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电化学测量,研究了C1- 和SO2-4 浓度、介质温度和电位对孔蚀诱导 期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孔蚀的诱发速度(沿文献用语,并以诱导期的 倒数1/r表之)遵循着下列方程: 1/τ=Aexp(-Eα/RT)[C1-]α「SO24]β 孔蚀诱发的推动力( E)愈大,诱发速度愈快。根据实验结果,对孔蚀的诱 发机理进行了探索,认为吸附的C1 与膜中金属阳离子形成易溶盐,导致了 钝化膜的溶解破坏。达到诱导期时,钝化膜局部被“穿透”,基体金属开始 溶解。  相似文献   

2.
研究孔蚀的诱发,在于揭示活性阴离子对钝态的局部破坏机理,以及材质和环境因素对孔蚀诱发过程的影响,为孔蚀的防止及新耐蚀合金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用000Cr18Ni14系列不同 Mo含量(0—3%)的不锈钢作试验材料,在含有氯离子的介质中系统研究了孔蚀的诱发过程,以及有关因素的影响规律。得出下列结果: (1)孔蚀的诱发需要满足一定的临界条件:临界氯离子浓度、临界温度和临界电位。 (2)孔蚀的诱发速度与氯离子浓度、温度以及缓蚀性阴离子(SO2-4)浓度之间的关系遵循下列方程式:式中,τ-诱导期,Ea-表观活化能,α和β分别为Cl-和SO2-4的反应级数…  相似文献   

3.
以传质的扩散方程为基础,针对膜相控制释放进行动力学研究,建立并推导了准稳态,环境浓度不断提高的释放动力学模型,解决了现有模型环境介质为无限渗阱假设产生的偏差,使模型更接近于实际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永兵  胡琴  蒲万芬 《科技资讯》2008,(32):187-188
盐沉析法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要在油田应用必须研究盐沉析体系的结晶动力学方程,而油藏是一个多孔介质系统,本文首次开展了针对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多孔介质的盐结晶动力学研究,采用数学方程描述了盐沉析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盐沉析反应过程可以用两个方程来描述,即①注入体积与压差的关系为Y=(a+bx)/(1+cx+dx2)—有理函数;②注入体积与出口钠离子浓度的关系为Y=1/(a+bx+cx2)—反二次方程。通过压力上升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下降的描述,动力学方程间接反映了流动过程中盐沉析的形成和盐沉析大小,对深入研究诱导盐沉析体系的调剖工艺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钝化304不锈钢单晶体在pH1.0,0.25mol/lNa_2SO_4含氯介质中的孔蚀行为。对孔蚀过程中的阻抗频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孔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复合物(MOHC1)形成。复合物进一步吸附更多的氯离子,导致溶解反应发生。并提出一个孔蚀的的反应机理模型,它与304不锈钢多晶体在硫酸含氯介质中的孔蚀机理没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化学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316L与316LN两种不锈钢在高温高盐环境中的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Mott-Schottky曲线研究了两种材料的钝化膜半导体特征,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316LN不锈钢的钝化膜结构以及N元素在钝化膜中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在高温高盐环境中,两种材料形成的钝化膜都为n型半导体;316LN不锈钢形成的钝化膜耐点蚀性能更好,其钝化膜内缺陷浓度更低,N元素会在钝化膜中富集。最后利用点缺陷原理对316LN钝化膜的耐蚀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酸性溶液中氯离子对铁钝化过程的作用,SEM实验结果表明:氯离子破坏了在铁的阳极钝化区域内形成的钝化膜,并引起孔蚀;硝酸根离子能够抑制氯离子引起的孔蚀,并使铁恢复钝化状态。这些实验结果与电化学方法获得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动电位扫描法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传统电弧熔炼制备的Cu-40Ni-20Cr合金在不同Cl^-浓度的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合金在单一Na2SO4介质中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腐蚀速度较慢,腐蚀过程由电化学控制腐蚀,电化学阻抗谱呈单容抗弧特征.在含Cl^-腐蚀介质中,随着Cl^-浓度的增加,自腐蚀电位不同程度负移,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Cl^-浓度大于0.02mol·L^-1时,出现Warburg阻抗特征,腐蚀过程由电化学控制转为扩散控制;加入Cl^-后,极化电阻减小,腐蚀过程中存在一定弥散效应.  相似文献   

