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啊,拓荒者!》是充分体现薇拉.凯瑟清新舒缓创作风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在拓荒的过程中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成功拓荒土地的同时,也对自我进行了超越,实现了人性与自然世界之本性的相融相合,达到了生态自我的生命境界,完成了深层生态学提倡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
《啊,拓荒者!》是薇拉.凯瑟著名的"草原三部曲"之一。作者以她熟稔的美国西部边疆生活为背景,成功刻画了亚历山德拉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亚历山德拉与艾弗、麦丽和卡尔关系的分析,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凯瑟的生态女性思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在其短篇小说《一场瓦格纳音乐会》中塑造了女主人公乔治亚娜这一生动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细致分析乔治亚娜的婚姻生活经历以及她晚年时期偶然参加一场音乐会时的复杂体验,展示了薇拉.凯瑟对女性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行命运抉择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类”和“自然”是薇拉.凯瑟内布拉斯加系列拓荒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凯瑟以深情的笔触营造了一个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互蕴共荣的生态世界,充分折射出其崇尚自然、关爱人类的现代生态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怀。凯瑟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对人物共融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关系谐和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薇拉·凯瑟是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内布拉斯加草原为背景,刻画了一代移民者及其后裔开垦拓荒的经历,作品风格简洁高雅,并洋溢着充满野性的美.而作为凯瑟的家乡,内布拉斯加也成为了薇拉·凯瑟作品中的一个背景符号.在其中,她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真挚而又复杂的感情.本文拟通过对<啊,拓荒者!>(1913)和<我的安东尼娅>(1918)中的故土情结的分析,来说明内布拉斯加对凯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作品打破了父权文化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传统,她以西进运动中的女性移民为主人公,塑造了诸多成功的女性,在男性主宰的一些领域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向社会证实了女性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出路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短篇小说《雕塑家的葬礼》中内蕴精神的分析和女性角色的读解,阐述作家薇拉*凯瑟对精神美的追求,对女性力量的不可估量作出的肯定及对现实社会中男女地位失衡的揭露。  相似文献   

8.
凯瑟的小说《教授的房子》的结构是批评家们争论的话题之一。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分析凯瑟的小说《教授的房子》的结构,指出其合理性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进而展示作家高超的小说造诣和小说技巧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作家威拉.凯瑟在其代表作《啊,拓荒者!》中,塑造了亚历山德拉这一勤劳睿智独立的西部拓荒女性角色。她通过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观点的角度将亚历山德拉与小说中的其它男性角色进行对比,以分析亚历山德拉这个挑战男性偏见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详细分析了安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通过解读女儿薇拉、妻子奥尔加不同方式、不同内涵的"沉默",以及神父伊格纳季为了打破"沉默"所做出的努力和他的最终失败,探讨了小说中"沉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作家威拉·凯瑟在其代表作<啊,拓荒者!>中,塑造了亚历山德拉这一勤劳睿智独立的西部拓荒女性角色.她通过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观点的角度将亚历山德拉与小说中的其它男性角色进行对比,以分析亚历山德拉这个挑战男性偏见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学角度,运用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乔治·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模糊语言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的人物会话,揭示了会话中模糊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是在美国南方处于历史性变革这一背景下创作的。小说中的乔安娜.伯顿虽着墨不多,却在揭示文本主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她作为杰弗生镇的外来者,一直从事提升黑人的崇高事业,但在试图提升情人乔.克里斯默斯时,却屡遭挫折。小说在深层结构中演绎了乔安娜.伯顿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4.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所展示的20世纪的呼兰河城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单个人物特写为“点”,将整个呼兰河城形象和魂魄摄取,凸现于读者面前,深层揭示了呼兰河城人物的“生活相”及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者以巧妙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以达到批判愚昧和改造民族灵魂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5.
结合薇拉·凯瑟小说作品的文本分析,从三个方面——生态整体主义审美观、生命共同体意识、“荒野”审美来探讨凯瑟小说中潜隐的生态文明审美观,旨在为正在构建之中的生态美学理论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少儿科技》2013,(1):32-32
清晨,住在派蒂姨妈家的薇拉带着妹妹爬上了屋顶。此时此刻,两个女孩心情沉闷,神情忧郁。自从薇拉最小的妹妹夭折后,她们全家就陷入了深深的悲痛。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为“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千禧年前,“大屠杀后意识”主要以大屠杀隐喻方式渗入其小说文本之中,而其后之作如《上帝之城》等则通过对大屠杀之显性在场的描写,揭示其对纳粹屠犹之深层反思.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金庸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金庸的悲剧意识、叛逆意识、隐逸意识和孤儿意识这四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中的悲剧形象、叛逆形象、隐逸形象和孤儿形象这四类人物形象中,发掘二者的联系更有利于我们理解金庸的作品和他本人.  相似文献   

19.
王晓林 《奇闻怪事》2011,(12):22-24
在一些神秘小说或探险小说中,经常会提到神秘的地下洞穴或隧道,现实中有没有这些神秘的洞穴呢?D贯穿马耳他半岛的地下洞室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南部约10千米处是一片宽阔的高地,高地上有一座小村庄——凯瑟鲍拉村。1902年,一些挖井工人在村里的哈尔萨福里尼街掘井时,竟然一下子消失到土壤里去了,搜寻时人们发现,原来他们跌进洞穴里了,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洞穴就这么被发现了。  相似文献   

20.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中多次出现各种各样的路,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不停地在行走。路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符合作者"性格与环境小说"的风格,它不仅是有形之路,更具有深层的隐喻象征意义。路是解读哈代小说的一条捷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