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杆菌W3分离自江苏油田韦5井,能够以稠油为唯一碳源生长并降解稠油。54℃好氧振荡培养7天之后,稠油能够完全乳化分散到培养中,降粘率达到了76.88%,降解速率达到了99.7 mg/天,原油族组分分析发现,稠油中饱和烃,芳香烃和胶质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14%,6.77%和4.33%。该菌与另一株筛选得到的能够合成乳化剂的地芽孢杆菌W12复配(VW3:VW12=1:1)后作用稠油,既能够增强稠油降解效果(降解速率加快,原油族组分含量进一步降低),又能够改善稠油的乳化分散状态(乳化稳定性增强,平均乳化粒径减小56.7%),此时的稠油的乳化粘度为20.59 mPa?s,仅为初始粘度的3.9%。这两株菌的复配增强了稠油降解和乳化的双重降粘效果,大幅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高效石油降解菌种,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筛选出菌株.研究不同的温度、转速等对菌体生长情况和石油降解率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2株优势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对石油的降黏率可分别高达28.5%、51.5%.偏酸或偏碱环境均不利于菌体生长,培养温度对2株菌体生长和石油降解率影响较大,最佳温度是35℃.在高矿化度条件下,菌株对原油仍有降解作用,降黏率为40%以上.原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在以原油为碳源培养后,使原油组分中沥青质、非烃及芳烃类含量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4.
试验采用从天津、大连和上海附近海域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T4、R4和D3,研究了外加氮源对单一菌株和混合菌株降解柴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加氮源有效地促进了微生物对柴油的降解并增强了微生物细胞表面疏水性,R4和D3的最优氮源为NaNO3,T4的最优氮源为NH4NO3,最优碳氮比均为20:1;细胞表面疏水性与柴油降解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脂肽结构且添加氮源后疏水基团含量明显增加.外加氮源可以使混合菌的柴油降解率大幅提高,其中复合菌T4/R4、T4/D3、T4/R4/D3表现出了高于理论值的协同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通过测定四种微生物菌株在降油培养基中的动态生长以及混合复配实验来确定最佳降油条件.研究结果表明,T2为优势菌,也是混合菌株维持高降油率的关键菌株,其降解效果可达67.89%以上,T1、T3和T4三株的降油效果较差;当4株菌投加量比值为T1:T2:T3:T4=1:4:1:4时,降解效果可高达71.5%,说明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有较好的降油效果. 相似文献
6.
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常规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介绍了5种新型降黏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微生物降黏、超声波降黏、磁处理降黏.指出目前单一降黏方法难以解决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问题,采用合理的复配技术是解决稠油降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株链球菌石油降黏的情况,菌种最适生长条件为35℃,5%接种量,盐质量浓度2000mg/L;不同菌龄的离心菌体,除去菌体发酵液和含菌体发酵液分别与石油作用,可知菌体与其胞外代谢产物均有石油降黏效果,后者起主要作用;且含菌体发酵液与石油作用最佳条件为35℃,菌龄10h,与石油作用14h,转速160r/min,石油黏度由4000mPa·s以上降至500mPa·s。本实验表明实验菌种符合石油降黏条件,可用于进一步工业化微生物驱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8)
油杆菌W3分离自江苏油田韦5井,能够以稠油为唯一碳源生长,并降解稠油。54℃好氧振荡培养7 d之后,稠油能够完全乳化分散到培养基中,降黏率达到了76.88%,降解速率达到了99.7 mg/d,原油族组分分析发现,稠油中饱和烃,芳香烃和胶质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14%,6.77%和4.33%。该菌与另一株筛选得到的、能够合成乳化剂的地芽孢杆菌W12复配(V_(W3)∶V_(W12)=1∶1)后作用稠油,既能够增强稠油降解效果(降解速率加快,原油族组分含量进一步降低),又能够改善稠油的乳化分散状态(乳化稳定性增强,平均乳化粒径减小56.7%),此时的稠油的乳化黏度为20.59 MPa·s,仅为初始黏度的3.9%。这两株菌的复配增强了稠油降解和乳化的双重降黏效果,大幅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一株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嘉庚公园旁的码头,从受污染的海水中筛选出乙恢昴芤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菌JMUXMS-100,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实验研究了时间、底物浓度、pH值和温度对该菌生长和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而降低.最佳初始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8 ℃.经3 d培养,对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的柴油降解率为38.7 %~57.2 %. 相似文献
11.