9.
PVDF成膜过程中溶剂分布的模型计算及其大孔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浸入沉淀相转化法测定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铸膜液体系在成膜过程中溶剂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实验过程中保持PVDF质量含量15%不变,采用的添加剂包括PEG200(聚乙二醇200)、PEG20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拟合实验数据得到了溶剂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在此基础上以实测结果为边界条件,利用坐标变换后的费克扩散方程计算了膜内溶剂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根据计算结果与电镜照片,讨论了不同添加剂形成不同大孔长度的PVDF膜结构的现象。结果表明:膜内溶剂的浓度高、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大孔向底部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锈钢去膜表面在氯化镁介质中的点腐蚀现象。去膜表面发生点蚀的临界电位低于膜覆盖表面发生点蚀的临界电位。去膜表面的点蚀主要在晶界和夹杂起源。点蚀形貌是敏锐的条纹状花样。根据作者提出的裸表面与氯化物介质反应步骤模型讨论了点蚀特征电位的意义以及裸表面点蚀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电解质溶液对Ni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不同酸度、离子强度、离子迁移速率的电解质溶液中镍电极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酸性溶液中氯离子对镍电极溶解、钝化、孔蚀等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提高溶液酸度和离子强度,都会加大金属镍的腐蚀速率,对金属卤化物而言,阳离子迁移速率越小的溶液对金属的腐蚀越严重,在0.1mol/L硫酸溶液中,氯离子的含量超过0.03mol/L时,就会有明显的孔蚀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钝化304不锈钢在pH8.4,H_3BO_3(0.2Mol/t-Na_2B_4O_7(0.05mol/1)及pH9.2,Na_2B4O_7(0.05moI/I)的含氯介质中的点蚀行为;提出了点蚀的反应机理及发展阶段的界面等效电路模型,并认为在点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都可能有复合物(MOHCl)及其进一步的吸附产物(MOHCl-Cl_n~-)形成。  相似文献   

13.
Fe-Cr合金的钝化膜和点蚀发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AFS和FPMA以及旋转圆盘—圆环电极等方法,对三种Fe-Cr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钝化和点蚀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铬的作用和溶解机理,并据此提出了两种点蚀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4.
工业纯钛和00Cr25Ni22Mo2不锈钢的缝隙腐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不同温度及不同介质中化学浸泡法和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工业纯钛和00Cr25Ni22Mo2不锈钢之间产生的缝隙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缝隙的情况下,00Cr25Ni22Mo2不锈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的缝隙腐蚀速率明显大于在还原性介质中的缝隙腐蚀速率;工业纯钛则恰恰相反。温度对缝隙腐蚀有较大影响,随温度升高,00Cr25Ni22Mo2不锈钢的缝隙腐蚀加重并伴有点蚀产生;工业纯钛在1(mol·L-1)H2SO4溶液中,随温度升高缝隙腐蚀速率增加明显,高于83℃伴有点蚀产生。电化学实验表明,存在缝隙情况下,在25℃1(mol·L-1)H2SO4溶液中,工业纯钛的维钝电流密度小于00Cr25Ni22Mo2不锈钢的维钝电流密度,工业纯钛的击穿电位比00Cr25Ni22Mo2不锈钢的高约800mV;而在85℃,工业纯钛的维钝电流密度大于00Cr25Ni22Mo2不锈钢的,而且工业纯钛的击穿电位下降明显,两者的击穿电位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猪肉盐溶蛋白的提取率,分别对NaCl溶液浓度、MgCl2溶液浓度、NaH2PO4添加量和pH值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猪肉盐溶液中的蛋白含量.按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正交分析,结果表明,猪肉盐溶蛋白的优化提取条件为:NaCl溶液浓度0.8 mol/L,MgCl2溶液浓度0.04 mol/L,NaH2PO4添加量4 g/kg,pH值7.0.  相似文献   

16.
以0.01mol/L NaCl溶液中的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慢速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第一次极化只发生亚稳态孔蚀、同时发生亚稳态和稳态孔蚀两种条件对再次极化时小孔形核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极化条件对不锈钢再次极化时的孔蚀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两种极化条件下的第一次极化均导致材料表面活性点显著减少,从而再次极化后亚稳孔形核数目明显减少,同时亚稳态孔蚀电位和稳定孔蚀电位都有所升高;两种极化条件下的第二次极化过程中产生的亚稳态小孔的峰值电流和平均生长速度与初次极化相比有所增大,其原因主要是第二次极化的电位范围更高。  相似文献   

17.
Nine steels with different deoxidizing degrees and two comparative steels were selected. Their pitting initiation susceptibility was compared by means of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sts in 3wt% NaCl solution. The pit propagation rate was evaluated in artificial sea water and 3wt% sea salt solution by simulating occluded corrosion cell (SOCC) test and hanging plate test, respectively. The composition of inclusions and corrosive feature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and optical microscopy (O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lfide inclusions in steel are the sites for pit nucleation. The sulphide inclusions vary in shape from short spindle-like to long strip-like with increasing deoxidizing degre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lower the deoxidizing degree gets, the lower the pitting initiation susceptibility becomes, and the stronger the resistance to pit propagation exhibits. For steels with different deoxidizing degrees, their pitting initiation susceptibility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while the pit propagation rate is primarily subjec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ons in steel.  相似文献   

18.
络合滴定法测定钛酸钡中的钡和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络合滴定法对钛酸钡中的钡和钛分别进行了测定。样品用盐酸溶解后,首先加入稀硫酸沉淀钡为硫酸钡,而后把其溶于EDTA-碱性溶液中,用Mg~(2+)滴定过量的EDTA,可求出钡的含量;把沉淀出钡后的滤液调pH到5.5,加入过量EDTA,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硝酸铅溶液返滴过量EDTA,可求得钛的含量。该法与传统测试方法相比,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Pitting corrosion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in NaCl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taircase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SPEIS).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the transition of stainless steel from the passive state to pitting corros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equivalent electrical circui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ost probable mechanism of pit creation is the film breaking model.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staircase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pitting corro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