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杨涛 《世界知识》2011,(19):24-27
抱有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戒备和防范意识在增加; “高层交往热,民间互信冷;政治上利用,经济上防范;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纠结;媒体负面报道多,正面报道少”;造成这种局面,既有两国民众在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上的认知差异,更有西方势力破坏中蒙两国友好的蓄谋。  相似文献   

2.
正生食与熟食——地理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稻作文化是指稻作农耕以及伴随这种农耕而出现的一些相关文化现象。虽然日本的稻作文化源于中国,但由于地理、历史环境的差异,中日两国已经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大米在中日两国都常常被作为主食,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两国民众在饮食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喜欢吃凉的米饭,热腾腾的米饭出锅后要搅拌凉了做成寿司、饭团,并将其作为招待客人的高级料理。而且这种习惯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养成。幼儿园里小孩子吃的午饭便当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较大。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园林设计者的园林观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存在着不同点。从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和审美趣味这三个方面入手,探求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与"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园林设计水平和景观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日本九州的鹿儿岛到我国上海只有400多海里,日本的先岛群岛距我国台湾省仅60多海里。历史上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交流之频繁和密切在世界史上也是少见的.纵观中日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在绝大部分的岁月里,两国是和平共处,相通共荣。但在一时期里,两国间又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特别是本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员伤亡达三千五百万,财产损失五千亿美元.这段痛苦的历史与历史上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今天.国家间的…  相似文献   

5.
外交动态     
<正>习近平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中日一衣带水,2000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做出重要政治决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缔结了和平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迅速加强,按理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应加深,然而事态却恰恰相反,摩擦和冲突反而日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围绕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展开的论争。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成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焦点,为此中日两国政府一再交涉,媒体屡发评论,民众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7.
吴限 《世界知识》2023,(13):24-25
<正>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 5周年,中日关系又迎来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历史,由时间不断累积和反复验证所构筑的友好基础,或可称为一种“历史的温存”,成为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的保障。这种“历史的温存”既和煦着两国爱好和平人士践行中日世代友好的理念,也曾让一度跌至冰点的两国关系实现了“破冰”“融冰”而重归正轨。然而,变局之下,中日之间这难得的“历史温存”正在被奉行现实主义政治的日本肆意消耗而日益冷淡,未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探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特点,分析它对中日两国文化思想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史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本族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为了寻求民族发展,两国都翻译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吸收学习西方文化。但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差异,因而两国的翻译活动也有不同。本文从两国历史背景和对西方的认识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英两国都具有悠久的文学历史,也产生了很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涵盖了两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这给我们从文学作品来分析两国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截取了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于3月28日至4月2日应邀访问了友好邻邦印度尼西亚,受到了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接待。陈毅副总理与苏加諾总统、朱安达首席部长、苏班德里约第二副首席部长兼外交部长等进行了友好、诚挚的会谈,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文化合作协定和发表了两国外交部长联合公报。陈毅副总理转达刘少奇主席邀请苏加諾总统再次访问我国,苏加諾总统接受了邀请。陈毅副总理的访问和上述这些文件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把两国的友好关系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谚语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虽然中日两国的谚语是不同民族的谚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相通性。同时由于各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各民族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些差别从谚语中便可发现。日本谚语既有超越语言文化差异的普遍特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因此我们通过对谚语的翻译,不仅能了解日本的国民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思维方式等,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日本国民的人生观、处世观和道德观,更重要的是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娜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193-193,195
“文化”这一概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所占重要地位,中韩两国由于历史、地理、制度、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两国的文化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相似性和差异直接的表现在了两国的语言上。本文就文化引起中韩两国的语言表达不同做以比较,并对目前国内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中日合作也受到一些非经济性障碍因素的影响,日方没有正确对待历史是根本原因,日美安保合作同盟亦是影响中日合作的一个重大障碍,中日两国国民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也是阻碍中日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为此,中日双方应从换位思考、加深相互理解,客观认识对方、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民间交流等方面共同努力,消除非经济性障碍因素对两国合作深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论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同与异,既涉及民风、民俗,又涉及伦理、道德,既论历史,又论当今.中日两国文化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诸多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日本文化保持着其特殊性。笔者认为,日本文化的基调可以说是儒教日本宗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它们都是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爱国政治运动,但其最终结局及其对两国历史的影响却大相径庭。本文分析比较了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着重探讨了它们的主要区别,以期加深人们对两国历史的认识,引出必要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邵冰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92-94
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中日合作也受到一些非经济性障碍因素的影响,日方没有正确对待历史是根本原因,日美安保合作同盟亦是影响中日合作的一个重大障碍,中日两国国民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也是阻碍中日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为此,中日双方应从换位思考、加深相互理解,客观认识对方、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民间交流等方面共同努力,消除非经济性障碍因素对两国合作深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静 《科技信息》2012,(33):185+212-185,212
本文通过研究日文汉字的历史由来,及对日本社会文化诸领域的影响,从字形、字种、字音等方面对中日汉字的对比分析,对照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中日汉字的特点和概况。得以指出日文汉字在中文汉字的基础上的演变与发展,从而认清汉字的发展方向及学习汉字的策略,借鉴两国汉字的优点,相互发展汉字及其所具有的文化。认清汉字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作用、现实意义及汉字在日后发展的前景。除此之外,汉字虽在两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完善,但仍存在不足,所以汉字今后的发展将需要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2月25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与来访的尼泊尔副总理兼外长塔帕举行会谈。王毅表示,中尼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始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相待,高度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中方对中尼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感到满意。今年对于尼泊尔和中尼关系都是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一年。尼已顺利完成国内政治转型,国家发展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响应尼方愿望和需要,以尼新政府成立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印度的古老优秀文化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资源,更是两国开展交流与合作、走向自强之路的精神财富.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通过培养高端人才、提供高深知识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铺设道路.中印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差异,共性和个性为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互补的空间.中印高等教育合作能够激发两国文化和教育的潜在互补性,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挖掘两国的文化契合点与创新点,促进两国文化和教育的共同发展,这是历史赋予中印两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