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区块聚驱条件下含水率、产液量等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结合生产井实例对杏六区聚合物驱试井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注聚合物后地层渗透率降低,渗流阻力增大,注采压差增大;各注聚试验区虽然注入压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生产井流动压力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含水率下降,产液量上升;根据试井解释时采用的油藏模型,可以判断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油藏模型由均质油藏变化为复合油藏再变化为均质油藏,或由均质油藏变为均质加边界油藏再变化为均质油藏;为防止聚合物突破时间过快,可在聚合物驱油初期对地层进行适当调剖,避免油藏过早达到均质油藏阶段,这有利于提高中低渗透层的出油潜力,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特低渗油藏生产井初始含水率高的微观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低渗油藏的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油藏的高,而且生产井开井生产后含水率有一段时间的下降。对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低渗油藏,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使地层原油难以流动;贾敏效应的存在阻塞了油流的通道;地层微裂缝的开启与闭合、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导致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较高;岩石物性特征决定了油藏的初始含水饱和度高,进而使初始含水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特点,阐述了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的概念、测试原理及在特低渗透储层评价中的意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渗透率和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了特低渗透岩心在不同围压下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特低渗透开发区块进行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可动流体百分数是评价储层渗流能力及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可用可动流体百分数预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对于特低渗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是一个比孔隙度和渗透率更能表征储层渗透率的参数.不同的围压,其可动流体百分数和束缚水饱和度是不同的.并对不同特低渗透开发区块进行了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用可动流体百分数预测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效果与油田现场实际开发效果一致,也验证了可动流体百分数概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孙秀菊 《甘肃科技》2010,26(19):35-37
针对辽河油田洼59块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回采效果变差,递减增大的不利局面,利用测井二次解释、数值模拟、动态分析等方法对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在加密水平井二次开发全面深入可行性研究及先导试验取得成功基础上,对洼59块沙三段油层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并实施叠置水平井二次开发,显著增加了区块产能,为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可在相似油藏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5.
单缝单洞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弹性开采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缝单洞底水体系是一种简单的缝洞模式,但对于探索缝洞型底水油藏的开采机理和开发规律至关重要.结合流体在裂缝中的运动规律和液体弹性膨胀理论,建立了单缝单洞底水缝洞油藏弹性开采时油水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方法求解揭示了油水流动规律,得到了产油量、产水量、含水率和采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单缝单洞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弹性开采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特征为凸型,见水后含水上升很快.  相似文献   

6.
根据流体在特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考虑储层渗透率随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渗透率渗流油藏数学模型。在黑油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特低渗透油藏变渗透率数值模拟方法,并对吉林油田红75特低渗透区块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在特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拟线性渗流仅发生在井筒及人工压裂缝附近小部分区域内,地层大部分区域内发生变渗透率渗流,变渗透率渗流占地层渗流的主导地位。以变渗透率渗流油藏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特低渗透油藏的动态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7.
低渗低饱和砂岩水驱油过程中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低渗低饱和砂岩油藏的水驱油特征,在不同初始含油饱和度条件下,进行了两类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得出含水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并结合油藏模型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油水分布状态分析了含水率变化的机理.采用Matlab软件拟合了复杂含水率变化曲线的一般经验公式,分析了公式中各系数对含水率曲线变化特征的影响,以...  相似文献   

8.
针对行列式注水开发油藏油井见效见水方向难以判断的特点,本文以某该类型油藏为例,首先在油藏中建立油水井间系统,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油水井生产资料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判断影响油井的主要水井,再使用动态分析法加以判断。通过研究多个单井实例证实,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不仅可对动态分析结果加以论证,而且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对油井见效见水方向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研究——以Y2油藏西北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辉  彭小东  刘鑫  段策  李军  李正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470-9474,9479
Y2油藏西北区为底水油藏,开采效果差。研究含水上升规律对于改善该油藏的开发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实际的含水率曲线与相渗计算的理论含水率曲线对比发现,实际的含水上升速度远大于相渗计算的理论含水上升速度。单井含水率曲线主要表现为凸型。根据产油量和含水率的变化,分三类对单井的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每类的原因。最后在单井含水上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藏整体的含水率曲线出现台阶状的原因。该油藏底水锥进严重,剩余油主要是富集在注采井间,因此,可考虑水平井技术用于该油藏的深度挖潜。  相似文献   

