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民党在政治影响和组织力量方面超过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国民党的联共政策,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为中心的“容共”、“限共”政策,因而在统一战线中,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限制的策略,客观上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国民党的从民者、追随着地位。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也是党的政治路线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然而党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却有一个认识过程,其中1922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西湖特别会议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对于当时实现国共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叶剑英作为驰骋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战线上的“三骑士”之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活动家。  相似文献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倡和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内始终存在着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它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是同步进展的。  相似文献   

8.
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中的“包办”问题管志武二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统治的重压下,积聚了巨大的革命潜能.这一革命潜能在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迅速转变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滚滚铁流.其间国共两党关系决定着这...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统一战线,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的三大法宝。新的“三大法宝”是对中国革命时期“三大法宝”的继承和超越,是时代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运用新的“三大法宝”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和理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題。认为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党制”、“两党制”的实践和探索,是不对的。民国初年并未实行过什么“多党制”,孙中山也未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并非“多党制”。两次“国共合作”同西方的“两党制”毫不相干。认为在中国没有生长出“一党制”是错误的。中国政党史上没有出现过“多党制”,却有过国民党的一党制。这些就是中国在政党制度问题上特殊的历史和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