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种贵州特有植物的种苗繁殖试验及其分布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贵州10种特有植物的种苗繁殖栽培和特有分布机理的研究结果: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美丽红山茶C.delicata、冬青叶山茶C.ilicifolia、狭叶瘤果茶C.neriifolia、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a和贵州石笔木Tutcheria kweichowen-sis的播种出苗率分别为30.5%、70.0%、50.0%、53.0%、70.0%和49.0%,其成苗数与出苗数的比值分别是51.7%、89.7%、89.7%、83.8%、87.5%、和71.0%;黄平槭Acer huangpingense、贵州槭A.guizhouensis、雷公山槭A.legongshanensis和红脉槭A.rubronervium的出苗率分别达60.3%、65.2%、72.0%和61.0%,其成苗数与出苗数的比值分别为99.0%、95.0%、99.2%和50.1%。采用种子田间播种育苗、枝条扦插繁殖的方式进行种苗扩繁栽培研究,按植物系统发育类群分为槭树属4种、山茶属5种、石笔木属1种等3个组别,分别测定扩繁系数为0.93~1、0.93~1和1,苗木产出周期2~3年,并对这10种特有植物特有分布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这10种植物对环境因子敏感,对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性强,但却能够迁地扩繁栽培并生长良好,这说明了这些植物特有分布的物种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报道10种贵州特有植物狭限分布与扩大栽培的研究结果:小黄花茶(Comellia luteoflora),美丽红山茶(C.delicata)、冬青叶山茶(C.ilicifolia)、狭叶瘤果茶(C.neriifolia)、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a)和贵州石笔木(Tutcheriakweichowensis)的播种出苗率分别为30.5%、70.0%、50.0%、53.0%、70.0%和49.0%,其成苗数与出苗数的比值分别是51.7%、89.7%、89.7%、83.8%、87.5%、和71.0%,黄平槭(Acer huangpingense)、贵州槭(A.guizhouensis)、雷公山槭(A.legongshanensis)和红脉槭(A.rubronervium)的出苗率分别达60.3%、65.2%、72.0%和61.0%,其成苗数与出苗数的比值分别为99.0%、95.0%、99.2%和50.1%。这些特有的植物彼此都是独立的物种起源,来源于古老的孑遗植物和生存变异进化。采用种子田间播种育苗、枝条扦插繁殖的方式进行种苗扩繁试验研究,并按植物系统发育类群分为:1.槭树属4种,2.山茶属5种,3.石笔木属1种等3个组别分别测定扩繁系数为0.93-1.0、0.93-1和1,苗木产出周期2-3年,试验表明有针对性地解决某引种与扩大栽培的生态适应性和提高成活率和扩繁系数的技术难题,实现种苗扩繁与扩大栽培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种贵州特有植物的种子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种贵州特有植物的种子繁殖与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贵州石笔木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当年不出苗,但在20~25℃温度、湿度80~90%条件处理下,43d后即可萌发出苗率达67%,贵州槭种子翌年3月播种,播前用水浸泡24h,出苗率达76%,缩短出苗时间.苗木移栽宜阴天进行,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2种贵州特有植物一年生苗可高达50cm.  相似文献   

4.
贵州20种特有植物迁地栽培及扩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梵净山冷杉 (Abiesfanjingshanensis)、小黄花茶 (Camellialuteoflora)等 2 0种贵州特有植物进行了迁地栽培及扩繁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为 :1)原产地海拔在 10 0 0m左右的物种植株迁地栽培存活率和采种播种出苗率都较高 (75 %~ 95 % ) ;2 )植株迁地栽培存活率和采种播种出苗的数学期望值的坐标曲线相似程度很高 ,即这些植物物种不同发育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活动对环境的要求和作用具有一致性 ;3)供试植物的扩繁系数为 0 6 1~ 1,种苗产品周期 2~ 3年 ;4)道真润楠 (Machilusdaozhenensis)和山茶属 (Camellia) 8种、石笔木属 (Tutcheria) 2种、槭树属 (Acer) 4种以及杜鹃花科的臭越橘 (Vacciniumfoetidissimum)的扩繁系数分别达到 0 93和 1,产品周期 2~ 3年 ,按新产品筛选与原型测试方法评价市场产品指标等级为较适合 ,产品态势为“中良”或“中优” ,可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贵州石笔木播种育苗的温度和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调控温度和湿度的比较试验对贵州石笔木 (TutcheriakweichowensisChangetY .K .Li)种子萌发与播种育苗进行了研究 ,其试验表明贵州石笔木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 2 0~ 2 5℃、湿度为 80 %~ 90 % ;采集的种子在此条件下砂藏层积 10~ 15d开始萌发 ,4 0~ 50d萌发率达 85%~ 93 % ;种子萌发后播种于恒温2 0℃的苗床中 60d后出苗率和 3 60d后成苗率分别达到 60 7%和 4 3 7%。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珍稀濒危的贵州石笔木植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冠果有很多优良特性及很高的应用价值,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经济树种,已被确定为重要能源植物.文冠果苗木繁殖主要采用播种法,不同的播种方式对文冠果的出苗和苗木质量均有很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时种脐平放;覆土厚度2 cm;播种密度15×15 cm时能够显著提高出苗率及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7.
