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针对目前在国内用得比较多的4种水驱特征曲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既简单又综合了甲乙两种类型关系的f wR*水驱特征曲线。将丙型与丁型结合提出新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和经典的水驱特征曲线完全等效的一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同时又能反映含水率-采出程度关系的多条曲线,对它的形状和性质作了一些研究,指出今后水驱特征曲线的研究方向是找出更简单、准确、实用的广义水驱特征曲线。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所建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实际数据拟合相关性更强,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2.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利用生产资料预测水驱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以后水驱可采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学者提出并改进形成了70多种水驱特征曲线,但适用条件和预测精度各有千秋,制约着水驱特征曲线应用的效率及效果,行业标准中推荐的水驱特征曲线也在根据实践认识不断变化。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及常用水驱特征曲线的物理意义,认为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提出了常用水驱特征曲线谱系图,进而建立了近似理论曲线、广适曲线、丙型曲线、丁型曲线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接着基于丙型、丁型水驱特征曲线提出了广适水驱特征曲线的简易求解思路,建立了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在层状水驱、底水驱或者两种方式并存油田中的应用方法,将具有唯一解的常用水驱特征曲线优选问题转化为广适水驱特征曲线与丙型、丁型曲线联合求取唯一解问题;最后以海上多个典型油田为例进行了应用,大幅提高了不同水驱方式下水驱可采储量预测精度及决策效率。  相似文献   

3.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利用生产资料预测水驱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以后水驱可采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学者提出并改进形成了70多种水驱特征曲线,但适用条件和预测精度各有千秋,制约着水驱特征曲线应用的效率及效果,行业标准中推荐的水驱特征曲线也在根据实践认识不断变化。首先通过分析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及常用水驱特征曲线的物理意义,认为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提出了常用水驱特征曲线谱系图,进而建立了近似理论曲线、广适曲线、丙型曲线、丁型曲线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接着基于丙型、丁型水驱特征曲线提出了广适水驱特征曲线的简易求解思路,建立了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在层状水驱、底水驱或者两种方式并存油田中的应用方法,将具有唯一解的常用水驱特征曲线优选问题转化为广适水驱特征曲线与丙型、丁型曲线联合求取唯一解问题;最后以海上多个典型油田为例进行了应用,大幅提高了不同水驱方式下水驱可采储量预测精度及决策效率。  相似文献   