智能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仪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粘度是表征石油产品物理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表明产品在一定温度下的粘稠情况,单位是平方毫米每秒。介绍了一种以avr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仪,该测定仪具有石油产品运动粘度的测定、显示即时信息、打印报告单、自动清洗等功能。详细的叙述了该石油运动粘度测定仪的原理、硬件组成及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由于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稠油开发和集输面临较大的困难,而利用微生物改善稠油的性能比业界的传统做法更为经济、环保。从辽河油田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嗜蜡菌(ZL 7),优化出其最佳培养温度为45 ℃,培养周期为7 d;含菌体的富集培养液(菌悬液)处理稠油7 d后,对稠油有较明显的降黏、除蜡的作用;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监测稠油的粒径长度分布(CLD)与粒径分布(DDD),发现稠油小粒径所占比率上升,大粒径所占比率下降,粒径平均值较之前有所下降,有利于稠油乳状液的制备及分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物碳吸附剂(植物性碳吸附材料表面固定本土石油氧化微生物)对污染土壤中的不同石油组分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4天后石油生物降解率达到40%~50%,30~40天后石油污染物降解率超过90%,土壤中石油烃含量下降至2%~3%,剩余的石油污染物中,饱和分与芳香分含量明显降低,而胶质与沥青质含量显著增加。在乌克兰与俄罗斯油田采油与炼油企业进行了生物碳吸附剂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率,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利用DNA转化法将嗜胶质菌的功能基因转入嗜蜡菌中,成功构建一株嗜蜡、嗜胶质基因工程菌ZH20,分析此菌株的生物特性及高温下对原油的作用。结果表明:ZH20的生长特性与受体菌基本相同,最高耐受温度为75℃,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4~10),对盐(NaCl)的最大耐受量为12.5%;基因工程菌ZH20不仅保留受体菌的嗜蜡性能,同时还获得供体菌的嗜胶质性能,能够有效降低原油凝固点和黏度。 相似文献
15.
铁浴法熔融还原熔渣的粘度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熔融还原工艺是钢铁工业的前沿技术之一,铁浴法熔融还原因近似周期性地加料,使得熔渣组成及性质在冶炼过程中具有动态变化特性,熔渣粘度对于冶炼过程有重要影响,熔渣粘度计算模型的建立可以对粘度进行快速预测,根据熔渣的离子结构理论及铁浴法熔融还原熔渣的特点,建立了熔渣粘度计算的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该模型与Georges Urbain提出的建立在二元和三元熔体粘度数据基础上的多元渣系粘度计算模型比较,作者在计算值与测量值吻合更好,与测定的熔融还原渣系粘度比较,计算值与测定值吻合较好,该模型可较好地用于铁浴法熔融还原熔渣粘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克拉玛依油田土壤分离纯化出3株石油降解菌,经鉴定DM-1和DM-3为芽孢杆菌属细菌,DM-2为假单孢菌属细菌,菌株DM-1,DM-2和DM-3降解率分别达到59.02%,62.02%和73.51%.排油实验、表面张力和油水乳化稳定性测定表明3株菌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实验证明菌株DM-1,DM-2和DM-3产脂肽、脂蛋白类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在对数生长期产表面活性剂,48小时浓度达到最大,分别为1.78g/L,2.15g/L和2.75g/L.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老化降解是影响油藏中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聚合老化降解表观上是其特征黏度和黏度降低的过程,实质是聚合物分子量断裂引起的大分子向小分子降解的过程,聚合物降解过程中分子量分布发生变化,但其总质量浓度不变.假设聚合物由多个不同分子量的纯组分构成,建立的多组分模型可以描述聚合物老化降解过程中各组分质量浓度变化的过程.基于组分模型的构建思想,将多组分模型进行简化处理,构建了聚合物降解的两组分模型.假设聚合物老化降解发生在两组分之间,平均分子量较大的高组分聚合物向分子量较小的低组分聚合物降解.通过拟合具体的实验数据得到两组分模型的两个参数:低组分聚合物特征黏度和降解系数,进而通过两组分模型描述聚合物降解过程中特征黏度的变化过程,再结合特征黏度与黏度的半经验公式表征聚合物降解过程中黏度的变化.相对于多组分模型,两组分模型的参数更易获取,也不失对聚合物降解机制的体现,可以通过两组分模型描述聚合物的老化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8.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高效石油降解菌株,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14株细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和吐温80法对其石油降解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中M3、M7、M9和M11的石油降解能力较高,降解率分别达到71.6%、56.2%、88.2%和60.3%,且这些菌株均有较高的TTC-脱氢酶活性和脂酶活性,因此可以根据两种酶活性的高低初步判断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