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u2+和Cr6+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出膜后一周的蝌蚪为实验对象,研究了Cu2 和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Cu2 对中国林蛙蝌蚪24 h,48 h,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31,0.105,0.038 mg/ L;Cu2 对蝌蚪的安全浓度为0.02 mg/ L.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24 h,48 h,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6,4.48,4.57 mg/ L;Cr6 对蝌蚪的安全浓度为1.55 mg/ L.同时讨论了中国林蛙与其他两栖类蝌蚪相比对Cu2 和Cr6 耐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林蛙蝌蚪期营养要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讨汞对两栖类动物的致毒作用和机理,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暴露于含Hg2+的曝气自来水中,统计得出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48,0.849,0.609和0.488mg/L,并计算得出安全浓度(SC)为0.167mg/L.另外,将26~27期林蛙蝌蚪饲养在Hg2+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和40μg/L的曝气自来水中,染毒40d,分两时段测定其体内汞的含量,24h蝌蚪体内的汞含量表现为染毒初期出现多个富集高峰,10h后逐渐下降并稳定;每隔5d的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随染毒时间延长,蝌蚪体内总汞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染毒30d后,各染毒组蝌蚪体内总汞含量基本稳定,且各染毒组蝌蚪体内总汞的平衡含量接近.蝌蚪急慢性汞中毒实验表明,汞污染对林蛙种群的正常生长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甲胺磷、草甘膦对牛蛙蝌蚪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每间隔2 h观察、记录一次牛蛙蝌蚪的自然状况、死亡尾数、体色及活动状况;同时测定水温、室温、及水体溶解氧。结果表明,甲胺磷对牛蛙蝌蚪的24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0.83 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83 g/L;草甘膦对牛蛙蝌蚪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1.57g/L,安全质量浓度为1.157 g/L。  相似文献   

6.
铜(Ⅱ)对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温度、pH值和碱度条件下铜离子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铜离子对蝌蚪的毒性随水温的升高明显加强,当温度为20、26、32℃时,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06、0.032、0.026 mg/L.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铜离子对蝌蚪的毒性降低,在碱性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铜离子对蝌蚪的毒性加剧,pH值为6.7、7.5、8.8时,96 h的LC50分别为0.100、0.206、0.140 mg/L;在碱度较低时,铜离子对蝌蚪的毒性随碱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碱度较高时,铜离子的毒性随着碱度的升高而增强,碱度为0.79、1.30和1.65 mmol/L时,96 h的LC50分别为0.206、0.180、0.100 mg/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暴露在不同浓度的2,4-D丁酯、2,4-D和2,4—二氯苯酚中急性毒性效应,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两栖动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统计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结果常温下,2,4-D丁酯对中国林蛙蝌蚪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5.28,4.53,4.79,4.90 mg/L,SC为1.27 mg/L。2,4-D对林蛙蝌蚪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276.89,268.62,273.50,267.55 mg/L,SC为79.37mg/L。2,4—二氯苯酚对林蛙蝌蚪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17.06,15.82,14.11,11.48 mg/L,SC为4.57 mg/L。结论使用除草剂2,4-D丁酯对稻田中蝌蚪具有毒性作用,而植物激素2,4-D对蝌蚪毒性微弱。  相似文献   

8.
饲料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用单纯植物性饲料、单纯动物性饲料和两者混合制成的饲料饲养中国林蛙蝌蚪,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不同饲料饲养的蝌蚪的体长、体质量等项指标进行测定.发现饲料对中国林蛙蝌蚪的体长、体质量和发育速度都有影响,这对于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21~23℃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牛奶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牛奶影响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添加牛奶的3组(T_2,T_3,T_4)蝌蚪的活体质量及相对生长自23日龄起较空白组逐渐显出优势;T_2组蝌蚪成活率及变态率最高,T_4组最低;各试验组之间的变态幼蛙初始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牛奶添加量的增加,变态幼蛙初始质量增加,但变态开始日龄延后及历时延长;蝌蚪最大活体质量、开始变态日龄、变态期历时及变态幼蛙初始质量与牛奶添加量呈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968,1.000,0.987;变态率与牛奶添加量呈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24;适宜的牛奶添加量为每100只蝌蚪0.5~1.0 m L.  相似文献   

10.
日本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日本林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早期胚胎发育情况,根据胚胎外形变化和主要生理特征的出现以及行为,从受精卵到左侧鳃孔封闭、出水孔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24个时期,本文是对日本林蛙胚期划分和各期特征的记述,并同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它们在胚胎特征上的区别可以作为鉴别种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的测量方法研究三氯杀螨醇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5~20℃下,三氯杀螨醇对黑斑蛙蝌蚪的24 h、48 h和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7.861、3.82和8.21 mg/L,95%可信区间分别是15.37~20.751,2.62~15.147,.81~8.63 mg/L。安全浓度(SC)为2.49 mg/L。  相似文献   

