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磷沉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及现场观测研究了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底泥TP和PO4-P(磷酸盐以P计)沉积特性,分析了再生水中的TP和PO4-P沉积到河道底泥的原因,得出了水溶液的11P和PO4-P随时间变化的沉积规律、结果显示,以再生水作为水源时,水体中11P和PO4-P是沉积的;同时在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中,TP和PO4-P沉积量达到最大值时所需时间为1d,TP和PO4-P的最大沉积量分别为95.15%和96.56%;实际观测研究中11P和PO4-P沉积量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比室内试验所需时间长,约为7.5d,11P和PO4-的最大沉积量小于实验室试验的沉积量,分别为85.10%和87.43%.  相似文献   

2.
底泥泥质与污染物释放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底泥泥质与污染物(TP、TN、COD)释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三峡大学校园文思湖水体底泥进行静水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有机质对底泥CODMn的释放有非常大影响;TOC对释放TN有较大的影响;TOC对底泥释放TP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底泥泥质来抑制湖泊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实验结果可以为文思湖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种自动增氧型垂直下行流生活污水处理器,采用间歇运行的启动方式,研究其对SS、COD、TP、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自动增氧型垂直下行流生活污水处理器的启动时间大约为45d.在整个启动过程中,系统对SS、COD、TP、TN的4d和7d去除率表现为先下降,而后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对SS、COD、TP、TN的4d去除率分别为91.8%、82.4%、93.4%和91.6%;7d去除率分别为92.7%、86.8%、94.3%和94.4%,7d去除率比4d去除率稍高.通过对系统停留时间的测试,得知该生活污水处理器较理想的停留时间为3d,相应的SS、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1%、76.8%、89.1%和82.4%.  相似文献   

4.
通过轮叶黑藻腐解模拟试验,分析了底泥和砂石2种基质条件下营养物质释放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底泥组和砂石组的轮叶黑藻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4. 62%和62. 15%。植物腐解过程释放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溶解氧含量迅速降低,TN、TP质量浓度迅速增加。试验结束时(146 d),上覆水体的水质基本恢复初始水平。水体有机质在56 d以色氨基酸类蛋白质为主,之后逐渐以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类物质为主。植物腐解过程与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跟水体水质及植物本身的特性相关。纤维素酶、蔗糖酶密切相关(r=0. 70,P0. 05),且受植物TOC和水体TN的影响,过氧化氢酶与水体的DO和EC相关(P0. 05),碱性磷酸酶及脲酶则分别受TP和NH_3-N的抑制调节(P0. 05)。  相似文献   

5.
陈菡雯  万帆  黄浩  胡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1):8766-8771
水环境污染是困扰城市发展和影响人居生活的重要因子。为探索研究河湖水环境改善措施,尤其是研究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内湖水环境提升,以武汉市南湖为例,开展了典型城市公园型湖泊的水质提升问题。通过对南湖汇水范围内污染物来源的进行精细化定量解析,结果结果表明南湖入湖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分别为835.6 t/a和92.56 t/a;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有三个典型峰值区域,其面积仅占汇水范围的10.7%,而其TN产污负荷占25.18%,总磷产污负荷占23.97%。采用狄龙模型计算得出南湖水域TN环境容量为315.2 t/a,TP环境容量为21.01 t/a。在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和底泥释放中60%TN去除和75%TP去除的基础上,同时地表径流中TN控制率达到67%、TP控制率达到87%,即TN和TP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值以内,可使TN浓度达到1.5 mg/L,TP浓度达到0.1 mg/L,南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Ⅳ类要求。基于环境容量分析的入湖污染物来源定量解析,以及进一步对汇水范围内污染负荷的空间分析,可为河湖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合理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章卫  石先罗 《江西科学》2022,(3):442-445,458
为探求稻田土壤总磷的释放特征,设置了不同温度、pH及切应力条件,利用柱状底泥开展土壤总磷的释放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土壤中总磷的释放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温度在30℃时释放量最大,最大释放为10℃的1.5倍;不同pH下,土壤中总磷的释放在pH=9时释放量最大,在pH=7时最小;在不同切应力下,土壤中的总磷的释...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双污泥反硝化除磷技术在处理生活污水时N_2O产生量的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进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以及不同曝气量,分析了装置内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3~-)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NO_(3~-)-N)含量,研究了不同控制条件下N_2O的释放量,并对不同DO浓度下NH_3和NO_(2~-)-N完全降解所需时间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硝化阶段DO浓度为3 mg/L时释放的N_2O浓度最低;2)随进水COD浓度的增加,反应完全后装置内TN浓度依次降低、TP浓度依次增大;3)反硝化阶段,进水COD浓度为300 mg/L时,释放的N_2O浓度达到最大值(5.34 mg/L)。  相似文献   