10.
油田开发中途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油田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影响至关重要,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不可忽略 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停产阶段前后油田的开发规律,将停产前和复产后的产油量、含水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停 产关井对产量趋势的影响。从油田实际生产出发,依托实际油田生产数据,利用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无因次 单峰周期模型、产量递减模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停产前和复产后油田的可采储量和最终采收率。通过多种油藏工程 方法相互验证,判断长期停产对油田开发以及油藏特征的影响程度,指明停产阶段地层能量恢复和油水重新分布、运 移对油田开发产生的有利影响,填补油田长期大范围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影响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同类油田的开发 规律分析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由于没有考虑高含水期油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常导致模拟结果的失真。为此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选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中的黑油模型,应用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方法及垂直平分(PEBI)网格划分技术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3砂层组进行了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阶段建立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其模拟结果更符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采用PEBI网格划分技术精确描述断层、砂岩尖灭、不规则边界等复杂地质现象,可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在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分布受不同因素的控制,在弹性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差异性以及井网方式所控制;而在水驱稳产开发阶段,注入水对储层物性的改造及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更为直观的多层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和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备了一种大尺度可视化砂箱物理模型,进行了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水速度的水驱油实验,考察了不同注采方式、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该模型具有设计尺寸大、模拟程度高及直观可视等特点,较其他模型更具代表性。通过模拟NP 油田某区块砂岩地层,根据几何相似、井型相同、层序韵律相同、流体黏度相同的原则,更加真实的模拟地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注水方式及注水速度对模型的采收率有较大影响。采油井数多,单井控制面积小,采收率略高;而注水速度低,油井见水晚,含水率上升缓,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这一过程也反映了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特征曲线拟合表明,该实验过程符合水驱特征,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水驱特征曲线类型决定了油藏水驱规律特征的描述结果,合适的水驱特征曲线对于油田水驱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根据现场生产所提供的信息筛选出最合适的水驱曲线。对于具体的油藏,其累产油量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是唯一的,含水上升规律也是唯一的,因此根据这两点对水驱特征曲线进行筛选,能够找到准确描述该油藏水驱规律的特征曲线。以WY区块低渗透油藏为例,对甲、乙、丙、丁四种常用水驱曲线在该油藏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认为丙型水驱特征曲线对于WY区低渗油藏的适应性最好。因此,并非所有的水驱曲线都能应用于同一油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才能准确、有效为油田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肇州油田具有储层渗透率(特)低、非均质性强、油层薄等特点,由此导致水平井区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低。针对该油田的油藏特点,选用地下聚合交联的凝胶SC-2作为调剖剂;从注入性、封堵能力、封堵选择性等方面对SC-2凝胶在目标区块中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并设计了目标区块水平井区深部调剖矿场试验方案。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油藏条件下未成胶SC-2溶液的黏度与水相近,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在储层模型中聚合交联后的凝胶对水窜通道封堵率达到99%以上,且对水流通道具有良好的封堵选择性。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实施深调后,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改善,油藏中液流方向得到调整,油井含水率明显下降,其中肇57-平35井的含水率由85.0%下降到78.2%,日产油由1.1 t上升至1.3 t。  相似文献   

15.
自来屯枣21断块目前采油速度低(0.43%),采出程度不高(16.2%),地下剩余地质可采储量多(20万吨),具有挖掘的潜力,但针对处于高含水阶段的中低渗透率、孔隙度的稠油油藏,利用常规的动态分析方法分析剩余油分布并不明朗,最终确定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枣21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的量化研究及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CB油田具有埋藏浅、胶结疏松、地下原油黏度大、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高孔高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地层非均质性加剧、注水波及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开展聚合物驱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优选适合CB油田特征的抗盐聚合物体系,实现封堵高渗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在油田4个井组应用聚合物复合弱凝胶实施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弱凝胶有较强的适应性,注聚施工后井组平均日产油量增加了21. 7 t,平均含水下降了7. 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超过2×104t。建议在该油田针对不同区块的地质油藏特点精选注聚井组,通过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注聚规模、形成集中效应,不断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渤海典型稠油注聚油藏的非均质特征,建立内置微电极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开展了中高含水期注聚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条件下水驱、聚合物驱对开采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相对于均质模型,非均质模型水驱和聚驱含水率曲线均左移,含水率上升速度变快,含水率回升期提前,达到极限含水率时注入体积分别减少了0.18 PV和0.31 PV,最终采收率分别降低了5.89%和4.93%。对于平面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由于聚合物吸附滞留作用,在高渗条带形成了一定渗流阻力,迫使驱替液转向相对渗流阻力较小的中、低渗透条带,从而扩大了平面波及面积;但高渗条带无效、低效循环依然严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中、低渗透条带。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采用优化井网和化学调堵相结合,是大幅度提高稠油油藏注聚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五3东区上乌尔禾组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高含水、水驱动用程度较差的特点,以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基础,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及分流量方程建立了计算水淹程度分布的方法;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反求出含水率为98%时的残余油饱和度,建立了计算剩余水驱可采储量分布的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剩余储量丰度和含水率小于75%的中等水淹程度作为筛选剩余油富集区的第一标准和第二标准,结合有利的地质构造和沉积微相叠合得到剩余油的富集分布,总结了该区块剩余油分布的五种模式,给出了挖潜的有利区域。研究的结果对于指导该区块的二次开发和挖潜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油藏的非均质性和油水粘度的差异,使得水驱开发的油田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较低,生产井过早水淹.多轮次调剖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稳油控水措施.综合考虑了堵剂驱油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应用局部网格加密技术,建立了高含水期油藏多轮次调剖流体渗流模型,并给出了有效的数值解法,且求解过程中线性方程组系数矩阵的存储采用行索引稀疏存储方案.算例结果表明:油田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应用多轮次调剖技术时控制油井出水和稳定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