贵州特优观赏山茶种质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邹天才 《贵州科学》1999,17(4):316-322
贵州山茶属植物自然分布3个亚属12个组76个种,占山茶属组总数的60%和所有种数的35%。其中瘤果茶组、红山茶组和小黄花茶组的分布中心在贵州,它们在贵州的分布种数分别占了总种数的93%,51.1%和100%;在山茶亚属的6个组128个种中,贵州分布5个组和45个种,分别占83.5%和35.2%;而这些种的分布区大都很狭窄,属地区性特有植物,并且有许多像美丽红山茶(Camellia delicata)等属于耐寒又具有优良观赏性状(花、果、叶、型),极具经济价值的新特优种质资源。由此,我们采用迁地保护方法引种保存了美丽红山茶、小黄花茶(C.luteflora)等20个种质资源取得了成功,并在矮化丛枝健型性状优化培育、驯化栽培和批量繁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为建立种苗基地示范提供优质种苗并开拓市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威廉 《贵州科学》2000,18(2):93-98
贵州地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自然条件复杂,具有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第一批公布的保护植物名录中,贵州共有67种。据我们调查研究,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我国特有植物,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珍贵植物和我省特有的稀有植物,可以划分为3类。1级保护植物:有9种,珙桐、银杉、秃杉、桫椤、喙核桃、连香树、观光木、燕尾蕨、小黄花茶.2级保护植物;有37种,梵净山冷杉、钟萼木、柄翅果、十齿花、马蹄参等.3级保护植物:有52种,厚朴、银钟花、黄杉、长苞铁杉、任木,天麻等.注意有效保护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开展科学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引种栽培基地,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科学管理档案和种质库以实现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 ,自然条件复杂 ,具有生物多样性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第一批公布的保护植物名录中 ,贵州共有 6 7种。据我们调查研究 ,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 ,我国特有植物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珍贵植物和我省特有的稀有植物 ,可以划分为 3类。 1级保护植物 :有 9种 ,珙桐、银杉、秃杉、桫椤、喙核桃、连香树、观光木、燕尾蕨、小黄花茶。 2级保护植物 :有 37种 ,梵净山冷杉、钟萼木、柄翅果、十齿花、马蹄参等。 3级保护植物 :有 52种 ,厚朴、银钟花、黄杉、长苞铁杉、任木、天麻等。注意有效保护与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法制 ,开展科学研究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引种栽培基地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科学管理档案和种质库以实现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0.
淫羊藿属植物在贵州的分布较广,经调查,贵州有淫羊藿属药用植物17种2变种,是西南地区的分布中心。本文对12个不同生境的贵州淫羊藿属药用植物进行引种栽培试验,观察植株性状变异情况。结果显示,12个贵州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种移植后性状变化主要表现在:植株高度、花果期、被毛、花萼、花瓣、花药颜色等方面。此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环境因素对淫羊藿属植物性状变化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是一类较为重要的观赏植物,是我国西南四大名花之一.重庆市是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经野外调查和查找文献知道,重庆市有杜鹃花科植物7属73种(含栽培种),约占我国该科植物属、种总数的41.18%、10.43%.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50种,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18种可作为园林花卉引种培育.  相似文献   

12.
在黄河三角洲引种的耐盐耐旱植物的生长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在黄河三角洲广饶县花官乡引种的26种植物的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7种滨藜属(Atriplex)植物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能够在盐渍土壤中健壮地生长。但只有一种滨藜(A.am-nioola)和柽柳能够开花结果。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枸杞(Lycium barbarum)、4种田菁属(Sesbania)植物以及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都能在含盐量为 0.8—1.5%降雨量为422mm的地区生长,这些植物也能忍耐当地的霜冻。两种牧豆树属(Prosopis)植物和槭树(Acer negundo)、洋槐(Robinia pseudoacaoia)、皂荚树(Gleditsia triacanthos) 以及柳相思树(Acacia salicino)都能适应干旱和轻度盐碱,但只有洋槐、皂荚树和槭树能适应较低的温度(0~20℃)。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市色叶植物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柳州市羊角山苗圃开展14种色叶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观察测定14种色叶植物在柳州的物候、生长量、无性繁殖和品种适应性,筛选出11种在柳州市有发展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的色叶植物。  相似文献   

14.
