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沙蜥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P〈0、05),雌、雄个体的两性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年6月至8、9月间,雌、雄个体的SV、TL和BM都有快速的生长(P〈0.01),从7月份开始出现了两性生长差异(雌性的生长速度小于雄性)(P〈0.01);第三年的6月至8月间,雌性的SVL、TL和BM仍在快速生长(P〈0.01),而雄性的生长则不显著(P〉0.05),雌性的三个生长指标的生长量远大于雄性(P〈0.01),并且SVL和BM的生长量与第二年的同期生长量非常接近(P〉0.05);四年以后,雌、雄个体的SVL和TL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都不再显著(P〉0.05),但是在体形大小上还存在极显著的两性异形(P〈0.01).在青海沙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雄性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而雌性则是非“S”形.雌、雄个体的生长受季节和年龄的影响,造成雌、雄两性成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雌、雄个体对繁殖的能量投入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青海沙蜥雌性生殖对策及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沙蜥是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卵胎生蜥蜴 ,雌性性成熟的最小 SVL是 5 0 .0 mm.窝卵数 1~ 5枚 ,平均 2 .74± 0 .86枚 (n=2 3) ,常见窝卵数 2~ 3枚 ,窝卵数随 SVL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r=0 .70 30 ,P<0 .0 0 2 ) .单卵干重 0 .10~ 0 .2 0 g,平均 0 .14± 0 .0 0 5 g,随窝卵数的增加而显著变轻 (r=- 0 .70 77,P<0 .0 0 2 ) .窝卵干重 0 .2 0~ 0 .5 5 g,平均 0 .38± 0 .0 0 7g,随窝卵数和 SVL的增加而增加 (r=0 .8730 ,P<0 .0 0 1;r=0 .8776,P<0 .0 0 1) .与其卵生的近缘种相比 ,青海沙蜥雌性发育缓慢 ,性成熟较晚 ,年产单窝和较多窝卵数 .其生殖对策及进化是高寒环境选择的结果 . 相似文献
3.
4.
青海沙蜥(蜥蜴亚目:鬣蜥科)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1和2002两年间6个月的标志重捕资料,在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草原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体长、体重和尾长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3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选取体长的聚类分析结果把青海沙蜥的所有个体分成3个年龄组,3个年龄组的体长范围分别是:26~36mm;37~50mm;51~65mm.各年龄组体长、体重和尾长平均值差异的F检验结果,说明用体长划分年龄较为合理.青海沙蜥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第II年龄组个体数比例较小.青海沙蜥各年龄组的性比在3个年龄组间是不稳定的,第I,II,III3个年龄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分别为7.7∶1,32∶1和1∶2.1,而在整个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为1.76∶1.青海沙蜥的体形大小的性二态在其性成熟前后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5.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郭砺,包孟彩,栾雅文(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变色沙蜥消化道组织学中图资料分类号Q959.62Q954.58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1997年5月采自内蒙古西部,均为体长大于50mm的成... 相似文献
6.
7.
8.
9.
根据2001和2002两年间6个月的标志重捕资料,在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草原的青海沙蜥(Phrynacephalus vlangalii)的体长、体重和尾长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3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选取体长的聚类分析结果把青海省沙蜥的所有个体分成3个年龄组,3个年龄组的体长范围分别是:26-36mm;37-50mm;51-65mm。各年龄组体长、体重和尾长平均值差异的F检验结果,说明用体长划分年龄较为合理。青海沙蜥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第Ⅱ年龄组个体数比例较小。青海沙蜥各年龄组的性别比在3个年龄组间是不稳定的,第Ⅰ,Ⅱ,Ⅲ3个年龄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分别为7.7:1,32:1和1:2.1,而在整个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为1.76:1。青海沙蜥的体形大小的性二态在其性成熟前后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研究证明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的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雄晰性成熟时最小吻-肛长为45mm,吻-肛长大的雄晰在一年中成熟精子出现早且维持时间长。雌蜥性成熟时的最小吻-肛长为41mm,产卵期为5月末至7月末,每只雌性成蜥每年产卵一次,吻-肛长大的雌蜥产卵多而大且比吻-肛长小的雌晰产卵早。 相似文献
11.
草原沙晰(Phyrnocephalus frontalis)生殖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草原沙晰(Phyrnocephalus frontalis)每年产卵一次,平均窝卵数为3,平均生殖投入(卵重/体重)为0.164,生殖投入与体长、体重、年龄不相关;窝卵数与生殖投入显著正相关,y=0.025x 0.095,r=0.462,即生殖投入随窝卵数增加而增加;体重与窝卵数显著正相关y=0.35x 0.86,r=0.65;体长与窝卵数刀显著正相关,y=0.1x-2.45,r=0.51。根据繁列期前后性比(♀/♂)的变化,推测部分雌晰繁殖后死亡,说明生殖对雌性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根据各项生态学特征的比较,草原沙晰的繁殖策略属K选择。 相似文献
12.
荒漠沙蜥血清蛋白含量的年周期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荒漠沙蜥(Phrynocphalus przewalskii)血清蛋白仿及血清蛋白组分的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测定时间为4-10月的每月中旬及1月中旬(进行人工冬眠的蜥蜴),血清总蛋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蛋白组合组分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然后用双波长色谱扫描仪扫描,计算相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在深冬眠期的1月最高,为81.45g/L,4月出 一进入繁殖季节,其含量开始下降,夏季(6-8月)降为43.81g/L,其中7月最低,为38.07g/L,秋季的含量略低于春季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冬 眠前(10月下旬)及冬眠期(1月中旬),雌性的含量高于雄性,且差异显著(P<0.05),在出眠后的繁殖季节雄性的含量高于雌性,在冬眠季节清蛋白的比例相对增加,而球蛋白的比例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植被盖度较低的、日晒条件好的生境,而繁殖后选择草本盖度较高、食物条件较好的生境.对照样方季节变异不明显,表明该差异主要由沙蜥的主动选择引起.繁殖前温度相对较低,沙蜥为了获得较高体温、保证生殖腺发育而选择低盖度生境;繁殖后期为了避免高温、快速积累越冬所需脂肪而选择高草本盖度生境.无论对照样方还是选择样方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且参数的变异模式相同,表明栖息地的地理差异与生境的差异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沙蜥也会权衡逃避敌害和取食的利害,而做出有利于其存活和繁殖的选择.如在灌丛盖度较高逃避捕食较容易的生境会较多地考虑日晒和取食,而在植被盖度较低食物不利时侧重取食. 相似文献
14.
郭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6):658-662
对内蒙古土默特平原(40~41°N,109~112°E)由于生境变化引起的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种群特征的变化作了研究.在植被盖度<10%的沙地生境,草原沙蜥密度较高,当沙地种植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7~8年后,植被盖度变为>40%且食物较以前丰富充足,其密度下降,低年龄组死亡率增高是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营养生态位宽度指数增大,但沙蜥对鞘翅类昆虫的取食频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5.
1995~1997年在鄂尔多斯沙地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小毛足鼠(Phodopusroborovski)的巢区和活动距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鼠的巢区和活动距离雄性分别为3536.1±443.3m2和112.7±8.0m、雌性分别为3375.0±379.8m2和110.1±7.2m,二者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季节差异.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r=0.807>r0.01=0.283,df=87). 相似文献
16.
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1):76-80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的相互竞争能力,在空间生态位,草原沙蜥的竞争力大于丽斑麻蜥,而在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一维则相反.以各种因素衡量,丽斑麻蜥对灌从生境的适应能力强于草原沙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