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中如何贯彻全民健身纲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全面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更好地把德育、教育融入体育工作之中,根据开设体育俱乐部的情况分析,开展、开设体育俱乐部是达到和完成上述目的和任务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同样是倍受欢迎的健身方法,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开设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中如何贯彻全民健身纲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全面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更好地把德育、教育融入体育工作之中,根据开设体育俱乐部的情况分析,开展、开设体育俱乐部是达到和完成上述目的和任务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同样是倍受欢迎的健身方法,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解长青  李景宏 《科技咨询导报》2010,(23):130-130,13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应从领导重视、科学管理、场地使用效率、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体育教学俱乐部与传统体育教学绩效比较、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及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等4方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课外活动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国家输送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等,文章分析了我国与日德等国外实施俱乐部的现状,发现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宣传、管理、师资、经费、内容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好俱乐部的具体措施,为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实施俱乐部模式的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敏  李丽  张付坤 《科技信息》2012,(12):302-303,305
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我市各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课外体育俱乐部课程,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体育培养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师资素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一性以及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强化师资力量、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是保证我市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多,尤其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比较集中,对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俱乐部形式成功的经验更少。高校如何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使课堂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成立体育俱乐部是它的最佳方式。通过渤海大学健美操俱乐部的实践,对高校健美操俱乐部的运作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人数较多,学生素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和增强体育意识.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及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9.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人数较多,学生素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能够体现因 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和增强体育意识。 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及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苏丽娟  李海磊 《科技资讯》2014,12(17):218+220-218
"俱乐部式"教学是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式"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得到较大发展;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得到提高;运动技能的认知与掌握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坚持一切为学生发展,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李洪 《科技信息》2013,(12):308-309
校园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的发展是从90年代开始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俱乐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可以使体育教学活动得到继续延伸,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也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分别从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经费运作、场地设施、指导教师和会员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构建俱乐部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理论依据,最后得出在高校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对建立青少年健康体育俱乐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有 :竞赛型俱乐部、学习型俱乐部、健身休闲型俱乐部、社区健身运动群体等类型 ,建立青少年健康体育俱乐部有利于“自我健康投资”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具有终身体育和为青少年提供体育指导的功能 .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体育俱乐部的设置原则及经营方式 .认为青少年健康俱乐部是全民健身走产业化道路的切入点 ,是全民健身计划按产业化方式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刘方萍 《科技资讯》2012,(7):206-206
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为了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发展现状,掌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全锋 《科技信息》2006,(12):207-20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归纳演绎研究法,对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构建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对我国中学体育发展现状和建立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建立集教学、群体和竞技为一体的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的设想。该设想中,在确定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性质的基础上,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科学构建,并对俱乐部经费来源、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授课制备受关注,在我国,体育俱乐部这个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也日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自2009年提出了开展体育俱乐部授课制的设想,并进行了尝试性实施,根据学院的一些具体情况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该院具体情况,补充、充实和完善了体育俱乐部制度,对"体育俱乐部"授课制方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全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以尊重学生参与体育的意愿为前提,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快乐体育活动之中,体验体育给人带来的快乐,以此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高银华 《科技咨询导报》2009,(5):164-164,166
我国高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俱乐部体育教学、课内外结合俱乐部体育教学三种类型。本文分别从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如何向最优化、最佳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我国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植创建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以及公益体育俱乐部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存在诸多优势,在高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更有利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上质量、上层次、上台阶,应发挥其龙头作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对高校体育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的作用,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探索一条体育俱乐部与体育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尹锁春 《科技信息》2010,(30):281-281
本文在阐述推行俱乐部模式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构成、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体系、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作体系、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对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评述,并阐述了现阶段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俱乐部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在高校中开展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推动俱乐部制教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衔接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采用文献法研究认为,实现二者的衔接必须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在体育实践和体育意识的互动中培养体育意识;通过体育俱乐部和家庭体育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实践上的交流和融合;强化个体体育能力和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转变学校体育资源专属的观念,建立服务大众的意识,学校体育场地所有权、使用分配权交给政府,管理上实行“学校、社会两扇门”制度,整合体育人力资源,实现体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