟对不同施工方案造成高架桥桥墩位移变形以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收集桥墩变形数据总结相关规律。运用MIDAS-GTS建立三维整体计算模型来模拟地道基坑施工开挖次序,进而动态预测基坑支护结构及高架桥桥墩的位移变形状态,分析了双地道开挖在两种不同施工方案下的数据,得出更有利于施工安全建设的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地道基坑开挖高架桥桥墩水平位移最大值为-3.68 mm,竖向位移最大值为2.14 mm;地道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1.89 mm。数值模拟结果与主要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地道基坑开挖在各个阶段对高架桥桥墩的变形影响均在规范限值以内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走向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数值模拟施工过程中优先施工距桥墩较远的基坑对桥墩产生的扰动较小;较好的体现实际施工过程中桥墩的变形趋势以及变形程度;基坑施工至承台位置时对桥墩变形增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将软黏土中桩体贯入过程看作不排水条件下圆柱孔的扩张.弹性和塑性区分别采用小应变和大应变理论,考虑传统超固结比与各项同性超固结比的不同,推导了修正剑桥模型土中单桩挤土位移的解析解;并与文献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解答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对排桩的侧向挤土位移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沉桩数目、桩间距、预钻孔孔径以及土体超固结比对侧向挤土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沉桩数目的增加,挤土影响范围增大;当桩间距、预钻孔孔径增大时,挤土位移快速减小;土体超固结比增加时,侧向挤土位移略有增加,但总体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重力式加筋土挡墙在挡墙位移至极限主动状态下的土体受力与变形形态,通过改变埋设筋材层数、筋材强度和间距、筋材与挡墙连接方式、筋材长度及挡墙位移模式,对挡墙做了6种工况的模型试验,进行了挡墙进入极限主动状态所需最大位移量、墙内竖向土压力、靠近墙面板处水平土压力、墙顶竖向位移及筋材拉伸应变等分布规律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可以提高挡墙达到极限主动状态所需最大位移量,减小静止状态及主动状态下靠近墙面板处土压力;挡墙进入极限主动状态时,靠近墙面板处填土表面相对沉降较大;挡墙位移对筋材应变影响很小;靠近墙面板处竖向土压力衰减量与埋深正相关,平动模式衰减量最大.加载点下竖向土压力增大量与埋深负相关.在重力式加筋土挡墙上部与底部提高筋材强度及埋设筋材层数,靠近墙面板处提高埋设筋材层数或筋材强度并将筋材与挡墙连接,结构中下部适当减少筋材长度,相比普通重力式挡墙可提高挡墙抗倾覆滑移能力,增强挡墙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侧向位移法的沥青路面抗车辙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当前高速公路严重车辙路段流动性车辙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沥青层的侧向(横向)位移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沥青层材料、不同沥青层结构组合及不同基层形式对流动性车辙产生的影响.给出了减少流动性车辙产生的对策;提出了沥青结构层协调组合设计的理念;指出了级配碎石联结层的使用不仅会减少高温下沥青上、中面层的侧向流动变形趋势,还会减小上、中面层的横向位移.  相似文献   

11.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时周围土体及支护结构的变形与稳定受时间、空间效应影响显著.为研究时空效应对基坑地表沉降、基坑外潜水水位、砼支撑轴力及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影响,以上海陶家宅块地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各个监测项目的变形特性.数据分析表明: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位于围护墙后约基坑挖深距离处,1~2倍挖深范围内沉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解决了在优化中考虑稳定约束、开挖量、开挖深度、拉应力区等问题,并根据本文的数学模型编制了FORTRAN77程序在长城0520A型微机(与IBM—PC兼容)上实现,经过实际工程优化设计的考验,证明了本文程序的实用价值,为拱坝优化设计的全面推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由于残矿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传统的剖切作图方法难以直观全面地掌握该类型矿体形态,进而难以精确指导采切工程的设计,而SURPAC软件采用三维建模方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以西石门铁矿堑沟底部结构诱导冒落法开采残矿为背景,采用SURPAC软件对堑沟内矿石量、金属量、品位等指标进行计算,将堑沟巷道所在的水平和垂直位置作为优化对象,经过对临界冒落跨度和现场工程技术条件的分析,得出堑沟巷道在两个方向上可布置的范围。依据该范围,设计了正交试验方案。以回采金属量和平均品位作为考核指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的堑沟巷道空间位置:堑沟巷道间距24 m,位于118 m水平。通过现场实施,取得理想的试验效果,实现了残矿的精细化开采。  相似文献   

14.
以西石门铁矿堑沟底部结构诱导冒落法开采边角残留矿体为背景,对堑沟回采矿石量、金属量、品位等指标进行计算,建立了以采出金属量和采出品位为目标的多目标最优化数学模型.结合残矿开采实际情况,选择采出金属量作为最优化问题的主要目标.利用TCL脚本语言对SURPAC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应用其对最优化问题约束条件下堑沟底部结构空间位置的可行方案进行全因子实验.最后得出采切工程布置的最优方案为:堑沟底部结构位于103.1 m水平,与矿体间距为18.65 m.较原设计方案,最优方案采出金属量提高27.79%.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渗流对基坑侧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基坑侧压力的影响,针对经典算法结果偏差较大的现象,从理论上分析了地下水渗流对基坑主动区侧压力和被动区侧压力的影响机理,考虑了地下水的渗流作用,采用有效应力原理,提出了计算基坑支护结构侧压力的新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符,更能反应工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要回顾了世界坝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坝基岩体的利用、坝基开挖准则及坝基开挖的确定方针作了系统的介绍。针对目前世界坝基开挖及坝基岩体的利用现状,作者提出了改善坝基岩体利用研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坝基开挖工程岩体稳定性有影响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初始地应力、构造地应力、开挖深度和开挖施工程序在坝基开挖工程中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可用于其他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8.
基坑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与土体位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假定土压力与位移关系曲线为双曲线型,结合土体性质,得到与土体位移有关的土压力计算公式.通过对比有限元与该公式计算所得的作用于基坑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说明该公式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允许变形准确地计算土压力,从而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常用的支护方案 ,提出了合理选择支护方案的建议 ;并对基坑支护桩墙侧土压力计算模式及实际土压力计算中应考虑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0.35μm工艺设计制造了新型UMOS功率器件,芯片集成了数千个UMOS沟槽并使之并联,以获得高的击穿电压和大的工作电流.研究发现,沟槽深度对器件的工艺参数及其导通电阻、漏电流、阈值电压、击穿电压等电学性能都有影响,且最终影响量产中的良率.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沟槽深度为1.65μm(试验范围为1.60~1.95μm)时,Φ200 mm晶片的良率可达98%以上,器件导通电阻约8.2 mΩ,源漏击穿电压稳定在34 V以上,正常工作电流可达5 A,开启电压和漏电流也稳定在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