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DIO为脱附剂 ,对吸附在 5A分子筛上的正庚烷的热脱附和蒸馏脱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应地提出了高温下液相热脱附量与蒸馏脱附量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在初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延长脱附速率增加很快 ,之后脱附速率减慢 ,脱附量趋于一个常数值。在相同脱附条件下 ,蒸馏脱附的脱附量及脱附速率明显高于热脱附。脱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 ,脱附过程是一个吸热反应过程 ,提高脱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两种脱附方式的活化能在数值上接近 ,这说明两种脱附过程对能量的需求是相当的。结合吸附质的脱附率来看 ,简单的液相蒸馏脱附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433、453和473K下进行了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从0.5nm分子筛上蒸馏脱附实验.另外,对正庚烷考查了不同起始吸附量时的脱附速率.脱附剂采用的是二苯醚.建立了相应于高温下液相热脱附量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分离烃类混合物中的正构烷烃来说,0.5nm分子筛是液相再生性能较好的分子筛,二苯醚是一种较好的脱附剂.  相似文献   

3.
采用重量法研究了苯在silicalite-1分子筛上303K时的吸附和室温至400.C的热脱附行为.结果表明苯在303 K时的吸附和脱附等温线有两个台阶,并且出现了滞后环.DTG曲线展示了当每单位晶胞吸附量小于4个分子时只有一个热脱附峰;而当每单位晶胞吸附量大于4个分子时有两个热脱附峰,并且在TG曲线上每单位晶胞吸附量为4个分子处有一个拐点.DTG曲线揭示了苯在silicalite-1上存在两种吸附位置,吸附在不同位置上的分子之间存在平衡关系,不同升温速率对热脱附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缓蚀剂阳极脱附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极化曲线、微分极化典型、循环极化和恒电位暂态等方法研究了缓蚀剂阳极脱附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缓蚀剂阳极脱附存在一个明显的诱导期,具有“S”型的脱附动力学典线,呈自催化反应特征;外加电位越正,缓蚀剂脱附速度越快,脱附的诱导期越短;覆盖度高的稳定吸附层,脱附电位更正,脱附速度也更快,据此提出了缓蚀剂的阳极脱附是由于阳极极化条件下电极过程吸附态中间产物的竞争吸附使得缓蚀剂发生自加速脱附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气-固体系的考察,提出了一种以线性升温吸附-非线性降温吸附-线性升温脱附为主要实验步骤的程序控温吸-脱附方法。同时解决了吸、脱附动力学的计算问题。对实际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借助这一动态分析手段,可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吸、脱附的全部动态过程,方便地进行活化吸附和非活化吸附的研究,并可计算得到有关的吸、脱附动力学参数,为进行吸、脱附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车用吸附天然气储罐在脱附放气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严重影响了储罐的脱附效率和汽车行驶速度.建立了天然气、活性炭吸附剂和天然气储罐的热质交换模型,模拟计算了脱附过程中储罐内温度、压力和脱附量的变化,分析了温度、压力等热力参数对脱附速度和脱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储罐的自然脱附过程是吸热过程,在脱附过程中,储罐内的平均温度由293.15K降到了250.46K;储罐中心处温降最大,由293.15K降至244K,降幅达到了49.15K;自然对流下的脱附效率比等温脱附降低了24.49%;在自然对流条件下,壁面所提供的热量越少,脱附速度越小,脱附效率也就越低.  相似文献   

