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以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再现了1967年的反越战游行,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道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抗议”“救赎”的伦理主线,通过探讨梅勒面对越南战争引发的伦理困境时所进行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建构,希图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军》所蕴含的独特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异质的生命内涵。同是面对母性的温情面纱,前者作为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由战斗者摇身成为传授封建礼教的布道者,在清醒的自觉中践行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而魏连殳始终在骨子里和旧传统有着决然的抗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嘲弄和蔑视中,不惜以生命对抗,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人生,由此激励着后来者在斗争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救民众。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雪景有着深切的爱好,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生动的描写。雪景成为鲁迅作品中描写得最多的自然景物。 鲁迅的雪景描写,集中在《祝福》、《在酒楼上》①两篇小说和散文诗《雪》②中。值得注意的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在酒楼上》写于同年同月16日,两篇作品的写作时间相隔只有九天,其中雪景描写风格的一致性同这种写作时间的接近,无疑有着密切的联系。《雪》写作于前两篇作品第二年的1月18日,而其中雪景描写的部分内容与情致则同《在酒楼上》十分相似,两篇共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三篇作品中成功的雪景描写与作品同写于大雪纷飞的冬季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③的北国风光必然激发起作者的灵感。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对雪景展开了全方位的描写,而鲁迅的雪景描写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树德(Paul Ulrich Unschuld)教授,1943年生,德国人,医史学家.专攻中、欧医学及生命科学比较史,尤擅长医学思想史、伦理史研究.1969年开始研习中医药学.1984年任教授,1986年任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医学:药学史》、《中华帝国的医学伦理》、《中国医学思想史》、《什么是医学:东西方的治疗之道》.主要译著有《难经》、《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被忘却的中国古代医学传统》(即徐大椿《医学源流论》,1754年).近20年来他的医史研究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将近500年间的文物与手抄本作为重要中医史料来源,显示其非常开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入手,分析了新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了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间非线性的关系,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学大师所提出的宗教伦理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收在《彷徨》集中)的吕纬甫,是鲁迅刻划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篇幅不长,只是通过一对老朋友在酒楼上的一番对话,记录了一个辛亥革命时期觉醒,辛亥革命失败后,经过挣扎终于向现实妥协,从向往革命到败退消沉的灵魂演变的过程。这一真实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对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具有很大的启示性并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译者在典籍翻译实践中往往轻视文本的诗学价值,诗学伦理研究正是针对译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道德经》诗学气质玄妙深远,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诗学气韵,对最终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描述与分析《道德经》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诗学伦理态度,能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0.
 解读了有关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及科学家核心价值观的 3本原著, 借鉴 《科研诚信: 营造一个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环境》《科学家的伦理和生物安全工具包》《真理的本能: 好奇心和科学品德》 的一些观点, 从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切入, 谈谈科研伦理与学术诚信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伦理的双重性及困境。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问题.艺术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显示出超前于时代的伦理境界,造成一定的接受困难.现以著名电影《英国病人》为例,从影片呈现的"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探讨解读这类作品的正确立场,主张艺术家应以超越性、前瞻性的伦理视界,创作面向未来、全面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所云“龟阴田”,在今山东新泰龟山之北,时李白寓家于此,置有田产;所云“汶阳川”,系指五汶之一,今新泰境内龟山之北的柴汶水;所云“酒楼”,非指任城李白酒楼,乃指新泰龟山之北沙丘城下之酒楼。李白居住新泰的时间约计十二年。  相似文献   

13.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讲述的都是发人深省的文化伦理故事。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传达的存在就是合理、宽恕敌人就是宽恕自己的文化伦理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泛化了当下的时代话语和人们的生活态度;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阐述的大家都是亲人、谁也没有敌人的观念,则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题的合理延伸和合法演绎,二者传播的理念具有同质异构的特征,都指向人类的文化伦理追求,都蕴含着文化伦理的力量和光芒。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动画与伦理的共赢,做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当下性的深度统一,也对如何营造和形成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的独特话语方式及其民族化表现模式,作出了引人关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以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再现了1967年的反越战游行,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道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抗议”“救赎”的伦理主线,通过探讨梅勒面对越南战争引发的伦理困境时所进行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建构,希图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军》所蕴含的独特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文本细读,从现代者返乡模式、人物命运、对未来的思考三个方面阐释了作品的现代性话语内涵,论述了作为“孤独者”的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前行道路之艰难,人物的悲剧命运正体现了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索尔·贝娄在198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偷窃》中蕴藏的犹太伦理:重视个人内省、自新和精神上的自我净化,呼唤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真爱。认为《偷窃》体现了贝娄一贯的深切的道德关怀,指出蕴藏其中的犹太伦理对现代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梳理、分类20多部与民族国家相关的电影,发现最受关注的非主旋律电影都以民族认同和个体伦理的冲突为叙事主线。简要界定"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的内涵,并分析民族认同与个体伦理冲突的起源,再结合《五月的四天》和《色·戒》两部影片,具体探讨民族主义与个体伦理之间的张力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论“孝”,内容不多,然思想惊艳,并形成了一个带有本末式和类回环式特征的理论结构.分析《庄子》关于“孝”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道家在伦理问题上的理论复杂性,对我们当今的道德实践也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美国的悲剧》中的人物罗伯达进行伦理的解构分析,观察西奥多·德莱赛笔下伦理与非伦理的对抗所导致的罗伯达的伦理悲剧,从而揭露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道德和伦理意识的沦丧。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主张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回归到对翻译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翻译伦理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翻译伦理的四种伦理模式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