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传统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它的建造过程与空间营建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李蓓 《科技咨询导报》2010,(15):243-243
傣族属百越族系,它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特点是沿河谷种稻,居干栏式建筑,"断发文身,善于纺织"。同时也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神话是傣族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社会环境之中,也是他们情感的体现思想的表达,与他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傣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干栏”是其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傣族很早就从岭南向南迁徙,两个民族分化后分别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此,其“干栏”式建筑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远古踪迹     
大理是我国西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早在4000年前,大理就有史前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大理史前人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进行纺织、捕鱼和狩猎,居住在半穴居或干栏式的建筑之中,过着一种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大约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大理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大理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云南青铜文化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学术界一致认同的洱海地区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楼阁式古塔建筑夜景照明效果不良的现状,合理优化楼阁式古塔夜景照明色温表现视觉适宜性,在只考虑色温效果视觉呈现的基础上,结合古塔周边夜景照明实际环境特征、古塔照明设计色温应用现状及照明手册色温推荐,开展不同模拟场景下的楼阁式古塔夜景照明色温视觉舒适度主观评价实验,将视觉舒适度评价值作为标签,利用C-SVM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构建在不同色温及亮度工况下楼阁式古塔夜景照明色温视觉舒适性主观评价模型,并通过散点图及ROC曲线,对比不同分类模型的分类界面及结果,得到楼阁式古塔建筑最佳色温及亮度表现区间,在不同色温及亮度工况下与视觉舒适度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对楼阁式古塔建筑照明设计色温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将C-SVM分类算法与照明领域问题相结合,为设计者更好地利用照明手段还原人们心目中本质的楼阁式古塔建筑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楼阁式古塔建筑夜景照明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楼阁式古塔的内框和外框结构原理,结合近代建筑工程结构力学及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通过科研实践范例,证实楼阁式古塔结构原理的房屋增层改造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房屋增层改造技术,可供房屋增层改造工程设计实施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一步研发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文山州的各个民族,从古至今都热爱美术,他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包括原始岩画、铜鼓纹饰、服装服饰、壮锦图案、“干栏”建筑、石雕木刻、民间工艺美术以及农民版画等。这些资料具有极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将其用于房屋设计、市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点建设,以及服装设计、装饰装潢和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生产上,并使之进一步弘扬光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理是我国西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早在4000年前,大理就有史前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大理史前人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进行纺织、捕鱼和狩猎,居住在半穴居或干栏式的建筑之中,过着一种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大约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大理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大理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云南青铜文化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学术界一致认同的洱海地区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夜景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照明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楼阁式古塔这一类东方典型建筑为例,现阶段夜景照明效果满意度较低,相关研究也较少。文中通过大量的考察、测量和研究,梳理和分析了楼阁式古塔夜景照明美感表现的人眼视觉感受评价要素;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处理变量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能力,运用AMOS软件对影响楼阁式古塔建筑夜景照明效果的视觉感受评价因素及因素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影响因素间关系的量化分析模型,通过对所构建模型的拟合调整和分析验证,深化了对各核心要素潜在关系的诠释,并从定量的角度阐述和剖析了各核心评价要素。最后,构建出可供实际应用且客观合理的楼阁式古塔夜景照明视觉评价体系,为古塔类建筑夜景照明设计和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提供数据和评价标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植物园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傣家竹楼。虽然建筑材料已经换成了钢筋水泥,但是结构还是傣族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人字形的屋脊和上下分层是最大的特点。在民族文化博物馆中,你可以看到望天树标本等雨林奇物,可以看到缩微的雨林景观,还可以看到普洱茶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式样,其中建筑文化尤富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作一个分类,并试探其形成原因。一、建筑类型(一)从实用功能分1、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是起源最早的建筑之一。其功能在于居住、避风雨、却虫兽。各民族都经历了从穴居、巢居等简单的居住方式到较复杂的居住方式。傣族古歌《关门歌》中就有反映穴居生活的篇章:“山洞在野外/山洞在森林/野外有大蛇/林中有虎豹/孩子们,快进去/老人们,快进去/我要关门了/我要堵洞了 搬…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风格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是在喀斯特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影响下 ,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 ,在明清的发展渐趋稳定的表现为干栏式建筑的民居 ,原为仡佬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的住屋形式 ,后为土家族、苗族仿用 ,具有美学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和石板房。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以其就地取材的便利和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充分利用传统民居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 ,结合景区开发能促进景区、社区和自然的统一 ,并能保持旅游地的持久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论壮族干栏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干栏式建筑为载体的壮族干栏文化 ,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文化含量最为丰厚、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很多合理、科学的优良文化成分 ,也有一些落后乃至消极的文化因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要继承和发扬其优良成分 ,摒弃其落后的因素 ,注入现代建筑技术及文化因素 ,构建既有时代特点 ,又有民族风格的新的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14.
建筑首先是一种物质资料产品,它是为满足人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人们利用建筑物质进行劳作。生活和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活动。人类从原始的穴居--半洞穴式已发展至当今社会的楼堂阁宇。同时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日益更新,以及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寄居场所要求水准不断提高,建筑学开始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建筑艺术。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两重性。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的再升华,受建筑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址数量已大大增多,夏、商、周时期建筑普遍流行一种“干栏式”建筑,同时此时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地面台式”建筑,并且大量应用板瓦、简瓦覆盖屋顶。  相似文献   

16.
侗族“矮脚楼”的产生模式一般被认为是侗族典型干栏式建筑“高脚楼”受汉文化影响变化的结果。本文中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其村落布局及单体建筑从南方天井式民居到侗族“矮脚楼”的演变过程,并以此作为侗族“矮脚楼”产生的另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审美文化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歌舞艺术、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民族审美文化将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为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9.
各个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建筑样式的出现,它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在当今世界现代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将民族建筑符号化、抽象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等将民族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满足现代人们由于长期文化归属感缺失带来的精神回归需求。  相似文献   

20.
科研动态     
2003年8月5日至11日,我校科研处处长杨永福及民族研究所部分研究员,在文山州委宣传部朱荣同志的陪同下到富宁、广南先后对剥隘古镇、壮剧发源地之一的索乌村,皈朝沈土司衙署遗址、广南县者兔乡西芽村壮族干栏式建筑及坝美生态文化村进行田野考察。考察期间得到了广南、富宁两县县委宣传部及文化局、民宗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富宁县委宣传部刘副部长、广南县委宣传部李副部长、文化局冉副局长特意为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并对如何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以便更好地参与两县的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