7.
硅胶的孔径结构对脱附活化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为研究硅胶孔结构对水蒸气吸附速率/脱附活化能的影响,在吸附水蒸气动力学实验中采用了间歇式吸附方法,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测定了水在硅胶上的程序升温脱附(TPD)曲线并估算了水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A型、B型和C型硅胶的平均孔径分别为2nm、5.28nm和10.65nm。在10%~45%低湿范围内,硅胶的平均孔径越大,其吸附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越快,平衡吸湿量越小;高湿度条件下,硅胶的平均孔径和孔容越大,其吸附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越慢,平衡吸湿量越大。水分子在A型、B型和C型硅胶上的脱附活化能分别为35.54kJ/mol、31.41kJ/mol和26.16kJ/mol,说明水分子在硅胶上的脱附活化能随着硅胶的孔径增加而明显减小。与微孔硅胶相比.在中高湿度下中孔硅胶有较大的平衡吸附量和较低的脱附活化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微量差热天平(DTA-TG)和电子微量天平分别考察了裂化催化剂再生过程中焦炭和水的吸附-脱附作用。结果表明,焦炭脱附热为2350kJ/kg焦炭,占焦炭燃烧热的6.3%,比ESSO公司提出的11.5%低得多。在工业催化裂化过程中,催化剂在反应器和再生器之间循环运转时吸水-脱水量很小,对再生热效应计算的影响可以忽略,在工艺计算中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运用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室内空气中TVOC的方法。通过改变热解析时间和气相色谱仪程序升温速率来确定最佳测定条件。在该条件下,各目标化合物的线性及精密性良好,检出限均低于方法中要求,实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己醇在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制备了Ag^ -活性炭、Cu^2 -活性炭、Fe^3 -活性炭、活性炭、Ba^2 -活性炭和Ca^2 -活性炭6种活性炭,推导了脱附活化能的估算模型,并利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测定了正己醇在这6种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正己醇在Ag^ -活性炭、Cu^2 -活性炭和Fe^3 -活性炭的脱附活化能高于其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而它在Ca^2 -活性炭和Ba^2 -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低于它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苯乙烯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基础上,利用对乳胶粒的总体平衡法建立了求解自由基解吸速率常数k0的多元方程式,研究了k0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k0随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S]、相比M0及反应温度T而变化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k0随T和[I]增大而增大,随M0和[S]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催化裂化吸收/解吸双塔流程模拟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采用催化裂化吸收/解吸单塔流程模拟策略,模拟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中实际采用的吸收/解吸双塔流程,避免了按照实际双塔流程模拟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多股物流循环,使迭代次数和计算时间大大减少,实现了流程的快速模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吸收/解吸单塔流程,其特征为解吸段设置中间再沸器以利用稳定汽油的余热,实现了节能,单塔流程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解吸段压力低,有利于解吸;单塔流程中解吸塔采用单股进料,避免了实际生产过程中该塔双股进料所引起的轴向混合,有利于塔内分离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对XH-1型大孔树脂吸附处理含酚废水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吸附平衡时间,确立了吸附体系Freundlich等温式,找到了树脂在不同再生剂中再生最佳工艺条件,发现了吸、脱附过程分别具有二级和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并得到其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以Carbotrap作吸附剂,采集大气中卤烃化合物,并直接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法,对新型吸附剂Carbotrap的突破体积、回收率、分析精度、固定液的选择等作了试验。本法具有灵敏度高、色谱峰形好、吸附剂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可对大气中ppb级卤烃化合物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别对两种合成的聚芳醚酮环状低聚物和两种芳香族大环预聚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讨论了上述聚合物中不同聚合度离子组份的分布规律,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实验结果表明,MALDI-TOF-MS是分析上述聚合物直观、准确、快速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6.
摘要: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与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相结合,研究不同产脂力马尾松针叶色谱指纹图谱特征.结果表明:热脱附温度为350℃时,松针各挥发组分的分离较好,其色谱指纹图谱有较好的重复性;高产脂马尾松针叶与低产脂马尾松针叶的色谱指纹图谱有31个共有组分,其中有23个组分的T值是高产脂马尾松的高于低产脂马尾松的;高产脂马尾松有9个组分的T值高出低产脂马尾松的50%以上,都集中在 值为1.36~2.10的区间;经模糊聚类法分析,10株高产脂马尾松针叶色谱图相似系数0.90,10株低产脂马尾松色谱图相似系数0.91.  相似文献   

17.
含湿多孔介质传输机理模型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输机制出发,建立了考虑胀缩效应的含湿多孔介质内部多种输运现象的机理模型,结合解吸等温特性与Kelvin方程,利用改进的Darcy定律推出了液相质传递系数等参数的数学表达式。还将一般分子扩散和Knudsen扩散有机组合,应用改进的Fick定律,获得了气相质传递系数等参数的表达式。本模型中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易于确定。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直接测定互叶白千层植物幼苗挥发组分的方法.同时考察了解吸温度、升温速率、保留时间及其样品不同部位对结果的影响.最佳解吸升温程序为: 40 C (0 min) 15 C/min 150 C (3 min).植物的不同部位组分含量有差异,实验具有较好的重现性,4-松油烯醇百分含量的RSD值1.61.该方法具有无需样品预处理,样品用量少、快捷、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为互叶白千层品种的早期筛选提供了一个简便、科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