贵州特有植物及其种质保存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前贵州特有或仅在贵州分布的种子植物共计280种(含变种),占贵州省种子植物总数的5.3%.它们分别隶属66科、144属.贵州特有植物,分布范围狭窄,环境恶化,它们不仅稀少,而且濒危.为此,三年来,我们择其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开发应用前景较好的15种植物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微地形(Microtopography)对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种子和幼苗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样方法对广西平果市龙何喀斯特生态重建示范区茶条木群落中不同微地形的茶条木种子密度、种子存活率、幼苗密度和幼苗年龄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条木群落中的微地形有石面、小平地、石沟、石窝和石缝等5种,各微地形的茶条木平均种子密度、平均种子存活率和平均幼苗密度分别为4.97-212.28粒/m2、35.7%-76.5%和0.09-44.85株/m2,石面的平均种子密度和平均幼苗密度显著小于其他4种微地形(P<0.05),平均种子存活率显著小于小平地、石沟和石窝;茶条木1年生、2年生和3年生以上的幼苗占比分别为84.44%-100.00%、0.00%-15.38%和0.00%-2.22%,3年生以上幼苗的总存活率不足1.0%。综上,在桂西南石漠化山区茶条木群落中,茶条木的种子密度、种子存活率和幼苗密度等受微地形的影响明显,多年生幼苗存活率低,林下更新能力差,其群落管理可采取冠层疏枝和林隙除杂等措施改善微环境,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地区的木兰科植物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秦皇岛地区的木兰科植物资源,并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进行总结。秦皇岛地区野生分布的木兰科植物资源有天女木兰和北五味子等2种,露地栽培的木兰科植物有望春玉兰、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广玉兰、马褂木、杂交马褂木等7种,温室栽培有白兰和含笑。结合原产地温度和海拔分析,有8种木兰科植物有望在秦皇岛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7.
根据梵净山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分别在贵州科学院梵净山生态站黑湾河基地和江口县城基地进行了20余年的保育试验。结果表明,引种成活103种(含种下分类群),隶属于46科。所保育的珍稀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如珙桐、光叶珙桐、南方红豆杉、木樨、厚朴、平伐含笑、川黔紫薇、西南红山茶、青榨槭、芬芳安息香、利川润楠,梵净山石斛等已经开花结实,生长表现良好。这为梵净山其它植物多样性保育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8.
探究土茯苓(Smilax glabra)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为土茯苓人工种植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随机选取50株土茯苓种苗进行调查,首先应用相关分析确定苗木分级指标,然后通过逐步聚类分析法修正分级,最终计算出土茯苓种苗的苗木分级标准。结果表明,根数和球茎数为土茯苓种苗的质量分级指标。土茯苓种苗分级标准为Ⅰ级种苗:根数≥37.4,球茎数≥6.8;Ⅱ级种苗:28.3≤根数<37.4,4.2≤球茎数<6.8;Ⅲ级种苗:根数<28.3或球茎数<4.2。所抽取的土茯苓样苗中,Ⅰ、Ⅱ级种苗(合格苗)分别占34%和20%,Ⅲ级种苗(不合格苗)占46%。本研究通过逐步聚类分析法制定的土茯苓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结果可靠,说明此方法可行,能为土茯苓人工种植繁育研究以及生产优质的土茯苓种苗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菌根技术改良石漠化土壤性状,已成为石漠化地区植被与土壤恢复的重要生物学途径。揭示丛枝菌根(AM)真菌与植物共生驱动下石漠化土壤碳库及养分状况的变化,探明石漠化土壤易氧化碳(ROC)对土壤碳库及养分变化的响应过程及机制,为石漠化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及提高石漠化治理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云南昆明寻甸石漠化土壤,以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为寄主植物,分别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 C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 RI),并设置对照处理(无寄主植物及无AM接种),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不同试验处理下土壤ROC含量,探究土壤ROC与碳库组成、养分状况及植物生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AM真菌均具有显著的侵染与促生效应,其中RI的侵染率与菌丝侵染密度最大,相较于对照分别提高155%和100%,并显著促进桤木树高(60%)与基径(46%)生长;不同AM真菌均显著提高ROC含量,3菌种对ROC含量的提升率大小顺序为:RI(122%)> CE(78%)> FM(61%)。ROC在土壤总有机碳库中所占比例(52%)远高于微生物生物量碳(3%~6%);3种菌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效应表现为:RI > CE > FM。相较于对照,RI 菌种对植物可利用性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及植物可利用性磷的提升率分别为161%、127%、110%及97%;对ROC变化具有较大贡献的土壤环境因子分别为AM真菌侵染率(96%)、植物可利用性氮(94%)、微生物生物量碳(85%)、总有机碳(78%)及植物可利用性磷(72%)。【结论】AM真菌与尼泊尔桤木共生,显著驱动石漠化土壤碳库与养分含量变化并促进植物生长,进而增加石漠化土壤易氧化碳的积累。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石漠化地区植物生长、土壤恢复及活性有机碳沉积的微生物学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棕榈科植物引种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棕榈科植物资源甚为丰富,现有28属约50种,是我国棕榈科植物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本文是在《海南植物志》(第四卷)棕榈科植物的基础上补充了园林绿化中较为重要的12个种,并介绍其形态习性、繁殖栽培和观赏配植等,为今后挖掘、利用、引种和驯化棕榈科植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