8.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来源的细菌菌株中.筛选得到一株吸附Pt^4 能力较强的菌株XPO5,经鉴定为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dii);并研究了死的XP05菌体吸附Pt^4 的特性.死的XP05菌体吸附Pt^4 的最适pH值为2.0.该菌体对Pt^4 的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最初的8min内,吸附量可达到最大吸附量的78.1%,吸附lh即可达到平衡.在10—75℃的范围内.菌体对Pt^4 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g/L菌体、Pt^4 起始浓度225mg/L、pH2.0和30℃条件下,振荡吸附60min,吸附量达64.4mg/g.Cu^2 、Ca^2 、Co^2 、Au^3 、Pb^2 、A1^3 等离子能不同程度地抑制XP05菌体对Pt^4 的吸附能力.从含有Pt^4 l11.76mg/L的废铂催化剂处理液回收铂,其吸附率达61.3%,吸附量为30.65mg/g.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学提取方法测定分析辽河吉林省段干支流沉积物中氮和磷的质量比及形态, 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研究沉积物中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释放过程. 结果表明: 除杨木水库与支流条子河的沉积物中总磷和总氮质量比较高(1.09~3.00  g/kg)外, 其他干支流沉积物中的总磷和总氮质量比均较低(0.25~0.70 g/kg); 氨氮的质量比在杨木水库中下游的沉积物中相对较高(0.044~0.052 g/kg); 钙结合态磷、 有机磷和残渣磷是总磷的主要存在形态, 可交换态磷、 铝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的质量比较低; 酸性条件可促进沉积物释放氨氮和磷[JP2]酸盐, 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释放氨氮; 释放过程受微生物活动、 pH值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期间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9-10月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对香溪河库湾进行持续监测,并对其主要营养因子的动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初期,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分布差异很大;蓄水完成后.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含量和长江趋于一致.香溪河库湾中TP含量由0.072 mg/L下降到O.066 mg/L,P04-P由0.032 mg/L升高到0.047 mg/L;TN含量略有升高,由0.785 mg/L升至0.817 mg/L,其中NO3-N占TN的百分比从66%增加到87%;D-Si浓度升高了约1.5倍.在3个控制断面,底层TP,PO4-P和D-Si含量大于表层,N在深度方向上没有明显规律.营养盐结构方面,Si/N>1,Si/P>10,有22%的N/P大于22,56%的介于10-22,22%的小于10.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素吸附释放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研究了淹水-落干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氨氮等温吸附特性的影响,以及土壤吸附一定的氨氮后再淹水条件下向上覆水体释放氮素的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氮素的吸附释放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对氨氮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吸附等温曲线满足Langmuir方程,且经淹水-落千后氨氮吸附能力增强,由淹水-落千前的666mg/kg增加到淹水-落千后的833mg/kg;2)模拟淹水条件下,吸附了一定氨氮的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向上覆水中释放氮素,土壤吸附的氨氮越多,释放的总氮通量亦越多,且好氧条件下总氮释放通量是厌氧总氮释放通量的1.2—1.4倍;3)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落干期吸纳大量来自农田地表径流的氮素,再淹水向水体中释放大量的氮素,增加了三峡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长江和嘉陵江交汇段营养限制因子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三峡库区富营养化发生务件与机理研究中,针对营养限制因子与富营养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藻类潜力试验(ACP试验)确定长江和嘉陵江交汇段水体营养限制因子.研究认为:单独的氮对藻类增长无明显促进作用,磷则构成水体藻类增长的限制性因子;TN/TP值高藻类现存量就小,TN/TP值低藻类现存量就大;原水中磷含量越高,添加磷对藻类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这为重庆两江交汇段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及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岸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工程的兴建将改变河流的来水来沙条件,必然地人坝址下游至长江口地区带来一系列影响,根据多次长江口水下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内外岸滩各自的演变进规律,得出口内岸滩的坍失并非上游来沙量的减少,而是河床淤积、主槽摆动所致;通过点绘上游来沙量与口外南汇边滩的冲淤变化关系图,发现两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综合分析了三峡工程坝址以下河床情况,对三峡工程兴建后大通站泥沙量作了估算,从而预测三峡工程对长江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通过消落带土壤氨氮释放动力学实验,研究了三峡入库河流大宁河消落带土壤氨氮释放动力学特征,并分析了样品组成特征对释放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大宁河回水区消落带土壤样品氨氮释放动力学特征,前120 m in为快反应,氨氮释放速度较大,随后进入慢反应,逐渐达到最大氨氮释放量;土壤样品释放动力学特征与总氮、总磷呈现较好的相关性,与有机质、样品氧化物组成、颗粒组成理化指标相关性较弱;土壤样品释放动力学特征与可转化态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非可转化态氮的相关性较弱,这说明样品中氨氮的释放量主要受其可转化态氮含量控制.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支流大宁河回水区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1年调查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河段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包括水温、pH、总悬浮物、可溶解磷、总磷、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硅、溶解氧、CODMn、生物需氧量及叶绿素a含量)和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现存量)的沿程变化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沿江污染物的排放对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临近污染源的江段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耐污性的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甲壳动物现存量较低,浮游植物现存量与水温和水文情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