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探讨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相结合,如比喻与拟人、比喻与典故、比喻与兴的融合等,分析了日本古典诗歌中多重审美积淀;其次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释意象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在日本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典故方面的困难,试图解释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最纯粹的文体,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座座美不胜收的园林,吸引着人们去寻幽探胜,乐而忘返。然而,那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那逝去的渐渐模糊的时代,那离我们逐渐远去的诗人的身影,那个时代特定的诗律和语法,那层出不穷的典故,给后来的探胜者设置了一道道障碍,只有跨越它们,诗歌才会走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空白这一概念的界定出发,分别从接受美学和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角度对留白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在译文中留白既是保证读者充足的审美体验的需要,又是遵循交互主体性哲学的需要,最后以两句诗的不同译文为例,证明了文学翻译中保留和再现空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沈光文诗歌中的典故来源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作者善于以典抒怀,以史明志,体现了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水着盐、浑融无迹等用典技巧。沈光文诗歌通过对典故的娴熟运用,自然贴切而又含蓄蕴藉地表现了明清之际遗民诗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诗作古雅凝重、沉致深婉的审美风格,也折射了作者崇高峻洁的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6.
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诗·周南·桃夭>的桃花意象原型,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及其审美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桃花意象亦得到丰富和发展.明代世风、士风的变化,导致诗歌桃花意象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7.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50字左右)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似文献   

8.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夕,欧洲大陆进入了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漫漫长夜,这时,人类文明火炬的高举者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其中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医学、教学、哲学、法学、伦理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诗歌创作是阿拉伯文学中产生时间最早、贯穿整个文学史始终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文学部门。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蒙昧时期、伊斯兰教初期、伍麦叶朝时期、阿拨斯朝时期及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统治时期等几个阶段。早在远古时代,口传歌谣就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和东北部的贝杜因牧民中长期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诗派对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一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何其芳、废名、卞之琳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诠释了中国诗歌中的新旧关系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承传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精神 ,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考察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处理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中英文古典诗歌作为语料对诗歌中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数据统计,发现中英文衔接手段的使用存在很大差异。从古典诗歌这一新的视角比较中英文使用衔接手段的差异,探索不同语言的典型语义逻辑组织结构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由社会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它并没有达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神韵”境界,与中国传统“神韵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下,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在平等的对话中展开,并努力实现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四个方面,就古典诗歌"对话式教学"中,如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作以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朦胧是一种模糊美,是一种隐约飘渺、寓意难定的风格特征,为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风格之一.作为诗歌风格的朦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境界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第二,寓意的隐晦性、多义性.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典故携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贯穿了整个文学创作的历史,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定型为汉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语料群。早期对典故的体认在修辞学的框架中起步,虽时人对其态度褒贬不一,但随历朝用事实践的发展,古代诗话、文论中亦不乏对其运用细则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运用的方法、要求和禁忌方面。进入20世纪,学人继而对典故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涉及到内涵界定、与成语熟语等的关系、典故辞书编纂及其文化蕴含诸方面,并且对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典故运用实践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评价,多具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古典诗歌的经验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发生关联。首先,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感受方式和生存技艺,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引起今天读者在人生经验上的共鸣。其次,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书写的哪些生活经验已经或正在消失。第三,诗歌与经验的复杂关联,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要求。最后,以战争诗歌为例,讨论当下发生的经验与过去发生的经验的关系,它涉及到感受与体会诗歌作品意义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民族的文化传统、情绪方式以及心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9.
赵金来 《科技信息》2009,(16):254-254
灿烂的古代诗歌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启迪着今人的思维。本文从如何阅读学习古典诗词入手加以分析研究,使初学者能够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初步具备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以提高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英汉典故性成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典故性成语折射出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