4.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用来预测水驱油田的产量及可采储量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水驱特征曲线的研究,已有几十种水驱特征曲线的表达式,由于油田开发的复杂性,各类曲线很难定量描述油田开发的全过程,而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阶段。基于前人提出的几种水驱特征曲线,提出了第2种水驱曲线结合第10种水驱曲线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以及丙型与第10种类型结合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和经典的水驱特征曲线完全等效的一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并对新型特征曲线的形状和性质做了研究。通过实例分析,所建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实际数据拟合相关性更强,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5.
水驱特征曲线类型决定了油藏水驱规律特征的描述结果,合适的水驱特征曲线对于油田水驱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根据现场生产所提供的信息筛选出最合适的水驱曲线。对于具体的油藏,其累产油量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是唯一的,含水上升规律也是唯一的,因此根据这两点对水驱特征曲线进行筛选,能够找到准确描述该油藏水驱规律的特征曲线。以WY区块低渗透油藏为例,对甲、乙、丙、丁四种常用水驱曲线在该油藏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认为丙型水驱特征曲线对于WY区低渗油藏的适应性最好。因此,并非所有的水驱曲线都能应用于同一油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才能准确、有效为油田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常规水驱特征曲线多为单一曲线,适用范围较窄,人为选取直线段会引入误差,不利于开发效果评价。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两种常规水驱曲线,建立了一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该曲线表现为"曲线簇",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油藏,扩大了水驱特征曲线的适用范围。实例分析表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不仅适用于中高含水期、不同原油物性的油藏,也适用于化学驱油藏,扩大了特征曲线的适用范围。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对动态数据进行拟合,避免了人为选取数据所产生的误差,含水上升规律预测精度高。新型水驱曲线可以很好地评价不同类型油田开发效果,从而指导不同类型油田的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7.
管错  李先杰  张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470-9475
常规水驱特征曲线可以较好描述中高含水阶段水驱动态规律,但在特高含水阶段,水驱特征曲线会偏离原来直线关系,进而导致对生产动态的预测分析误差增大。本文对高、特高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的对数与含水饱和度相关性进行了重新拟合,得出了一条能够准确描述相渗曲线形态特征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种适用于水驱开发全过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中所涉及的相关参数在高含水和特高含水阶段呈线性相关,通过这种线性相关性的外推,可以方便地实现对生产动态的准确预测。与传统水驱特征曲线相比,传统甲型水驱特征曲线也是本文所提出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的一个特殊表达形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新型注水型曲线的准确性进行了论证,通过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冀东油田典型区块的生产数据对新型注水型曲线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注水型曲线与传统曲线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复杂,呈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多尺度特征,除个别井水驱特征曲线呈现出砂岩油藏特征或单一直线段特征外,其余井水驱特征曲线多呈现出多直线段台阶状或不规则特征,因此不能直接对传统水驱特征曲线进行简单的应用。在对国内外常用的50 多条水驱特征曲线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对桑南西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选择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需要根据分析应用情况的不同及与实际资料的相关性来选择应用水驱特征曲线。为了进一步完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的选择应用,在此基础上对其水驱特征曲线应用相关事项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9.
童宪章提出的水驱特征曲线变换公式简单,参数求解容易,反映了不同含水上升规律的特性,在预测油田产
油量、可采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只适用于中高渗透油藏。在此基础上,根据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推导出了
改进的水驱特征曲线,此公式体现了不同相渗特征决定着不同的水驱特征曲线,使已有水驱特征曲线更加完善、更具
理论依据,得到了适用于计算低渗透及中高渗透油藏水驱地质储量的通式。利用两种公式分别计算了某一油田的水
驱地质储量,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水驱特征公式计算的水驱地质储量,精度更高,为油田高含水阶段准确估算水驱储量
提出了新的思路,相对于目前国内常用的统计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对指导矿场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振环 《科技信息》2011,(23):74-75
水驱特征曲线是水驱开发油田固有的特征曲线,对于水驱油田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甲、乙、丙、丁水驱特征曲线单独使用时预测偏高或偏低的问题,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即简单又分别综合了甲型和乙型,丙型和丁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从而扩大了他们的应用范围,提高了预测准确程度。实例计算表明,所建立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实践数据拟合相关性更强,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11.
根据青龙台油田构造复杂、非均质严重、多次进行方案调整的特点,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广义水驱曲线法、经验公式法等四种方法对其可采储量进行了标定.当经济极限含水率取95%时,四种方法计算的可采储量相近,而当经济极限取98%时,水驱曲线法计算结果偏高.可采储量和剩余储量的标定结果表明,龙11断块剩余可采储量为165.91×104t,几乎还有一半的可采储量分布在储层中,而此时的综合含水率已高达77.3%,对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是综合评价注水开发效果的两项重要指标.从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定义出发,结合水驱特征曲线,给出了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表达式.并以小型断块油田为例,指出当油田实际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点落在标准曲线上和附近时,开发效果向实际规划的目标方向发展,油田目前的配注合理;如果实际存水率点落在标准曲线的下方,说明指标偏低,开发效果较差.同时还讨论了如何利用水驱指数标准曲线预测注水开发油田的配注量.  相似文献   

13.
油藏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若单纯用某一种方法计算采收率都具有局限性。结合官1断块已经进入开发后期的实际情况,本次采收率预测采用三种方法: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分析法及无因次注采曲线交汇法。通过采收率评价综合分析目前的开采条件是否适应油藏的特点,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储量。  相似文献   

14.
水驱特征曲线是油藏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针对安塞油田王窑区渗透率很低、中低含水的现状,选择了一种适合于该区块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利用单井水驱特征曲线,对该区的35口油井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剩余油饱和度以及采收率进行了标定.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将该区的水驱特征曲线分为两种类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结果表明该区的单井控制储量、可采储量、单井采收率都比较小,剩余油饱和度比较大,且各参数在单井间的变化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