12.
研究灭菌唑对鸟类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饲喂毒性,为该药的环境风险提供数据支持。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灭菌唑对日本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和急性饲喂毒性,并对结果进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当经口毒性试验定为1 000 mg ai/kg体重浓度时,在7 d的试验周期内,试验鸟类未发生死亡及其它中毒症状。当饲喂毒性试验设定为1 000 mg ai/kg饲料浓度时,在8 d的试验周期内,试验组与对照组摄食量无明显差异,试验鸟类未发生死亡及其它中毒症状。灭菌唑对日本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7 d-LD 50〉1000 mg ai/kg体重、急性饲喂毒性LD 50〉1 000 mg ai/kg饲料,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灭菌唑对鸟类的急性毒性为低毒,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农药。  相似文献   

13.
采用SPSS软件概率单位法研究了4种不同烃链长度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日本三角涡虫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C4mim]Br,[C6mim]Br,[C8mim]Br和[C10mim]Br对日本三角涡虫72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 079.46和1 744.38mg·L-1,919.35和725.00mg·L-1,312.79和238.50mg·L-1以及32.57和23.25mg·L-1.由LC50值的大小可知,4种不同烃链长度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的毒性[C10mim]Br>[C8mim]Br>[C6mim]Br>[C4mim]Br.由此可见,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涡虫的急性毒性大小与其烷基侧链长度密切相关,碳链越长毒性越大.此外,根据急性毒性试验涡虫的中毒症状,也就离子液体对涡虫可能的靶器官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Cu2+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急性致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Cu2+浓度为0.000 5 mg/L、0.005 mg/L、0.05 mg/L时,日本沼虾幼体在54 h内均能够正常存活;Cu2+浓度为0.1 mg/L时,只有部分沼虾幼体中毒致死.而当Cu2+浓度超过0.25 mg/L时,日本沼虾幼虾在48 h内致死,并出现鳃变兰、肝脏变黑的现象.随着Cu2+浓度增大,日本沼虾幼虾存活的时间变短,肝脏和鳃的中毒颜色变深.日本沼虾幼虾48 h的半致死浓度为0.268 mg/L,其安全浓度为0.026 8 mg/L.  相似文献   

15.
以黑斑蛙受精卵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的锌离子(分别为0,1,5,10,20,30,45,60,80mg/L)作为培养液,研究锌离子对黑斑蛙胚胎出膜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锌离子会显著缩短黑斑蛙胚胎50%出膜时间(P〈0.05,n=8),但对黑斑蛙蝌蚪的最终出膜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n=8);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蝌蚪的畸变率大大增加,且畸变类型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尾部呈泡状膨大、尾部呈‘S’型、头部呈泡状膨大、个体形态较小(是正常个体的50%-65%),总体表现是锌离子浓度越大,毒性效应越强,致畸率越高,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蝌蚪的畸形比率受锌离子浓度影响差异极其显著(P〈0.01,n=8),且蝌蚪尾部的弯曲程度也随锌离子浓度的增加更趋严重,这与锌对尾部神经系统的毒害有关;锌离子对黑斑蛙蝌蚪的死亡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实验初期各质量浓度组蝌蚪死亡现象不明显,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出膜后第5天到第10天,在肌肉感应期出现死亡高峰,与对照组相比锌处理组的蝌蚪死亡率明显增加,而且浓度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_s带分析,发现安徽产日本林蛙Zn=26,14m+8sm+4st,No.10染色体短臂上有随体。C带主要为着丝点C带,并有较多染色体对的C带呈现异态。Ag—NOR_s位于N0.11长臂末端。在与不同地理分布群的研究结果比较中发现,核型和C带带型有明显的差异,而Ag—NOR_s带则相似。  相似文献   

17.
检测了水体铜(Cu2+)暴露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组织铜富集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华倒刺鲃幼鱼死亡率随水体铜含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而上升(p<0.05),死亡率与暴露时间的关系呈“S”型逻辑回归曲线;铜暴露96、120、144、168 h的半致死含量LC50分别为0.500、0.401、0.356和0.352 mg·L-1,铜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安全含量为0.050 mg·L-1;0.4、0.6、0.8、1.0、1.2、1.4 mg·L-1铜暴露下幼鱼的半致死时间L T50分别为116.0、78.0、80.7、56.0、46.7、46.0 h.2)中华倒刺鲃幼鱼组织按铜富集含量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肝脏、鳃、肌肉,急性铜暴露(7 d)不足以产生较强的富集效应.研究提示水体中的铜含量变化显著作用于中华倒剌鲃幼鱼的存活率,但对组织铜富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