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驶向拜占庭》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晚期的代表作,诗歌围绕中古拜占庭文明探索了肉体与灵魂、短暂与永恒、现实与理想等诸多问题,蕴含了诗人的西方基督教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观念。该诗的美学以事物的对立原则为基础,在对崇高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追寻中得到强烈表达;"金鸟"意象意蕴深刻,是矛盾对立的调和物的集中体现,体现了诗人反对物质主义,追求精神不朽及艺术永恒,实现"存在的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叶芝作品中的诗歌形象通过隐喻概念机制输出爱尔兰文化,映射关系的建立和突显的形成是展示文化信息的环节。诗歌隐喻形象的建构,实际上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在文学诗歌作品的解读上是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关注爱尔兰民族命运,但是其诗歌中爱尔兰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诗人早年时热衷于民族主义,诗歌创作题材汲取了爱尔兰传统神话与民间传说,勾画出理想的爱尔兰蓝图;到中晚期时由于政局变化和诗人本人的心态逐渐成熟,叶芝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思索,其诗歌中对爱尔兰的态度由狭隘走向成熟,他扎根于本土文化,却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语境,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是现代爱尔兰首屈一指的爱情诗人,爱尔兰现代戏剧艺术的开拓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将,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有爱尔兰现代文化之父的美称。叶芝还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是二十世纪前期现代象征诗派的巨匠,他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对英国和世界诗坛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叶芝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叶芝早年爱慕的女演员毛德·岗身上,多数人认为叶芝诗歌以歌颂该女士的美貌及表达对其求而不得的思念及伤感为主。但通过对叶芝诗歌创作中众多女性形象的细致分类、总结,可以看出叶芝诗歌中女性形象创作的多样性以及内容表达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爱尔兰诗人叶芝在诗的结束句提出问题的写诗技巧加以讨论,特别详细分析了TheO'Rahily和Girl'sSong的结束句对全诗产生的作用以及给读者留下的想象,从中领略到在叶芝诗歌的变幻无常之中隐藏着诗人的理性和深邃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叶芝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叶芝早年爱慕的女演员毛德·岗身上,多数人认为叶芝诗歌以歌颂该女士的美貌及表达对其求而不得的思念及伤感为主。但通过对叶芝诗歌创作中众多女性形象的细致分类、总结,可以看出叶芝诗歌中女性形象创作的多样性以及内容表达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诗集《玫瑰》之中,诗人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运用,二是哲理意味在诗歌中的传达,三是通过直白质朴的诗歌语言达到独特的诗歌效果。多种手法的并列使用既造成了叶芝诗歌纷繁多变、关不胜收的奇丽景致,又为我们理解叶芝后来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幻象>是叶芝一部非常重要的散文著作.然而它对叶芝诗歌创作的价值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对<幻象>追根溯源和阐释的基础上,揭示它对叶芝诗歌创作的诸多影响,从而肯定<幻象>在叶芝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叶芝.  相似文献   

10.
希尼是一个毕生致力于"铸造一个民族尚未诞生的良心"的爱尔兰诗人,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精神上与叶芝相通。他的文化精神和内心痛苦与他的天主教信仰密切相关,他坚信宗教的道德劝诫会使人"做得更好",他的诗就是一种祈祷。  相似文献   

11.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因此,谢默斯·希尼成为爱尔兰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4位作家,也是在威廉·叶芝(1865—1939)之后获得如此殊荣的第2位爱尔兰诗人。 谢默斯·希尼,1939年4月13日出生在北爱尔兰德雷县的一个小农庄,并在那里长大成人。1957年,他移居贝尔法斯特,现在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是家庭中的长子,共有7个弟妹,父母都是天主教徒。1961年,他在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贝尔法斯特的一些学校和学院任教(1962—1966),继而返回女王大学任文学讲师(1966—1972)。他还在美国的伯克利和哈佛任客座教授,1989年起又任牛滓大学文学教授,讲授诗歌。  相似文献   

