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诉求,对驱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探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且经过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之后,结论依然成立;(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旅游经济效应具有即时性、异质性特征,在政策实施当期便能发挥效益,且对核心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非核心城市;(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等传导路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且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最大,科技创新次之,产业结构升级最小.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讨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的力量.而长三角区域三省市,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区域市场还不统一,商品、资本与服务的流动受非市场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章在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瓶颈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法制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赵蕾 《科技信息》2011,(3):367-368
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绍兴城市发展应加快参与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因此,适时的创新绍兴城市规划发展理念,更新城市发展的区位定位和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就是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的整合过程。当前,这种区际经济整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文章在分析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的演进机理基础上,探索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合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经济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快车道”,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6.
正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我国当前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融合集聚对周边的辐射及全国的引领作用愈发重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  相似文献   

7.
王小绪 《科技与经济》2014,27(6):106-110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与经济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构建系统的、优势互补的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一体化合作体系,全面加快该区域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选择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为案例地,采用区位商、区位商变化率的方法,对区域旅游产业进行集聚水平的测定.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可以划分为成熟型、增长型、成长型等3种类型.文章在分析3种集聚类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策略,以期促进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东北亚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现状,对实行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动因及障碍因素作以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包括以一体化思路配置旅游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打造一条龙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金融合作作为其基础核心环节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安徽融入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不仅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安徽融入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合作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本文从城镇空间格局、社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特征与优势;同时分析了该区城市功能、区域管理与分工、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2.
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世博会必将对其旅游业产生巨大影响。如何以此为契机突出宁波旅游特色,提升旅游知名度,是宁波旅游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宁波旅游业应从加强宏观指导与宣传,积极开发境内外市场,努力提升旅游饭店形象,加强景区自身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以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  相似文献   

13.
林涛  刘峰  龚卢芳 《江西科学》2008,26(4):653-657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首先简单描述长三角地区发展概况,简要分析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指出长三角地区竞争和合作须要澄清3个认识误区,重点讨论了长三角地区政府实现有序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东北经济区区域经济协作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东北经济区(东北三省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作,是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通过分析“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运行机制,根据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实际,提出了构建东北经济区区域经济协作的信息交互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行为约束机制等。强调在加强合作机制创新,打造东北经济共同体,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中要实现三个转变和五大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旅游城市群的角度出发,构建旅游总量、质量、效益、成长力和发展总实力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以我国东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2007年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均方差方法测算指标得分,比较分析三大区域的旅游竞争状况、指标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整体上环渤海的旅游竞争实力最强,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弱,但就其具体指标特征看,三大区域的优劣势存在差异.环渤海在旅游总量、质量、成长力方面占优势,但效益最低;长三角在旅游总量、质量方面虽然次于环渤海,但效益最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珠三角在旅游效益方面有一定优势,成长力较稳定,但旅游总量、质量与环渤海和长三角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引力模型公式测算长三角都市圈16个市在高铁运行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变化情况,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节点上的研究结果发现:(1)高铁网络形成后长三角都市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大幅缩短、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大幅提升,高铁网络对于改善长三角都市圈可达性、加密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高铁网络影响下区域核心城市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上海-苏州-无锡核心区、南京、杭州在区域交通和经济中的地位凸显,高铁网络加剧了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极化效应,边缘区存在形成交通和经济双重洼地的风险;(3)交通可达性、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在空间上呈现高度耦合,区域交通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在空间上相重合,同时两者又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沿高铁轴线逐渐向南北两端递减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