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大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5条随机引物中,包囊游仆虫大核DNA共扩增出220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18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4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28%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154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19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25条特有片段,两者有29%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大核DNA结构存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包囊游仆虫在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大核DNA、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所得结果为揭示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直升机电力巡线系统中利用核线约束进行线路三维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基于多角度成像技术的直升机电力巡线系统中,为了完成线路预警需要计算导线与周围物体的相对距离,除需要生成线路走廊所在地区的数字地面模型外,还必须提取三维线路信息.因此,提出了一种利用核线约束对线路中间隔棒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进而可以重建整条电力线的三维信息.现场飞行实验表明,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重建电力线路的三维信息,使得系统的物线距离测量达到巡线需要的0.5 m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两栖类变态过程中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本文利用尾部离体培养、DNA含量分析、组织切片和形态学分析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了中华大蟾蜍变态过程中尾部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学变化;同时研究了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的抑制剂对蝌蚪尾部程序性死亡的影响.发现这一特异性抑制剂明显阻止了中华大蟾蜍变态中尾部的萎缩,表明该酶在其尾部的程序性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的这一发现为深入研究发育过程中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DNA为供体,大豆为受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多种变异类型。为探讨外源DNA 导入技术的可靠性,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CaMVneo 用同法导入大豆。所收获的种子发芽后培养于一定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中,其中部分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抗性,可继续生长发育。分株提取这些植株的DNA,以质粒DNA 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供试的14个植株中出现了13个阳性斑。实验结果证明质粒DNA 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获表达,从而间接地证实了授粉后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 的技术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碳钢在含有不同浓度鸡蛋水解产物的2mol/L盐酸、2mol/L硫酸、2mol/L碳酸铵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研究了碳钢在不同介质中的阳极过程,发现鸡蛋水解产物对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碳钢皆有明显的缓蚀作用.在HCl溶液及(NH4)2CO3溶液中,鸡蛋水解产物的最佳浓度为2.0%,在H2SO4溶液中,鸡蛋水解产物的最佳浓度为1.0%,并对鸡蛋水解产物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1)外源 DNA 导入技术应用于转移抗病基因是有效的;(2)外源DNA 导入后代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特殊类型,为新种质创造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扼要介绍了DNA微阵列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包括DNA微阵列的制造原理、杂交和检测的方法,数据结果分析方法,DNA微阵列应用范围,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小麦,获得了转基因小麦,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外源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并在后代中表达,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中药糖微康治疗的糖尿病大鼠,西药开搏通治疗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胰等组织中提取出其基因组DNA,应用对DNA甲基化作用敏感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paⅡ和MspⅠ(为一组同裂酶(进行了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化作用的主要位点在CpG二核苷酸处,且“糖微康”在关闭患糖尿病后肾组织中被异常活化的基因的同时,还能活化糖尿病动物胰组织中处于静息状态的基因,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都与DNA甲基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合成的向卫星序列(GTG)5、(GT)8、(CAC)5和人源上卫星33.15做引物,首次随机扩增了伏翼的基因组DNA,从多态性DNA片段回收8条特异性片段,即(GTG)5a、(GTG)5b、(GT)8a、(GT)8b、(CA)5a、(CAC)5b、33.15a和33.15b。与被标记过的基础组DNA做探针斑点杂交结果表明,8个片段中(GTG)5a、(CAC)5a和33.15a产生了阳性信号,  相似文献   

11.
应用South-western技术以番茄丛矮病毒组(tombusvirus)6种病毒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外壳蛋白对单双链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tombus-组6种病毒(PLCV,AMCV,CNV,CyRSV,PAMV,TBSV)的外壳蛋白及PLCV重组外壳蛋白是一种单双链DNA结合蛋白,对单链DNA的结合能力远远超过双链DNA。这种结合作用可能与在tombus一组病毒外壳蛋白立体空间结构有关,因为当蛋白变性时结合作用大大降低。另外,一旦外壳蛋白与单链DNA发生相互作用,用4moL/L尿素或0.1%SDS在90°C水浴中难以洗掉。Tombus一组病毒外壳蛋白这种对单双链DNA的结合作用可能表明它们是一种参与病毒体内运输或调节复制的蛋白。  相似文献   

12.
I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technologies,the donor cell’s nuclei need to be epigenetically reprogrammed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The incomplete reprogramming of donor cell nuclei has been implicated as a primary reason for the low efficiency of SCNT. DNA methylation is a major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genome that regulates crucial aspects of genome function,including estab-lishment of genomic imprinting. In order to make sure whether the DNA methylation reprogramming is efficient in SCNT animals,we analyzed the DNA methylation status of two imprinting genes,H19 and Xist,in lungs of deceased SCNT bovines that died within 48 h of birth using bisulfite sequencing analysi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cloned bovines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DNA methylation of H19 than controls (P<0.05),and three tested CpGs sites (1,2,3) exhibited unmethylation in one cloned bovine (9C3); however,Xist showed similar DNA methylation levels between clones and con-trols,and both showed hypermethylation (96.11% and 8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