12.
"悲剧快感"是叶芝诗歌中既意蕴深远又令人费解的一个主题。解读"悲剧快感"是理解叶芝哲学观、美学观及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尼采相信所有艺术的本质是提供审美的悲剧快感,而悲剧快感源自梦境(日神精神)和醉境(酒神精神)的二元对立、碰撞、融合的过程。尼采的悲剧理论对叶芝的"悲剧快感"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芝建构的"悲剧快感"主题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艺术体验及审美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是欧洲的软件之都,不仅有大量的海外公司投资在爱尔兰,爱尔兰本土软件企业的力量也相当显著,爱尔兰在整个世界的软件市场上有相当强的立足之地.本文全面分析了爱尔兰IT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区块链共识机制中验证效率偏低问题,将聚合签名方法应用于共识过程中的消息验证,改变共识过程中传统的单签名验证方式,从而降低共识过程中的验证复杂性;为了解决密钥中心权限过大问题,结合分布式密钥生成技术实现多中心的密钥授权机制,使共识节点的密钥生成不再依赖于单可信中心,从而避免密钥托管问题;以实用性拜占庭容错方案为例,构造基于多中心聚合签名的拜占庭容错共识改进方案。仿真实验表明,相对传统的实用性拜占庭容错方案,所提方案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布莱恩.弗里埃尔的代表作《翻译》被誉为爱尔兰戏剧史上的分水岭。在爱尔兰被视为一个后殖民语境的前提下,从3个方面解读该剧中的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过程:语言和文化身份塑造,(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及重写历史与文化身份之重构。同时,指出弗里埃尔并非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之上,而是通过否定和颠覆"既定"的现状积极地为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创造新的表达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夏宇梁 《科技信息》2011,(13):577-578
小说《一个叫亨利的名人》是爱尔兰著名作家罗迪.多伊尔1999年出版的一部历史小说,该小说以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亨利20世纪初参加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经历,揭示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存在弊端和矛盾,作者也从亨利的视角对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发起反思。本文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第二部分分析近代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根源。第三部分结合历史背景和小说情节,讲述主人公亨利参加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经过、结果并对解析亨利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认识。最后一部分则结合作者罗迪.多伊尔和亨利对待民族主义的态度,分析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作家乔伊斯的小说<死者>中,生与死的对立和悖论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品通过一位爱尔兰知识份子的思想变化过程,揭示了个人的精神危机和社会的道德瘫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爱尔兰社会死气沉沉,令人窒息,家庭与人际关系充满着矛盾.都柏林人精神空虚,是社会瘫痪的体现和精神上的死者.  相似文献   

18.
实用拜占庭容错共识算法(PBFT)作为联盟链中最常见的共识算法,可以在恶意节点少于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正确性.然而,PBFT算法在建立信任与共识过程中存在高时延、低吞吐量、主节点选取安全性、恶意节点未处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奖励积分机制来对共识节点进行分组并设定候选节点集,提出了一种高效快速的拜占庭容错算法(DIG-PBFT).在共识过程中,DIG-PBFT通过动态地调整实际参与共识的节点,增加了安全性更高节点的参与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PBFT算法及其同类工作相比,DIG-PBFT算法的吞吐量更大、时延更低,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叶芝的诗歌创作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在创作中他把巫术当作奇妙的素材和手段而使用,叶芝的面具理论和舞蹈者的比喻发展了象征主义理论。诗言志,通过诗歌叶芝表达了他的贵族主义的政治观、极端主义的社会观、二元对立和循环发展的哲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算法可以容忍网络存在不超过节点总数三分之一的拜占庭节点,常被作为联盟链的共识算法。针对PBFT存在主节点选取规则简单、通信复杂度较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验证随机函数(VRF)和BLS签名的拜占庭容错(VBBFT)共识算法。在VBBFT共识算法,VRF在共识节点中选取主节点,主节点作为消息收集和发送的协调者,并将节点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转化为BLS签名过程,降低了节点间的通信复杂度,并保证了节点间的信息交互是安全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VBBFT共识算法与PBFT算法相比,交易吞吐率提高了62.3%,时延降低了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