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RS与GIS的北京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对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参考和指导意义.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Rs与GIS技术.参考200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以北京市各区县为评价单元,对北京市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生态环境综合总体状况为良,其中远郊区县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生态环境状况优于城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利用GIS技术与RS数据获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佛山市及其5区、32镇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4.
以RS和GIS技术为主,结合传统的常规监测资料,通过遥感数据处理,图像的解译和信息提取,系统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变化,建立水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内水资源环境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评价采用GIS技术,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长沙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市生态环境现状总体情况一般.为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应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环泉州湾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GIS和RS技术,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环泉州湾地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在作五级划分的各等级中,第Ⅲ等级以上面积占86.81%,其中第Ⅱ等级的比例最高,主导着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水平,但仍有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需要引起人们重视.同时表明,基于GIS和RS技术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理论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开拓性:利用该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获取数据方便、快速的特点;栅格叠加功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空间表达功能使评价结果显示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徐州市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S和GIS技术对徐州市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LANGSAT TM/ETM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译判读,获取反映徐州地区1987年和2006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及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对徐州地区5区2市3县2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这种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研究表明:20年来徐州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转化明显,其中裸地、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是研究区总体特征;林地面积的增加,使研究区域空间异质性增强,呈现独立板块增加的趋势和阶段性演化的特征。徐州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自然条件、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人类活动是这种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基于RS/GIS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RS/GIS技术,以1994年5月12日的Landsat TM影像和2003年4月25日的Landsat ETM+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基于光谱值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厦门市的土地覆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约10年间厦门市土地覆盖状况变化显著,耕地大量减少,林地明显增多,建设用地整体增多且结构有所改变,常规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很少;综合年变化速率不大;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是城市扩张的驱动力,造成土地覆盖情况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GIS和RS技术的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研究,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现实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平台的CBERS-1卫星数据的应用研究——以贵阳市生态环境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理信息系统(G IS)为数据处理平台、CBERS-1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野外考察,从贵阳市生态环境、人口和经济现状入手,主要利用RS与G IS为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因子信息提取的技术、环境指标确定的方法,构造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探讨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贵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探讨生态环境现状背景指数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关系,由于岩溶地区的人口压力过大,因此还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中人为干扰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依据1995年和2004年ETM和QuiekBird卫星遥感图像和其它辅助资料,以龙口市为实验区,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融合、增强处理,采用分层分类法提取研究区生地利用信息,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析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探讨了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可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Landsat TM/ETM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景观斑块面积、分离度、破碎度、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对我国典型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生态景观的基质是草地,景观格局始终呈农牧交错结构;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斑块面积增加,但中高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减少,低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质量退化严重;林地斑块面积增加,但连通性不够明显,防护林廊道尚未形成;沙荒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各类型景现斑块面积增减变化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高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耕地、林地、极低盖度草地、沙荒地、居民工矿建设用地.总体看来,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有所改进,但改进幅度不大,政策引导和人为活动是本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2004、2009和2014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进行厦门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厦门市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主要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林地与耕地,三者占总面积的90%,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最大,其次为林地与耕地。建设用地呈逐渐增加,耕地呈逐渐减少,而林地呈略微减少趋于稳定的态势,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林地与耕地之间。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335,表明厦门市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各区生态环境状况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同安区和集美区的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较高,思明区和湖里区较低,翔安区各项评价指标处于中值,海沧区的土地退化最为严重,各区应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分析江西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自1986—2005年近20年来,江西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研究期内,工矿居民点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工矿居民点用地增加来源主要为耕地,林地来源主要为草地,水域来源主要为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稳定性来看,上饶市和萍乡市的土地利用相对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部生态环境历史和现状出发,阐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必要性和现实问题,并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出了RS和G1S支持下的解决方案,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城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分析--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为指导,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完成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快速调查,探索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土地详查的技术流程,建立了西固区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不同年代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以每年0.34%的速度减少,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以每年0.64%的速度上升,城市市进程加快;盐碱地面积以每年0.05%的速度增加,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合理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7.
以吴江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3年TM遥感图像解译的景观类型空间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基于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指标和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景观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总体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2)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分析能够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景观类型重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小班数据自动更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相邻两年度遥感影像和上一年度小班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小班数据自动更新技术。通过多时相遥感特征与植被变化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判别植被变化贡献较大的一些遥感特征,提取每个小班的遥感特征,对现势的遥感影像和小班历史GIS数据的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森林资源变化判别规则,以确定变化小班。然后以变化的小班内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边缘提取和图像分割方法自动提取变化界线,产生分割线,再用分割线更新小班界线,从而生成本年度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研究表明:基于边缘提取方法的自动更新结果存在较多的伪边界,同时又丢失了一些真正的边界,其自动更新效果不理想;而基于图像分割方法自动更新的小班变化界线与人工目视勾绘的小班变化界线基本一致,可以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旭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115-118
随着RS、GIS的应用领域日趋广泛和深入,文章详细阐述了RS与GIS一体化;分析了应用RS、GIS进行城市规划监测的有利条件及其基本流程;讨论了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的2个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调查工作的相关经验,以新技术“GIS”和“RS”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对土地利用调查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而后分别从RS和GIS二个方面探讨了他们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重点探讨了RS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作用,全文将笔者长期的实践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